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活動促成了食物的相聚,食物的離合,也在調動人類的聚散,西方人稱作“命運”,中國人叫它“緣分”。
“家宴是烹饪的極緻,卻有着遠超食物的意義。”這個秋天,河南衛視以“家宴”為經勾連家的溫暖藍圖,以緯勾勒東方宴飲儀式感。《中國家宴》系列節目以“訪談+文化演繹”的呈現形式,關聯曆史與當下“宴會儀式”的傳承與發展,傳達千年中國情誼。
《中國家宴》系列節目與抖音平台共創,聯合出品,節目将以季播方式呈現,共6期,每期30分鐘,首期節目将于9月12日晚19:30登陸河南衛視大屏端,抖音平台及大象新聞用戶端同步上線。
以家之名,宴飲四方
“河南衛視,新時代、新文化。”近年來,河南衛視通過層出不窮的精品節目,持續穩坐“文化圈”的C位,一場場以“國潮”為魂的視聽盛宴,融合戲曲、舞蹈、影視、音樂等多樣的表達方式,通過高科技感的舞美講述唯美浪漫的中國故事,讓曆史“古韻”、當代“古風”與Z世代“無縫”連接配接。
作為“中國節日”品牌的延展,中國節氣、中國發明、中國神話等系列節目精準細分中國文化領域,将中國傳統文化塗抹的五光十色、璀璨奪目。作為“文化”大家族的一員,《中國家宴》系列節目垂直美食領域文化向輸出,以傳統文化的方式講食物、說家宴、聊文化、談風俗,以“談話+影視演繹”開啟雙向叙事,同時短視訊平台抖音擁有多元豐富的傳統文化創作者及優質内容,雙方強強聯合,必将開啟中國宴飲的現代化表達。
圍坐一起的花團錦簇,一人一位的家風禮儀,讓“中式家宴、幸福團圓”有了具象的表達。從古至今,無論是身份尊貴的天子諸侯,或是平民百姓,每逢特殊節日或意義重大的日子,都會設宴款待尊貴的客人或關系密切的親戚朋友,以表尊重,家宴成為了中國人待客的最高禮儀。
《中國家宴》系列節目在還原古今家宴場景的同時,還邀請了家宴主理人于謙,文化嘉賓梅毅,美食嘉賓董克平暢談美食文化、風土人情,李先時、羅大雪、王洪祥、宣璐、喻慶輝、張晞臨等明星嘉賓,白川、肉臉橙、含亮老師、四月、唐音樂隊、小臣古筝老師、高高笛、舞仙火爆猴、芊芊兒、宋一帆等抖音主播/達人參與了節目劇情部分的演繹。
家宴“儀式感”拉滿
共赴一場美食治愈之旅
家,從時間次元的角度上看:“從人類存在開始,家的概念便已誕生,我們因群居、結親、血緣等關系代代相傳地發展。家,在中國人心目中有着非同尋常的意義,而家宴更是代表着中國人待客的最高禮儀。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被拉近,在一碗一筷之間漸漸消融。家宴,正是以家之名,品味生活背後的儀式感。是以有人說,請你回家吃飯,一直是中國人對朋友最高的禮遇:
大詩人歐陽修、蘇轼最愛在自家的小花園裡請客;南方人李漁則喜歡親手上陣,給客人們做一桌全魚宴;孟浩然被老友盛情款待後,激動地揮筆寫下名作《過故人莊》;梁實秋到北京後,胡适每逢周末都會在家為他備上文火慢炖的徽菜“一品鍋”……
中國的飯局,是最大的儀式感。但“吃”又不僅僅是吃,宴會背後承載的是人生的重要節點, 餐桌的背後,蘊含的是命運的轉折。
節目通過婚宴、周歲宴、成人宴、鹿鳴宴、軍宴、壽宴等不同場景主題,将美食宴飲文化中的精彩切面整理展現,意圖梳理出傳統文化中宴飲的文化禮儀和儀式感,并連結當下找到宴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總導演施睿表示,最初關于節目的創意來源于孩子抓周儀式的好奇和一知半解,“抓周、周歲宴等都表達了父母對孩子的舐犢之情,這是一種原始本能。
由此萌生了“還原”和“再現”中國宴飲儀式的想法節目初心,通過節目梳理出跟吃有關的東方宴飲儀式感,想向觀衆們傳達專屬于東方的儀式感、東方美學和東方智慧。 ”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走,上家吃去!
