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韓戰争救了台灣?
前言
我們每每談起北韓戰争,最為大家所熟知的便是中國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場上那無畏的表現和英勇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以及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被迫簽訂停戰協定。
但大家卻很少關注和讨論,當北韓戰争爆發的時候,台灣當局是如何看待這場戰争的,并且在戰争中做出過什麼行為。
雖說台灣和北韓半島在地理位置上相隔甚遠,但是北韓戰争的爆發讓蔣介石政府看到了反攻大陸的希望。那麼台灣在北韓戰争中都做過一些什麼呢?
一、第一次出兵的願望
1950年6月25日,北韓戰争爆發,南韓在北韓的攻擊下節節敗退,當蔣介石聽聞這個消息之後,立馬就讓駐美大使顧維鈞向美國表示了出兵增援的态度,将會與美國站在同一戰線上,借此機會來獲得美國政府的好感。
台灣在國際社會上成為繼美國之後,最早表示要出兵南韓的地區。而且台灣可謂是下足了本錢,隻要是能參與戰鬥的裝備,例如飛機,軍艦和火炮等都可投入北韓戰場。
不僅如此,台灣方面還表示除卻裝備之外,還會投入三個軍超過3萬人的兵力參加北韓戰争。
蔣介石這麼做的目的無非是想博得美國人的好感,同時在國際社會和聯合國面前多露露臉,借此打壓排擠剛剛成立的新中國。
台灣政府十分急于表現,駐美大使在三天内連續向美國政府提出備忘錄。
但是台灣好像打錯了算盤,美國人并不理會他這一套,美國國務院當即給台灣當局澆了一盆冷水。
美國政府給出的理由是,當台灣出兵北韓後,其島内防禦力量将會嚴重不足,若此時大陸方面派兵攻島,那僅靠台灣自己根本毫無勝算。
這樣的理由使蔣介石非常憤怒,他感覺自己受到了侮辱,但是此時的美國不容分說,甚至把第七艦隊直接開進台灣海峽,幫助台灣協防。
事已至此,台灣當局無話可說,就這樣,台灣第一次打算派兵北韓的意圖就此胎死腹中。
二、怕被抛棄,第二次提議出兵
1950年,志願軍正式開拔,浩浩蕩蕩的跨過鴨綠江,進入北韓戰場,幫助北韓人民軍共同抵抗聯合國軍的進攻,志願軍的加入直接改變了北韓戰場的局勢,聯合國軍在前三次戰役中被志願軍打的找不着北。
戰局局勢的改變讓某些國家産生了停戰的想法,并且以邀請新中國加入聯合國為幌子,打算促成北韓戰場上的停戰。
這下台灣當局就沉不住氣了,新中國加入聯合國,那台灣必然會被掃地出門。
在這件事情上,美國也因為在戰場上連吃敗仗,是以對新中國加入聯合國然後促使停戰的提議表現出了模棱兩可的态度。
這讓台灣當局更加心急如焚,是以急迫的再次提出要出兵增援北韓戰場。
當時聯合國軍在戰場上十分被動,若此時有台灣注入新的力量,對于聯合國軍來說其實是一件好事。
但是美國人還有其他的想法,在仔細的斟酌考慮之後,再次拒絕了台灣的出兵請求。
原因是,美方認為台灣這3萬生力軍作戰經驗雖然豐富,且熟悉志願軍的戰術,但他們最擔心的是,把這3萬多人放到北韓戰場上一旦大規模倒戈叛逃麻煩就大了,因為在解放戰争的三大戰役中,國民黨軍隊叛逃投降的經曆實在是不勝枚舉,把美國人都整怕了。這要是在北韓戰場上再次出現大規模的叛逃投降,将會對戰局産生毀滅性的影響。
另外一方面的原因是,如果美國允許台灣出兵參與北韓戰争,那麼這無疑是對大陸政權的極度挑釁,美國害怕激怒大陸政府,失去停戰談判的機會。是以又一次的拒絕了台灣的出兵請求。
但之後,有趣的事情發生了,美軍在戰場上屢屢受挫,使得國内普通群眾怨聲載道,反戰情緒日益高漲。美國人這時才想到讓台灣軍隊去戰場上當聯合國軍的替死鬼。
可是,蔣介石卻不樂意了。
他告訴台灣駐美大使,美國要讓台灣方面出兵,他們隻會出一個師,另外一個師當預備隊,兩個師輪着上。短短兩年,從三萬多人的三個軍,縮減成敷衍的兩個師,台灣當局對于出兵的态度截然相反的原因就在于,戰争之初,蔣介石想擴大作戰目标,希望借韓戰的機會“反攻大陸”。
“以三個軍的兵力投入北韓戰場,在敵後登陸,做韓戰決定性之解決,以提高台灣的國際地位。”
而到了1952年,聯合國軍在戰場上連連失利,此時再上戰場也隻能充當炮灰,是以蔣介石在兩次提出出兵被否定後,加之台灣在這種局勢下根本沒有什麼利益可圖,是以也就失去了出兵參戰的熱情。
三、瘋狂的搶戰俘
台灣方面失去了出兵的熱情,但對北韓戰場上被俘的志願軍卻表現的特别熱心,台灣多次向美國提出,希望全盤接收不願被遣返的北韓戰場的志願軍戰俘。
早在1952年1月,台灣方面就得到情報,被俘志願軍20740名,其中絕大部分都是當年國軍投降的舊部,這要是能吸納回台灣,絕對是一股強悍的生力軍。
是以在整個戰争期間,台灣就對志願軍俘虜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一再打探戰俘的情況,台灣想全部接收戰俘。而美國方面卻不樂意了,戰俘全給你,那我們聯合國軍被志願軍俘虜的戰俘怎麼辦?
但為了照顧台灣方面的情緒,美國對外聲稱戰俘自由遣返,但背地裡卻悄悄的把台灣軍方人員化妝成俘虜混入戰俘營。
逼迫志願軍俘虜在身體上刺反共的智語或者對志願軍戰俘嚴刑拷打,逼迫志願軍戰俘不敢主動回國。結果2萬多名志願軍戰俘,僅有6千多人傳回國内,而絕大多數志願軍被逼迫着被裹挾着到台灣擴充台灣的軍備。
四、台灣當局的四點考慮
總的來說,北韓戰争與台灣的關系無外乎以下四點,台灣當局從戰争初期到戰争結束所有的行為都與這四點有關。
一、台灣在北韓戰場上軍事援助,也就是出不出兵的問題。二、新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地位,在聯合國的代表權與台灣在國際中的地位之間的關系。三、台灣為了擴充軍備,對待戰俘問題的做法。四、北韓戰争對以後國際政治格局的影響。
這四點的前提則是台灣的所作所為想得到的東西和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底線和原則的考量。
在充分考量這個大前提後,其他的具體問題就會豁然開朗。蔣介石敗退台灣之後,其後面決策的重中之重便是“重返大陸”,台灣當局的一切行為,軍事也好,政治也好,外交也好,全部圍繞這個目标和決策服務。
而美國的底線便是由美國對台灣進行協助防守,而大前提則是台灣的一切行為不能影響美國的全球戰略格局。
所有的援助和支援均在這個大前提範圍内讨論。
結語
從整個戰争過程,美國對台灣出兵等行動的反應可以看出,美國雖然非常在意台灣在對抗中蘇陣營中起到的作用,但其必須服務于美國的全球冷戰戰略,台灣的自主性非常有限,美國不允許其有超越規矩和底線的任何舉動,台灣不過是美國的一枚棋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