王銘章:一個忠誠的軍人
在中國的曆史上,有一段令所有中國人至今銘記的一個時期,即使時至今日,那些悲壯和慘烈也依舊無法抹平,談及時還是帶有傷痛和憤恨。這場抗戰,是全民族的戰争,無數的中國同胞在戰争中付出鮮血和生命。
在這段曆史中誕生了無數的英雄烈士,他們的鮮血築起了中華的萬裡長城,讓如今的中國統一完整。
在這些抛頭顱灑熱血的戰争中,有一場最為慘烈的戰争,這次戰争是中國抗戰史上最大的一次勝利,也是最殘酷的一次戰争。這場戰役就是台兒莊戰役,而在這場戰役中最讓人扼腕歎息的就是帶領部下死守陣地以身殉國的王銘章師長。
1938年3月,中日兩軍在山東滕縣展開了激烈的戰鬥,川軍122師的師長王銘章率領着與日軍人數懸殊,裝備嚴重落後的草鞋軍隊,抵抗着日軍入侵,阻止了日軍繼續南下攻占徐州的打算。
王銘章在這場戰争中與日軍浴血奮戰,最後壯烈犧牲,實作了他“城存則存、城亡則亡”的誓言。
由于敵人的猛烈火力,整個部隊英勇犧牲。當時,西門的敵人繼續壓迫北方。
王銘章準備前往西關站繼續指揮駐軍,在一棵燃燒的柳樹下,王銘章向孫将軍發出了最後的一個資訊:“……職憶委座成仁之訓,及開封面谕嘉慰之詞,決心死拼,以報國家,以報知遇,職王銘章叩銑。”
電報發出後,王明章下令摧毀該電台,與城外完全斷絕了聯系。
當王銘章走近電燈廠時,被西城門樓的敵人發現了。這時,一陣兇猛的機槍射擊,王銘章被槍擊了數槍,鮮血直流。他掙紮着跪下來,喊道:“殺呀!”他推開了急忙去救他的官兵說:“你們去和敵人戰鬥吧。别擔心我。我死在這裡很痛快!”
說完便壯烈犧牲,享年45歲。
王銘章将軍的遺體被找到并運到徐州時,王銘章的軍裝上全是血迹,腹中一片血肉模糊慘不忍睹,前來親自為他守靈的李宗仁上将眼圈泛紅,他脫下自己的将軍服,讓士兵為王銘章換上。到了1938年國民政府發出褒揚令,追贈王銘章為陸軍上将。
1938 年 5 月,武漢各界組織了治喪委員會。因王銘章的幾個子女最大的 13歲,最小的不滿 1 歲,不能到漢口,故由王銘章之弟王少容赴漢口市商會參加治喪,并代表王銘章家屬主持公祭典禮的答謝儀式。
王銘章離開四川時,子女都很小,在王銘章請纓奔赴抗戰前線之前,王銘章回到新都的家裡對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說,他出川是為了打敗侵略者,收複中國的領土。他囑咐家人,在他走後一定要和睦相處好好生活,孩子們認真聽話好好讀書。
他在離開前立下遺囑,如果他戰死沙場,就将他這些年來,留下的工資儲蓄,包括撫恤金,按需留下一部分用于支援家庭和子女的教育,其餘都用作開辦學校。全家人聞言當場大哭。
王銘章将軍生前共有四個兒女,他和自己的第一任妻子周華裕養育了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她為王銘章生下三個孩子,而身為女子她也投身政治,忙于工作的她把孩子送到自己母親那裡教養。
王銘章除了三個孩子外還和自己的第二任妻子葉亞華有一個兒子。幾個孩子除了王道綱和母親去了台灣,其餘都留在大陸生活。
他的大兒子,叫王道鴻,王道鴻和他的父親一樣是一位有思想的進步青年,他娶了一位少将的女兒,但他的妻子體弱多病,最後因病去世。
妻子病逝之時王道鴻被下放山區教書,而自己的兒子因為母親過世父親又不在身邊,隻能跟随着外婆生活,不過好在七十年代的時候王道鴻總算回到了成都。
二兒子王道義的一生也很坎坷,在經曆了許多磨難後,他到湖北定居,擔任過自己所在市區的政協常委,他的境況比自己的哥哥要好上一些。
王銘章将軍還有一個女兒,是他與周華裕所生,叫做王道潔,王道潔是王銘章的三女兒,也就是他與原配周華裕所生的女兒。以上這些孩子,都經曆過艱難的時光,但後來也都走上了自己人生的正軌。
和第二任妻子所生的孩子叫做王道綱,在王銘章死後兩人相依為命,葉亞華當時沒有任何積蓄,獨自一人帶着孩子在戰亂的年代讨生活,二人經曆了無數的艱辛。
最艱難的時期是前往澳門探親的時候,他們用光了身上的錢,他們兩個離開大陸一路上早已用光身上的錢,這種境遇下他們嘗盡了心酸,也遭受了無數的白眼。所幸有人将他們安排工作。
葉亞華女士畢業于四川大學中文系。她年輕漂亮。她擔任空軍文學課程的講師。
