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德國缺乏在1941年取得勝利的實力在戰争準備上的失誤。德軍在1941年底失敗的根源在于自身實力不足,雖然國防軍看上去是一

德國缺乏在1941年取得勝利的實力在戰争準備上的失誤。

德軍在 1941 年底失敗的根源在于自身實力不足,雖然國防軍看上去是一部不可戰勝的戰争機器,但是其實力并不足以通過一場快速、有力的攻勢摧毀蘇聯這樣的龐然大物。戰略發揮作用的前提永遠是絕對的實力保證,沒有實力支撐的戰略計劃,其效果會大打折扣。

“巴巴羅薩”計劃的部署(特别是裝甲叢集的部署)有着靈活性和機動性的優勢,但前提是根據戰局的發展随時調整裝甲叢集的突擊方向,捕捉蘇軍的主力,陸軍總司令部執着于莫斯科的思想恰恰不利于這種靈活性的發揮。而德軍脆弱的軍事優勢,特别是裝甲部隊實力的不足進一步限制了計劃的靈活性。

德軍實力的缺陷嚴重影響了戰略的容錯率,實際上,德軍在整個 1941 年的戰略行動更像是一根繃緊的皮筋,皮筋上任何裂紋都會導緻皮筋的斷裂。7 月中旬,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巴巴羅薩”行動已經失敗,德軍沒能實作計劃的第一階段目标——在德維納河、第聶伯河以西消滅蘇軍主力。

德軍在明斯克——比亞韋斯托克合圍戰、斯摩棱斯克合圍戰中讓大量的蘇軍逃出合圍圈,裝甲部隊實力有限、步兵師缺乏機動性是最主要的原因,這是德軍實力有限的有力證明。

德國自身資源和工業能力的不足是侵蘇戰争失敗的根源之一,這一點已經是學術界的共識。這種實力缺陷并非完全由于德國資源、工業能力的不足所導緻,而是德國戰略失誤的結果。由于德國戰略失誤所導緻的實力缺陷導緻了德國戰略的失敗,并抵消了基輔會戰所帶來的戰略優勢。

德國戰争資源和工業能力的不足是限制德軍軍備水準和實力增長的重要原因之一,德軍機械化水準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制于資源的缺乏。正如一些學者指出:“德軍在莫斯科城下的失敗,無論其戰略是否正确,德軍并不具備征服莫斯科的資源。”雖然德軍幾乎成為二戰時期機械化部隊的代名詞,但實際上,那時隻有美國實作了較為徹底的摩托化。

6 月中旬,集結在蘇德邊境的德軍總規模達到了 330 萬人以上,裝備有 3350 輛坦克和 60 萬輛汽車。雖說這一數字已經是空前規模,但德軍的機械化程度本可以進一步加強。如前文所述,在整個6、7、8 月份,德軍各裝甲師的損耗已經十分嚴重,但希特勒卻沒有對裝甲部隊進行必要的補充。

直到“台風”行動之前,希特勒才第一次對前線各裝甲叢集進行發動機和新坦克的補充。但是 300 輛坦克的補充數量僅僅是杯水車薪,前線各裝甲師的戰鬥力都嚴重缺額,特别是古德裡安的第 2 裝甲叢集。

希特勒之是以這麼做,是希望盡可能多地儲備新坦克,以裝備更多的裝甲師。希特勒的吝啬當然是受限于德國坦克的生産能力,1940 年 7 月,最高統帥部設想每月可以生産 380 輛坦克,這一數字比起蘇聯的坦克生産能力簡直微不足道,但德國坦克工業的産能似乎連這一數字都無法達到,到了 9 月份,坦克的月産量隻有 121 輛。

坦克、卡車等機械化裝置的嚴重不足影響了裝甲叢集的作戰效率,并對德軍的戰略産生了嚴重危害。而這一問題并非完全是由德國工業的缺陷所導緻,德國對蘇聯實力盲目低估和錯誤的戰争準備措施才是導緻這一問題的根源。

如果希特勒沒有低估蘇聯、以更強大的德軍和更加充足的準備投入戰争,他很可能已經取得了勝利。德國的勝利是可能的,但是德國的戰備工作沒有最大限度的展開,國防軍的規模不足以完成希特勒賦予他們的任務。”

首先,德國并沒有認識到接下來對蘇戰争的艱難和規模,盡管早在 1940 年7 月 31 日,希特勒就決定入侵蘇聯,但相關的戰争準備、動員工作并沒有充分展開。 10 月 23 日,希特勒在與弗朗哥的會晤中誇誇其談,聲稱會讓英國明白将希望寄托在蘇聯身上是完全錯誤的。他誇耀道:“德軍在 1941 年 3 月份将投入包括 20 個裝甲師和 12 個機械化步兵師在内的 186 個師向蘇聯展開突擊。”

然而在西線戰役結束後,德國并沒有進行更大規模的經濟動員,整個德國的工業仍然保持在“和平時期”的水準,全面的戰争準備并沒有随着全面進攻蘇聯決策的做出而開展。1990 年代之後,德國學者越來越重視對德國軍備政策的研究,他們得出結論:“如果以摧毀蘇聯這樣龐大的目标來衡量,德國的軍備政策是完全失敗的。

德國缺乏在1941年取得勝利的實力在戰争準備上的失誤。德軍在1941年底失敗的根源在于自身實力不足,雖然國防軍看上去是一
德國缺乏在1941年取得勝利的實力在戰争準備上的失誤。德軍在1941年底失敗的根源在于自身實力不足,雖然國防軍看上去是一
德國缺乏在1941年取得勝利的實力在戰争準備上的失誤。德軍在1941年底失敗的根源在于自身實力不足,雖然國防軍看上去是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