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次的聊天,是我與老李必做的事情,一來了解彼此的近況,另一方面也在聊育兒經驗的過程中,彼此找到更合适的方式。
這次聊天的主題與孩子做家務有關,老李說:“我教育孩子太失敗了,兩個國中生,一兒一女沒有一個幫我幹點活兒。洗頭、洗澡、換洗衣服,就連内衣内褲都要我幫着準備好!”“的确可氣!
這确實是你的問題,怎麼能把孩子慣成這個樣?慣子如殺子,你把孩子的事情都包攬了,他們做什麼能發揮自己的價值呢?”
類似于老李這樣的家長有很多,覺得孩子上學時期要以學習為主,做家務的事情,父母全部包攬。結果養成了孩子事事依賴的習慣。
孩子應該做家務嗎?
這是一個現實問題,我看到很多家長的回答更多傾向于,應該讓孩子做家務。在當今這個社會,獨子的現象多不勝數,大家都會過分的溺愛孩子,更不可能讓孩子幫忙做家務。可是過分的疼愛呵護孩子,産生的社會問題也很多,甚至社會上出現很多啃老族,還會出現一些對孩子不利的因素:
1、“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缺乏獨立性;
2、在呵護下長大,沒有自信心缺少主見;
3、不會做家務,缺乏鍛煉,沒有吃苦耐勞的精神。
這些是如今孩子普遍會發生的事情,甚至有的不會穿鞋帶、不會洗衣服、更别提做飯了。用老人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脖子上挂一張餅都不會翻轉着吃。”想想如果自己孩子變成這樣,是一種多麼恐怖的現象。
孩子學着做家務,能強化責任感
孩子不可能永遠依賴父母,父母也沒有機會一直陪伴孩子,總得想如果有一天自己離開孩子,他們總得有生存技能。是以,孩子非常有必要學習做家務。
哈佛大學學者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研究,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愛幹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幹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後的就業率為15∶1,犯罪率是1∶10。
這兩組資料并不是簡單的幾個數字,而是背後代表着無數孩子的現狀。愛做家務的孩子能力強、責任強,未來發展更好。是以多讓孩子做家務,可以強化其社會責任感、家庭責任感,感受家人的不容易,并珍惜勞動成果。
妹妹3歲多的時候,我讓她幫忙去小區便利店買東西,并偷偷跟在後面觀察她的反應。結果妹妹很成功的買到所交代的物品,并且喜滋滋的告訴别人:我可以幫媽媽幹活兒。
孩子做家務,他會從勞動成果中獲得成就感。
潛意識裡會覺得這件事情“我做的很好,另外一件事情時也能夠做好”,感受到自己是有價值的,是被需要的,這就是自信心産生的過程。
如今的孩子遇到困難第一反應是退縮,一方面因為解決能力差,另一方面是抗挫折能力差。常邀請孩子幫忙做家務,能讓他們對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有更深的認識,對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精神自理都有很好的幫助。
做家務的過程,就是在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不僅會從家務中獲得自信,而且還會學習獨立的思考。
三種方式學起來,讓娃愛上做家務這件事
雖然媽媽總是以超人的形象出現在孩子的生活中,但如果能讓孩子幫忙做家務,讓他們覺得自己被需要,不僅能夠增加孩子與媽媽之間的親子關系,也能夠減輕媽媽的工作負擔。
方式一:在遊戲中學會做家務
高爾基說:“遊戲是兒童認識世界的途徑,他們生活在這個世界裡,并負有改造他的使命。”
引導孩子做家務可以從遊戲中開始,比如在整理玩具的時候請孩子幫忙,逐漸上升到生活中的點點滴滴。2到3歲的孩子,我們可以讓他收拾自己的玩具、清理餐桌上自己坐的地方,并把碗筷放到廚房的桌子上;4到5歲的孩子,我們可以讓他幫忙收拾雜物、自己按照時間去喂寵物、倒垃圾、自己倒飲料等。
方式二:尊重孩子勞動成果
孩子做家務害怕的不是任務重,而是做好之後父母的“返工”。這會給他傳遞一個資訊,自己做的不夠好,或者爸媽覺得我做不好也就不需要我了。久而久之,他就失去了做家務的興趣。
是以,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勞動成果,如果認為他沒有做好想返工,選擇孩子看不到的情況下。家務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這一點相信父母都清楚。
方式三:多給予鼓勵
我到現在都記得小時候的一件事情,我洗碗外公在邊上一直誇:“洗的比你媽媽的幹淨,比她強”。這句話我一直記着,每次洗碗都洋洋自得“我比媽媽強”。外公的話不僅讓我得到鼓勵,還認為自己被需要,是以在做家務的過程中會更有動力。同樣,對于孩子父母也可以用如此辦法。
曾在某乎上看到這樣一段話:“我媽媽曾經告訴過我,我要你從小就會做家務,不是為了讓你以後讨好任何人,而是希望将來無論發生什麼事情,你都擁有在這個世界上獨立生存的最基本的技能。”
這也是我們培養孩子家務能力的初衷,不是嗎?
淩晨媽媽來叨叨:
古人雲:勞動創造智慧,所有的智慧和經驗都是從勞動中得來,家務活也是勞動中的一種,讓孩子從小開始鍛煉做家務是有極大好處的。你家孩子多大開始做家務的呢?
【圖檔來源于網絡,侵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