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近年來,日本掀起了一股智能機器人的熱潮,其中一款備受矚目的産品是被戲稱為“妻子機器人”的“艾麗卡”。這個能夠與人類交流的仿人機器人在網絡上引發了廣泛讨論,但她究竟有何特殊之處?本文将深入探讨“艾麗卡”以及全球智能機器人發展的現狀和前景。
在日本,一款名為“艾麗卡”的智能機器人悄然興起,被戲稱為“妻子機器人”。她不僅美貌動人,而且據說能夠勝任各種家務,甚至在社交場合表現出色。
更令人驚訝的是,她的售價竟然隻有10萬元,這一消息迅速引爆了網絡,許多人都迫切想知道她到底是如何制造的,是否真的能夠成為生活中的得力助手。然而,現實是否如此美好,我們需要一探究竟。
“艾麗卡”的背後是日本的大阪和京都兩所大學的聯合研發,主要上司人是被譽為“日本機器人之父”的石黑浩。他一直夢想着創造出與人類和諧共處的機器人社會,而“艾麗卡”則是他實作這一願景的一部分。
這款智能機器人的原型是一個年僅23歲的女性,設計師們經過精心模組化,使得“艾麗卡”的外貌與真人如出一轍。她的面部可通過19個氣壓活動點展現出各種栩栩如生的表情,仿真人膚質的特制矽膠皮膚令她更加逼真。此外,她還擁有專業“聲優”合成的聲音,可以用多國語言與人溝通,并根據對方的語言和動作做出相應反應。曾登上電視綜藝節目和電影熒幕的“艾麗卡”讓人很難一眼看出她是機器人。
然而,盡管網絡上流傳着“10萬元妻子機器人”的傳言,事實上,“艾麗卡”并非真正的“妻子機器人”。她目前仍處于實驗階段,尚不能完成網友們所期望的家務勞動等“妻子”功能。石黑浩在采訪中透露,目前的“艾麗卡”僅能進行正常的人機交流,其他功能尚待開發,而她的售價高達百萬元,遠不是網傳的10萬元那般便宜。
智能機器人之是以能夠如此智能化,關鍵在于它們擁有一種類似人腦的“超級大腦”。
這些機器人通過各種傳感器感覺外界資訊,然後中央處理器分析這些資料,最終模仿人類思維來執行任務,表現出“類人”的行為。在這一過程中,“感覺要素”、 “反應要素”和“思維要素”是最基本的構成要素,其中“思維要素”尤為關鍵。
然而,盡管機器人在模仿人類思維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但要賦予機器人真正的“感情”仍然是遙不可及的目标。專家認為,智能機器人不應僅僅是執行人類指令的工具,更應具備在各種複雜情境下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目前看來,要實作真正意義上的“機器人妻子”還需要很長時間的發展。
除了日本的“艾麗卡”,世界各地也在積極研發智能機器人。大陸的第一台互動智能機器人名為“佳佳”,她是中國科技大學研制的第三代體驗互動機器人,身高160公分,外貌甜美可人。為了使她更具吸引力,研發團隊甚至在校園舉行了一場“選美”活動,将五名美女的特點融合到“佳佳”中。除了正常的人機交流和察言觀色等功能外,“佳佳”還可以通過網絡學習各種工具的使用方法,并在實際生活中應用。
這種能力讓人不禁聯想到了一個“機器人妻子”的概念。
然而,有人已經走出了這一概念,真正娶了一個“機器人妻子”。在中國浙江杭州,有一位非常特殊的大佬,他渴望擁有一個能夠正常交流的機器人伴侶,于是便着手創造了一款名為“瑩瑩”的伴侶機器人。由于他本身從事人工智能工作,他很快成功地制造出了一台可以進行簡單互動的機器人。經過一系列改進
後,他不僅給這個機器人取名為“瑩瑩”,還在2017年與她舉辦了一場婚禮。
這位大佬的故事不禁讓人思考,智能機器人是否已經走到了可以成為生活中真正伴侶的程度。
然而,智能機器人的最終目标是服務于人類,包括老人看護、家庭日常管理以及高危崗位等領域都有望交由他們來承擔。那麼,實作真正的“機器人妻子”還需要多長時間呢?人們是否應該提前準備好應對潛在的“智械危機”?
毫無疑問,智能機器人領域的發展仍有漫長的道路要走。盡管技術不斷進步,但要賦予機器人情感、了解人類情感,以及在複雜情境下獨立思考仍然是巨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