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釋出| 透明書皮、統一發型……學校的“标準化”會影響學生“創新”嗎?

中國網9月8日訊(記者 劉佳)9月1日,全國多地中國小迎來新學期。但“迎新”不“辭舊”,校園中的“标準化”要求仍在延續:統一的發型、統一的書皮,更有甚者指定統一品牌的鉛筆……在教育多樣化發展、追求個性化育人路徑的今天,校園的“标準化藩籬”能否激活學生的創新性思維?

“消失的”書皮+刻闆的短發 “标準化”随處可見

本該是滿懷期待的新學期,小宇的“苦”卻要“從頭說起”。剛剛升入初一的他,在返校當天被老師告知,需要統一發型:男生發長不得超過一指、女生短發且要露耳。自幼受“霍格沃茲學院風”浸潤的他,内心充滿了對校園生活的幻想與向往。但“剪發令”的當頭一棒,讓小宇瞬間被拉回現實。“剪完頭發當天,他一天都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合規’的發型讓他覺得自己看起來很蠢。”小宇的媽媽告訴中國網記者。

無獨有偶。剛剛成為國小一年級學生家長的王先生,在新生報到當天就收到了一條全校性的“标準化”建議:所有教材統一使用透明自粘式書皮,練習本使用透明書皮封套。在新生家長會和随後的班級通知群中,老師均明确附圖展示此類書皮的樣式及規格。

中國網記者走訪多家文具用品店了解到,目前市場上“清一色”都是透明書皮,多年前的花式書皮幾乎絕迹。店主也透露,透明書皮大肆“侵占”市場已經不是新鮮事,“學校的要求決定市場的供給”,于是,“消失的”書皮便成為了“時代的眼淚”。

除書皮、發型以外,校園内還存在着各類或約定俗成、或上傳下達的“标準化”規定。從鉛筆盒、尺子的花式,白球鞋的款式等物品标準;到個人課桌物品的擺放位置、起立距桌椅的距離、書寫等号是否用直尺等行為标準,随處可見。

中國釋出| 透明書皮、統一發型……學校的“标準化”會影響學生“創新”嗎?

操場上學生集體做操。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軟關聯”個人評價 或将緻學生舍本逐末

從各學段家長回報情況來看,“标準化”規定層出不窮,開始時間最早可追溯至2012年甚至更早。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規定在某種程度上與孩子的在校評價“軟關聯”。

2012年,中國青年報發表一篇名為《6年後我将收獲怎樣一個孩子》自述類文章,作者分享了自家一年級女兒的初入學經曆。她談到,當家長拿着老師羅列的采購清單,到超市認真準備文具用品後,女兒仍舊因白色舞鞋不合規被老師批評。原因是“老師交代了一定要買白色的,前面是寬寬的松緊帶而不是細鞋帶的。”時隔數年,2017年,一名網友自爆,剛剛升入國小一年級的兒子因用家中的舊挂曆包書皮,被老師批評“不聽老師的話,作業做得再好,也不算一個合格的學生。”時至今日,一名初一家長告訴中國網記者,女兒因剪短後的發型仍不符合學校要求,被老師批評并勒令再剪。女兒一怒之下,把頭發剃成了近乎“平頭”。

當過度的“标準化”規則與學生評價相挂鈎,這是否會造成孩子的“應激反應”?對此,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張爽向中國網記者闡釋了自己的觀點。“小孩子都有一種接近本能的行為,那就是在完成某項任務時,他們不會去考慮這件事的核心意義和目的,而是盡力把自己擅長的部分做到最好。”她以個别學校提出的“用尺子畫等号”為例強調,當孩子一味去迎合等号的橫平标準,那他将忽視解題本身的思考過程。

正視“标準化” 目的在于“引導”而非“評價”

義務教育階段是中國小生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這将為學生未來順利步入“社會化”打下基礎。但“标準化”的尺度該如何把握,過度的“标準化”是否會抑制學生的創新性思維?

海澱區中關村第二國小校長倪百明在接受中國網記者采訪時表示,教育的“标準化”應更常見于可量化的客觀範圍,比如課桌椅的高度及擺放密度,室内的光線及溫度等。但在主觀性問題上,教育應保持開放、包容和發展的态度,比如學生的發型、着裝、交往方式等。但對于一些行為習慣的養成,特别是在基礎教育的起始階段,國小應該堅守“立德樹人”的根本站位與屬性。他以中關村二小培養“儒雅少年”的育人目标為例,學校倡導學生養成懂得交往、更要懂得儒雅交往的優良品質和行為作風。為此,學校從點滴做起,對上課起立回答問題時,學生的站姿以及師生相處時的行為都進行了相應的規範。但倪百明強調,這種規範主要是強調引導,而非評價。

對此,張爽持相同觀點。她認為,在幫助學生走向“社會化”的過程中,中國小的養成教育和日常行為規範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我們培養學生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能讓他們更從容地走向社會,在一個群體環境中,個人需要具備基本的準則和規範。”張爽以統一着裝為例,她認為,這是一種基本的儀式感,而過分張揚的打扮或修飾,可能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從另一個側面來說,或許還将造成學生間的攀比。但她也強調,個别“标準化”規定在制定和執行的過程中要注意矯枉過正,特别是切勿“一刀切”,這是考驗學校、教師專業素養的關鍵。

在以“社會化”為目的的前提下,學校設定一些規範和準則,是否會制約創新性思維?對此,倪百明認為,創新性思維主要生發于課堂和課程,學校主要通過“寬口徑”的課程供給、多層次的培養模式,為不同需求、不同程度的學生提供激發創造力、思辨力、執行力的空間和平台,可制定适度的行為規範作為一種助力。

(文章圖檔來源于視覺中國,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