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争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場重大曆史事件,它不僅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和中國的落後萎靡,也激發了中國人民的愛國意識和民族覺醒。在這場戰争後,中國社會發生了一系列深刻的變革,其中最重要的兩個運動是維新變法運動和義和團運動。
維新變法運動是一場資産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它由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資産階級維新派發起,旨在通過變法救國,挽救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維新派認為,中國之是以落後于西方列強,是因為沿襲了封建制度和思想,而要想實作富國強兵,就必須學習西方的先進制度和科學技術。他們提出了“中體西用”的口号,主張保留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同時吸收西方文明的成果。他們還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的改革措施,包括廢除科舉制度,設立新式學堂,興辦工商業,改革軍制,建立議會等等。
維新變法運動得到了當時年輕有為的光緒皇帝的支援,他下令實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被稱為“戊戌變法”。然而,這場運動也遭到了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封建頑固守舊勢力的強烈反對。他們認為維新派是“變法亂國”的禍首,是要颠覆清朝統治和中華文化的叛徒。他們利用光緒皇帝年幼無力和自己掌握實權的優勢,在1898年9月21日發動了政變,逮捕并處死了六位維新派領袖(被稱為“戊戌六君子”),迫使光緒皇帝取消了所有改革措施,并将維新派驅逐出京或流放海外。這樣一來,維新變法運動就宣告失敗了。
盡管維新變法運動失敗了,但它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有利于資産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它打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縛,開拓了人們的視野和思路,促進了社會進步和民主思潮的興起。它也為後來的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等民主革命活動奠定了思想基礎。
義和團運動是一場反帝愛國運動,它由農民、手工業者、城市貧民等廣大群衆組成的義和團發起,目标是驅逐外國侵略者和清政府賣國賊,保衛祖國和民族尊嚴。義和團運動是在甲午戰争後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的背景下爆發的。義和團運動反映了中國人民對外國侵略和清政府腐敗的強烈不滿和憤怒,表現了中國人民的愛國精神和反抗意志。
義和團運動最初是在山東、河北等地發展起來的,後來迅速擴充到北京、天津等地。義和團成員以“扶清滅洋”為口号,以“拳法”為武器,進行了激烈的武裝鬥争。他們攻擊了外國使館、教堂、鐵路、電報等設施,殺死了一些外國侵略者和教士。他們還與清政府的軍隊和地方官吏發生了沖突,奪取了一些城市和縣城的政權。義和團運動得到了一些愛國官員和知識分子的支援,也得到了光緒皇帝的同情。1899年11月,光緒皇帝下令允許義和團進入北京,并授予他們“義勇軍”的稱号。
然而,義和團運動也遭到了慈禧太後等封建頑固派的反對。他們認為義和團是“邪教”,是要造反的“亂民”。他們試圖鎮壓義和團運動,但又擔心引起群眾的反抗。他們在對外政策上也猶豫不決,既想利用義和團對抗外國侵略,又想與外國列強妥協求安。1900年6月,慈禧太後下令向外國宣戰,并指令全國各地的清軍與義和團合作,共同抵抗外敵。這一舉動激化了中外沖突,導緻英、俄、日、法、德、美、意、奧八國聯軍侵略中國。
八國聯軍以火炮、機槍等先進武器對付義和團的刀槍棍棒,占據了絕對的優勢。他們沿途燒殺搶掠,無視國際法和人道主義,對中國人民實施了殘酷的屠殺和奸淫。他們攻占了天津、北京等重要城市,包圍了清政府所在的紫禁城。清政府陷入了空前的危機,慈禧太後帶着光緒皇帝逃往西安。1901年1月,清政府被迫同八國及比利時、荷蘭、西班牙等11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醜條約》,向外國賠款4.5億兩白銀(相當于當時中國财政收入的十倍),割讓領土,開放通商口岸,承認基督教合法地位,允許外國駐軍進駐北京等地。這一條約标志着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
盡管義和團運動失敗了,但它是一場反帝愛國運動。這一運動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的反動統治,加速了它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