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訊加載中...
新華社美國班德拉9月24日電 每天早上六點半左右,牛仔加勒特·康奈爾和約翰·沃特曼到達馬棚時,迪克西杜德牧場上散養的26匹馬和騾子已經主動在門邊等待着他們。它們多數是美國特有的誇特馬,以擅長協助牛仔趕牛和參加牛仔競技表演而聞名。
如果下雨,青草生長,馬群會整夜在牧場吃草。但得克薩斯州今年夏天尤其炎熱而漫長,土地被炙烤得幹燥發裂。不喂幹草,馬會連草根都啃掉。
牛仔們打開木栅欄門,把馬群放進去,往食槽填上摻雜谷物和蛋白質添加劑的幹草,讓它們吃上一刻鐘,然後為它們刷洗梳理,裝上馬鞍。牧場新的一天就這麼開始了。
牛仔之都的“愛馬說”
美國得克薩斯州班德拉法院樓前的一塊青銅碑,上面镌有“世界牛仔之都”字樣和多個牛仔競技世界冠軍的名字。
迪克西杜德牧場位于号稱“世界牛仔之都”的美國得克薩斯州西南部小鎮班德拉附近,是當地如今僅存的6座遊客牧場之一。牧場主克萊·康諾利的家族從1901年開始經營這座牧場,到他已是第四代,兒子将來也會接他的班。康諾利說,與歐亞國家不同,美國的馬文化形成得很晚。他們養馬接待遊客,希望分享和展示馬文化,讓人們了解美國“老西部”過去騎馬的日子。
迪克西杜德牧場主克萊·康諾利(右)。
說到“老西部”,就會講到牛仔。班德拉之是以擁有“世界牛仔之都”的稱号,正因為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初,這裡是美國主要趕牛道之一“大西部牛道” 的起始集結地。牛仔們騎着馬,驅趕成千上萬頭得州長角牛從這裡穿越大平原,前往北方市場,沿途風餐露宿,往往跋涉兩三月之久。
正因為有這種傳統,班德拉的生活有很多内容和馬有關。小鎮人口不足900人,一條站在這頭可以望見那頭的主街上,觸目皆是馬和騎馬牛仔的形象:路燈杆上的镂空馬飾,商店屋頂昂首的馬雕,廊下長椅的雙馬頭椅背,餐館櫃台的馬鞍座高凳……小鎮“邊疆時代博物館”義務講解員特雷莎·多伊爾-納爾遜說,至今仍不時會有牛仔和遊客騎馬穿過小鎮,當地中學也為學生提供牛仔競技表演訓練課程。
“邊疆時代博物館”義務講解員特雷莎·多伊爾-納爾遜。
班德拉的人愛馬。康諾利講起養馬經一套一套。在他看來,馬和人類之間有同情心,“馬可以讀懂人類”,可以幫助人類保持内心的平衡。他說,心理治療當中有種“馬療法”,就是幫助人們通過與馬相處來克服自身一些心理問題。
“班德拉曆史騎乘”公司負責人、女牛仔哈麗雅特·斯圖爾特7年前開始救助因各種原因被棄養的馬匹,重新訓練和安置它們。說起自己的馬隊,她如數家珍:“麥迪是一位女王,喜歡獨處,其他馬靠太近,她就會想踢他們。塔克隻有8歲,是我的座騎和領頭馬,富有活力和領袖欲,非常自信,也知道自己很帥,總想當第一……”
“班德拉曆史騎乘”公司負責人、女牛仔哈麗雅特·斯圖爾特。
現年38歲的牛仔沃特曼認為,馬雖然是動物,但它們的社會結構、行為模式與彼此互動的方式,都與人類相似。“有些馬是朋友,有些馬無法忍受彼此,有些馬愛玩把戲。有些馬上了年紀,乏了;有些馬年輕又愚蠢……雖然聽起來有點陳詞濫調,但通過觀察馬可以了解很多人性。”
馬文化走向何方
統計資料顯示,美國約有725萬匹馬,馬業每年為美國經濟貢獻1220億美元,雇用人數達174萬。得州是馬匹數量最多的州,有76.71萬匹馬。馬主要用于旅遊、表演、娛樂、消遣等行業,也有一些用于農場、牧場、警察巡邏、牛仔競技、馬球,賽馬和賽馬育種等。
雖然馬在美國經濟中仍占據一席之地,傳統馬文化卻面臨着時代的挑戰。
在迪克西杜德牧場準備騎乘的遊客。
不論是在得州還是美國其他地方,如今牛仔不再趕牛,馬也很少作為牧場馬使用,多數人騎馬養馬主要是為休閑消遣,享受樂趣。
主要原因就一個字:貴。養馬費用很高,牛仔們說,馬匹每月的飼料、獸醫和馬蹄護理是基本開支,訓練馬、上保險,以及馬具、服裝、馬的護理用品等也處處要花錢。斯圖爾特說,今年夏季幹旱炎熱,5捆幹草就要150美元左右,卻隻夠一匹馬吃一周。
花費高,但牛仔掙得卻不多。采訪當中,記者從當地人口中聽到,牛仔的工作按小時計酬。“菜鳥”牛仔的薪酬隻有每小時10美元,熟練牛仔也不過15美元一小時,這是美國許多州法律規定的最低時薪。
工資出乎意料的低,牛仔的工作卻一點不輕松。在迪克西杜德牧場,牛仔們不僅養馬,還每天帶領遊客騎行。牧場通常每天會安排6次騎乘,結束後牛仔們還要檢查馬具、清理馬棚、給馬喂食并将它們放歸牧場,作為牛仔的一天才最終結束。
班德拉小鎮上的一家餐館,櫃台前的座位是馬鞍座形狀。
牛仔康奈爾說,他們有時會騎馬穿過班德拉小鎮,把馬拴在酒吧門前,進去喝上一杯。“沒有馬,牛仔就什麼都不是。他們說,百年前,馬是主要交通工具,班德拉人人騎馬。但現在很少有人有機會真正體驗我們每天做的事情。”他感歎說:“你知道,這有點令人悲傷,因為這是我們文化和曆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它正在消失。”
在迪克西杜德牧場演唱牛仔歌曲的音樂家盧·皮尤特爾鮑。
夕陽漸沉,炙烤大地的暑熱略微消退,年過七旬的小鎮音樂家盧·皮尤特爾鮑坐在迪克西杜德牧場的篝火坑旁,彈着吉他,緩緩唱起牛仔歌曲:“這是最後一首牛仔之歌,百年華爾茲到了盡頭,聲音聽起來悲傷,因為他們一起唱着,美國的另一片失落……”(記者:徐劍梅;攝影:徐劍梅;視訊:李麟寅;編輯:王豐豐、張代蕾、杜逾舸、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