1985年,葉亞華一家遷回家鄉新都。當時,王銘章将軍的故居已不複存在,當地政府為了歡迎他們的歸來将其重新修建。王銘章的牌匾也回到家鄉,就挂在“銘章祠堂”客廳裡,顯示了王将軍夫人對将軍的深厚情誼。
另一方面,最小的兒子王道綱一輩子都沒有結婚。他深入研究佛教。目前,他在台灣台北的新北寺中成僧。他每年都會回成都看望他父親的陵墓。
89歲老人丢下拐杖對着墓碑深深三鞠躬
1949年,王道綱随母親葉亞華前往台灣。他一心向佛,終生未娶。而王銘章的其他孫輩也大多退休散居在成都、重慶、湖北等地。
3月6日,王道綱乘坐飛機從台灣趕往成都。
他戴着黑色帽子,身着防寒服。腰身已經佝偻,拄着拐杖,一步步沿着小道石階走上墓園。他稱,以自己現在的身體狀況,也不知道還能再來看望父親幾次。
在親人的攙扶下,他對着父親的墓碑深深鞠躬,并獻上鮮花。接着,他帶領家人一同誦經祈福。寂靜的墓園之中,誦經聲久久回蕩。
王道綱回憶說,父親是一位慈父,但家教甚嚴。父親去世時太早,許多事情早就記不太清了。
“我們在很小的時候,就被要求學習《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等國文經典。”王道綱說,從這些經典中他們學習到了做人的基本态度、基本禮儀。“這些美德給我們從小就打下了基礎,長大後也一直記住。”王道綱說。
王銘章的家人們講究仁義禮智信,這是從小接受的教育。他們信奉“舉頭三尺有神明”。幾個外孫在他的教導下,都很有出息。外孫女劉亞玲還曾擔任過湖北赤壁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如今他們退休之後,都生活在重慶。
王銘章在出征之前,曾囑咐家人:今後要“善視兒曹,以積年薪俸所蓄,酌留贍家及子女教育之資,餘以建公益事業。”
他立下了“誓以必死報國”的決心,可沒成想這一去真的不複返了。
在他殉國時,他的子女最小不滿一歲,最大也隻有13歲。撫養遺孤的周華裕和葉亞華決定遵從王銘章的遺願,捐出田産613.6畝,所收租谷859.63石和1.2萬銀元撫恤金,建立私立銘章中學。這個學校後來發展成了新都一中。
王銘章将軍英烈逝世後,受到全國各界的高度贊揚。國軍追封他為将軍。蔣公寫下了“死重泰山”這個詞,并把它交給了他的家人,發送治喪費2萬元,用上等的棺材裝裹。李宗仁将軍親自扶靈,在沿途各地舉行了盛大的悼念活動。
後來小兒子回憶說,王銘章将軍的遺體回到家鄉新都後,棺材後面有一個透明的盒子。箱子裡有一個木頭人,他死的時候穿着将軍的軍裝,身上有七個血迹斑斑的彈孔。
總結
歲月荏苒,滕縣早已變樣,那些戰争的留下的面目全非都被覆寫,看不出戰争的痕迹,但滕縣人民沒有忘記王銘章,沒有忘記川軍。大塢鎮建有王銘章的銅像,還建了一座滕縣保衛戰展館。
展館裡用油畫展現了當年川軍誓死保衛滕縣的一個個戰鬥場面,一件件珍貴文物講述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王銘章在滕縣保衛戰中犧牲後,中共中央上司人毛澤東親題挽聯,蔣介石親筆題寫了 3 塊牌匾,可見他在這場戰争中起到了多麼重要的作用。
台兒莊大捷是中國軍隊繼平型關大捷之後的又一重大勝利。這場以台兒莊為中心的偉大而悲劇性的戰争發生在遼闊的魯南地區。一個多月,近三萬敵軍被殲滅,這是抗日戰争中的一次偉大成就,是中華民族威嚴的崛起。
十四年抗日戰争是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反帝戰争的第一次徹底勝利。十四年抗戰,中國人民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
将軍已經去世幾十個年頭了,但是這個英雄故事永遠會流傳下去,他代表的意義離我們很近,激勵我們思考如何在生活的道路上做出正确的選擇。在現在和将來,在滕州和成都,無數年輕一代的後輩會被王銘章将軍的愛國精神感染。
我們将繼續續寫我們的繁榮時代,我們的祖先雖無法看到,但勢必會為此自豪。在這個盛世,我們同樣有一顆熱愛祖國的心,但與過去不同的是,中國再也不是任人宰割魚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