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解放軍在西太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實戰化演訓,展示了他們在遠洋作戰能力方面的進步。這次行動引起了西方情報部門的關注,他們開始對解放軍的作戰能力進行新一輪的評估。
我們都知道,雖然解放軍在過去的十年裡逐漸發展成擁有遠洋航行能力的藍水海軍,但一直缺乏航空母艦這一關鍵作戰艦艇。是以,西方普遍認為,在與擁有航母戰鬥群的美國海軍作戰時,解放軍隻能在中國周邊海域發揮優勢。一旦将戰場擴大到遠洋海域或第一島鍊之外,美軍将掌握主導權,解放軍的勝算将大大減少。
這種結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現代海戰的交戰距離越來越遠,反艦武器的射程與精度也越來越高,達到數百公裡的水準。同時,現代軍艦采用的“軟防禦”防禦體系意味着一旦被命中,即使艦船不會沉沒,也會失去作戰能力。
是以,現代海戰正在回歸到以誰能率先發現和打擊對方為主的“狙擊手對決”模式。航空母艦由于攜帶各種艦載戰鬥機和預警機,可以将探測和打擊距離延伸到600公裡甚至更遠的範圍。在這種新型海戰中,航空母艦的作戰效率遠超傳統驅護艦。是以,航母的數量和作戰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戰鬥的結果。
然而,近年來解放軍不斷提高自身的軍事實力和技術水準,并公開展示各種新型武器裝備。這引起了許多國家的關注,他們發現解放軍的艦載/空射高超音速飛彈具有巨大的威懾力,對航空母艦的霸主地位構成了挑戰。
航空母艦之是以強大,主要是因為它攜帶了各種艦載戰鬥機和預警機,這些艦載機具有超強的水面态勢感覺和打擊能力。但是,當沒有航母的一方通過其他手段獲得相同的戰術優勢時,航母帶來的戰場優勢也将被削弱。解放軍目前正在圍繞艦載/空射高超音速飛彈建構作戰體系,正是基于這一點。
通過衛星偵察技術和無人機技術的發展,解放軍可以使用低軌衛星和高空無人機對美軍航母戰鬥群進行情報收集和持續跟蹤。這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解放軍航母的态勢感覺能力不足。此外,解放軍的衛星和無人機體系比航母的預警機偵察體系更強。
考慮到航母需要讓預警機進一步前出才能擴大搜尋範圍,而預警機被擊落的風險随着距離的增加而增加。解放軍的無人機無偵-8的飛行性能達到了絕大多數艦載防空飛彈的性能線,即使在距離美軍航母戰鬥群100多公裡的情況下,其生存能力也相對較高。
此外,無人機損失一架并不會帶來嚴重後果,而預警機被擊落則會損失機組人員。
此外,解放軍裝備的055驅逐艦和轟-6N轟炸機攜載的艦載/空射高超音速飛彈的射程被廣泛猜測超過了1000公裡。而與之相比,美軍航母上搭載的F/A-18E/F戰鬥機的最大作戰半徑約為800公裡,并需要加上200公裡射程的空射魚叉飛彈才能勉強打擊1000公裡外的目标。
通過這些現實資料可以看出,解放軍的艦載/空射高超音速飛彈使得航母的打擊距離優勢不再具備。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軍事專家将解放軍的艦載/空射高超音速飛彈稱為原因。我們要改變的是,在西太及中國周邊制定的規則。\n\n此外,盡管解放軍的艦載/空射高超音速飛彈體系是純粹的海戰體系,并且沒有航母具有的多用途作戰能力,但對于需要圍繞航母建構海上優勢來說,這是緻命的。另外,中國除了發展艦載/空射高超音速飛彈體系外,也在積極建設本國的航母作戰體系。當這兩者同時發展成熟時,将失去霸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