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抗日名将王銘章的遺孀,卻在澳門舉牌乞讨為生,曝光後遭遇如何?

作者:山河曆史錄

澳門作為一個“博彩天堂”,向來是一個紙醉金迷的名利場,有人一夜之間暴富,也有人轉瞬間傾家蕩産淪為乞丐,是以澳門街頭出現沿街乞讨之人也是常見之事。可是1951年的一天,澳門街頭出現的這個乞丐卻引起了衆多人的駐足圍觀,議論不止。

抗日名将王銘章的遺孀,卻在澳門舉牌乞讨為生,曝光後遭遇如何?

隻見她身着破衣爛衫,餓得皮包骨頭,臉上寫滿了滄桑,而身後跟着的小男孩也一看就是重度營養不良的樣子,按說其裝束樣貌與一般乞丐無異,但她手裡舉着的一塊牌子則标明了自己身份的與衆不同,原來牌子上赫然寫了幾個大字:我乃王銘章之遺孀。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要想了解事情原委,我們先得知道王銘章是何許人也。王銘章是四川人,出生于清朝苟延殘喘的1893年,他成長的歲月裡,清廷先後嘗試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用以自救,但腐朽落寞的封建制度早已不能适應社會的變化,西方列強仍然不斷鲸吞蠶食着祖國的大好河山。各方力量開始登上曆史舞台,探索救國救民之路。而王銘章在此過程中也成長為了一個志在救民于水火的熱血青年。

抗日名将王銘章的遺孀,卻在澳門舉牌乞讨為生,曝光後遭遇如何?

1911年5月,清廷頒布相關政策,表面上是将鐵路收歸國有,實際上是要将築路權出賣給英法等西方列強,這一賣國行徑遭到了各地人民的強烈反對,保路運動就此爆發。而四川省則是運動最為激烈的地區,這一年,王銘章剛滿十八歲,他毅然投身運動當中,為保路救國而奔走呼号。

1914年,從四川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後的他加入了四川陸軍,此後憑借自己勇猛頑強的作戰表現而一路晉升。不過此時的大陸還處在軍閥割據混戰時期,他長期卷入其中,報國無門,十分倦怠。

抗日名将王銘章的遺孀,卻在澳門舉牌乞讨為生,曝光後遭遇如何?

1935年華北事變前,他已成為師長。全國的抗日救亡運動此起彼伏,而老蔣仍然堅持他的“攘外必先安内”之策,此舉引發王銘章極大反感,七七事變後,他與衆多川軍将領一樣請求出戰抵抗日寇,1937年9月,他帶領川軍一路北上,開始抗日。

當時的川軍兵力薄弱、武器破敗,也長期不受老蔣重視,軍費也常年墊底,連統一的服裝都湊不齊。但在王銘章的帶領下,将士們早已抱定了以死報國之心,他們作戰勇猛,進攻彪悍,在抗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抗日名将王銘章的遺孀,卻在澳門舉牌乞讨為生,曝光後遭遇如何?

台兒莊戰役中,王銘章以寡敵衆駐守藤縣,他明知這是以卵擊石,但還是說道:雖不剩一兵一卒,亦無怨尤。在日軍猛烈的攻勢下,川軍傷亡慘重,王銘章便親自來到城中心的十字街口指揮戰鬥,不幸被敵人射中,壯烈殉國。

經此一戰,全國上下都記住了王銘章的名字,老蔣更是将他作為抗日英雄大肆宣傳,但卻忽略了對其家屬的照顧。尤其是國民黨戰敗之後,王銘章的妻子葉亞華便帶着兒子一路南下,後來又輾轉到達澳門。

抗日名将王銘章的遺孀,卻在澳門舉牌乞讨為生,曝光後遭遇如何?

他們剛出家門時,身上是帶着些金錢細軟的,可是伴随着一路颠簸,他們的錢财已經消耗殆盡,盡管已經省吃儉用,但仍然日漸捉襟見肘。迫于無奈,葉亞華便隻好挨家挨戶上門要飯,雖然偶爾也會有好心人接濟,但大部分時候都受盡白眼,遭人驅趕。

自己受罪尚能忍受,可看着正在長身體的孩子挨餓受凍,葉亞華實在太過心疼。萬般無奈之下,她索性找來一塊牌子,表明自己的身份,希望能引起重視。

抗日名将王銘章的遺孀,卻在澳門舉牌乞讨為生,曝光後遭遇如何?

不久後,各大媒體報紙開始紛紛報道、曝光葉亞華母子之事,此事也就被老蔣知道了,迫于各方壓力,老蔣便将母子二人接到台灣生活,兩人總算結束了颠沛流離的日子。

在台灣島,葉亞華一直在部隊中從事教官工作,直到2003年,母子倆終于回到了闊别多年的故土四川成都,兩年後,四川人民為王銘章舉行了一場大規模的紀念活動,葉亞華也親自出席,為自己曾經的丈夫獻上鮮花。母子二人總算是有個善終,相信王銘章在天之靈也定會感到欣慰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