人間有味是清歡。市井長巷,聚攏是煙火,攤開是人間。
美食和風景,可以抵抗全世界所有的悲傷和迷惘。
廣廈千間,夜眠僅需六尺;家财萬貫,日食不過三餐!……
當我們談論菜品時,我們是在談論愛、童年、回憶、人間百态。對于喜歡以食物為媒體、以宴席為儀式連結人情關系的中國人來說一菜一宴其中蘊藏的不全是味道,更多是味道背後的情感與愛。
從美食出發,《中國家宴》,以“宴”為核心,以輕松有趣的方式,娓娓道來宴飲傳承的儀式和關于生活與歲月的感悟,還有關于人生與命運的走心文案熨帖心弦,與觀衆們共赴一場美食治愈之旅。
從大宋到此刻
串聯命運生動圖景
“焚香點茶,挂畫插花。”曆朝曆代中,宋代是非常注重生活品味的朝代,可以說,熱愛生活的宋人把“生活需要儀式感”發揮到了極緻。《中國家宴》深入挖掘中華宴飲文化,探尋宴飲背後關聯的獨特情感,以六個宋人生活故事場景展現宋時文人風雅盛宴的同時,也串聯起獨屬于東方脈絡的人生映象。
節目以人的一生重要階段的重要宴席結構全片,“無宴不成婚”《婚宴》開篇,講述頂流詞女李清照鮮花成宴的浪漫婚事,展現浪漫婚宴的同時,也贊頌了穿越古今年輕女性“為愛沖鋒”的果敢;
抓周,是小孩周歲時舉辦的一種預測前途和性情的儀式,它起源于南北朝時期的風俗,在民間廣為流傳。《周歲宴》以書仙黃庭堅為主題人物,再現黃庭堅抓周握筆宴中預測未來的場景,"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蘇轼這句詩詞穿插其中,貼切洞悉了身為父母盼兒平安的心願。
“東坡肉”起源于蘇轼被貶黃州時,當地百姓過年過節有吃紅燒肉的傳統。為此蘇轼寫有《豬肉頌》一詞,來贊美這道美味,“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也成了溫暖學子的良言一句。《成人宴》中,以蘇東坡煮肉,抒懷了達觀教育觀。
1057年,曾鞏第三次科考時就帶上了弟弟和妹夫5人,而且一家六口全都中舉了!一門六進士也成了流傳古今的傳奇,而曾鞏的師父正是大名鼎鼎的歐陽修。
“喲喲鹿鳴,食野之蘋。”《鹿鳴宴》以曾鞏一門六中邀師傅歐陽修共赴宴為故事背景,再現“謝師宴”生動圖景。
《軍宴》篇章,以南宋抗金名将、女英雄名梁紅玉和丈夫韓世忠牛酒宴賞三軍的故事鋪展開來;最後《壽宴》篇以陸放翁陸遊耄耋之壽親友赴宴結尾。
總導演施睿透露,節目六大主題的創意來源于人生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提名時。”
“在這些中國人尤為重視的生命節點階段往往以家族宴會的形式來關聯家族情感庚戌千年傳承的中華宴飲文化之道。圍繞一個人的一生,我們試圖串聯起宋與今天相連的儀式感,也給觀衆們帶來一場華麗的視聽體驗,讓人暢遊其中,神思浮動,直追千年。 ”
一方餐桌,宴飲人生,以家之名勾勒起來的生活片段,構成了歲月中最生動的人生映象。茅台總冠名,指定品牌胡姬花特約贊助的《中國家宴》,9月12日等你赴宴,抖音搜尋“中國家宴”解鎖更多驚喜。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楠
校對 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