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科技元素滿滿,坐電梯去立塔……這個施工場新鮮事多!

原标題:科技元素滿滿,坐電梯去立塔……這個施工場新鮮事多!

勞工日報-中工網記者 張翀 通訊員 郭晖 饒鴻捷 鄒小民

9月3日,黃石市黃颡口鎮的武漢-南昌雙回1000千伏線路工程(鄂5标)SSN2095跨越塔施工場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湖北送變電公司項目百餘人員頂烈日戰高溫堅守在高空、地面等不同作業面,依靠科技手段和精細化管控模式助力工程建設平穩推進。

科技引領精細監管

“杆塔吊裝中要預防機械傷人,高處作業時做好安全防護。”早上五點天亮後,站班會上,該公司項目工作負責人劉登成來到跨越塔施工場進行工作布置。當天他們要完成第19段塔材吊裝。随後,劉登成抽查現場39名施工員當日工作任務及安全風險辨識情況。

該工程是世界上第一條混壓四回跨越長江特高壓輸電線路,也是武漢南昌雙回1000千伏特高壓工程的關鍵節點。工程南岸跨越塔全高325米,比埃菲爾鐵塔還高1米,總重量為3711.14噸,該塔占地半個足球場大。杆塔組立正值酷暑時節,現場最高溫度可達39℃,目前塔高已達229.5米。

高溫考驗、高度增加風險劇增,如何保證現場安全?“借助科技手段實行精細化管控,結合氣溫情況錯峰開展施工”施工項目部經理張凱介紹,在國網湖北電力公司指導下,項目部建立武南大跨越工程數字化管控系統,通過數字化裝置及手段,把好現場作業安全關口;每天開工伊始就通過一問一答形式讓勞工熟知當天施工風險點,項目部從施工場和背景監管兩方面着手強化作業風險把控,施工場劃區管理,責任到人;數字化管控系統整合工程總覽、進度管理、告警資訊等12個子產品,對工程進行全方位數字化管控。

此次武南大跨越工程是湖北首次采用T2T800型抱杆組立,最大吊重達20噸。施工場組建了抱杆組立集中控制室,控制室内,一體化操作台前方安放了兩塊大屏和八塊小屏,建構成大跨越監控系統,通過該系統,操作人員實時監測抱杆各結構運轉情況,精準觀測抱杆起吊狀态。

“AB鈎慢慢下落”“A鈎、B鈎慢速起鈎”,7時08分,控制室内,操作員杜嘉恒雙眼緊盯顯示屏中起吊速度和吊物重量,并通過對講機與地面人員溝通。 随着攝像頭精準定位地面19段主材,跨江塔主材開始吊裝。經過操控員起鈎、提升及攝像頭自動跟蹤,塔材被穩穩地吊起、上升。

坐着電梯去立塔

在施工場,杆塔A腿側安裝了一個黃白相間的長方體轎廂,“這是登塔用的神器—電梯”項目安全員葉添添介紹,該電梯共設定9層停機平台,最高可将勞工輸送至284.5米高空,在同等高度塔組塔施工中,作業人員如從地面攀爬至兩百餘米高空需40多分鐘,使用電梯登塔僅需10分鐘,既縮短登塔時間節省作業人員體能又降低了安全風險。

當天,唐家明、那永發、石娟先等負責第19段A腿主材組立的勞工系好安全帶,攜帶工器具緩緩走進電梯内,升空開展作業。

“一會在塔上大家感覺累了可以到電梯廂裡休息下。”唐家明望着身旁的幾位工友說道。說話間,電梯到達停靠平台,他們迅速檢查各自安全防護用品,打好延長繩,挂好防墜器,朝着作業點移動。

科技元素滿滿,坐電梯去立塔……這個施工場新鮮事多!
科技元素滿滿,坐電梯去立塔……這個施工場新鮮事多!
科技元素滿滿,坐電梯去立塔……這個施工場新鮮事多!
科技元素滿滿,坐電梯去立塔……這個施工場新鮮事多!
科技元素滿滿,坐電梯去立塔……這個施工場新鮮事多!

“AB鈎停,回轉向左”上午8時12分,高空指揮唐家明朝着對講機喊道。“AB小車往内”“AB小車停”,待抱杆回轉到塔腿位置時,唐家明接着指揮。至此,塔材吊裝即将進入就位階段。“大臂再左轉一點……停停停!”“A鈎落一點……停!”一連串的指令從唐家明的對講機中發出,經過塔上人員與抱杆操作人員的緊密配合,8時31分,A腿主材順利就位。

針對超高杆塔組立,高空作業人員面臨一定勞動強度和心理壓力等問題,該公司項目部搭建了以智能手環、智能安全帽等物聯網裝置為基礎的“人員狀态”子產品。通過穿戴智能裝置,時刻監測施勞工員體征狀态、作業位置等資訊,實作作業現場全景感覺、違章行為自動告警,保證安全施工線上監管、風險處置有效及時。

工程投産後,将進一步提高華中區域電網穩定性,加強華中電網各省間電力交換能力,更好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用電需要。

來源:勞工日報用戶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