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辛苦點選一下右上角的“關注”,既友善您進行讨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
- 來源/古風文史
- 作者/古風文史
秦朝作為大陸首個一統的王朝,在大陸擁有無與倫比的曆史地位,而秦始皇作為第一位皇帝,也在中國曆史當中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至于秦朝的科技實力更讓人出乎意料,處在當時世界先進水準,甚至以現在的眼光去看,都感覺到不可思議。
而能夠為秦朝科技實力證明的,就是已經出土的秦朝銅馬車。
秦朝作為當時唯一,也是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在全國文化技術領域也同樣實作了統一。
統一後的技術實力,使得秦朝的工藝水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為後世建立了模範标準。
而在出土的兩架銅馬車上,也讓世人看到了,秦朝先進的制作工藝以及設計理念。
衆所周知,秦始皇陵作為最嚴密的陵園,目前為止還沒有得到任何有效的開發,人們也隻能通過面世的兵馬俑和部分文物,探究秦朝的曆史。
這兩架銅馬車,都是參照比真人比例大兩倍的标準去制作的,其中一輛上有一個巨大的傘,另一輛上則沒有。
而參觀的人們往往關注的是馬車本身,被其高大無比的身形所震撼與吸引,而忽略了馬車上配備的傘。
留意到這把傘的人也隻是被其巨大無比的外形所吸引,并沒有去探究這把傘背後的秘密以及技術含量。
雖然這兩輛馬車被稱作銅馬車,但秦朝人在制作時并不是以銅為唯一原材料,而是摻雜了其他的重金屬。
要知道以當時的水準,能夠制作出複合金屬是一個極其先進的概念與實力,而秦朝恰恰在此方面進行了大規模的運用。
因為秦朝人發現,在銅中間加入錫這種金屬材料,能夠使銅的堅硬程度進一步得到提升,同時又能保證具有極大的韌性與柔軟性。
是以經科學家們的鑒定,發現在銅馬車上,秦朝人在不同的部位,采用了不同比例的複合金屬研制各種零部件,使得整駕馬車的堅硬程度得到了保證,同時又使馬車不至于失去柔韌性。
而根據史料記載,古人在進行各種零部件制作時,往往采用澆築的方式進行,但在這輛馬車上卻大面積使用了手工制作的工序。
特别是在一些重要零部件上,秦朝人更是親力親為,通過自己熟練的手工工藝,打造出完美的零部件,使這輛馬車,無論是在安全性以及質感上,特别是在外觀方面都極具美感。
而這樣的零部件,在每一輛銅馬車上都有将近4000件。
制作工藝的先進,保障了銅馬車的安全性與品質,設計理念的超前,則為馬車使用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秦朝人當時在馬車上大量使用了子母扣、鉸鍊等先進裝置,為馬車的拆卸、進出提供了便利。
這絕對是當時世界的首創,開創了一個時代的新篇章。
無疑代表了當時世界制造水準的頂峰,不僅是制造技術先進,更是當時人們理念的先進與創新展現。
除了在制作工藝與設計理念上的推陳出新以外,秦朝人還為每一輛馬車繪制了專門的色彩,使得馬車整體栩栩如生。
以上種種技術也同樣展現在了,馬車獨一無二的大傘身上。
這把傘,由傘身與傘柄組成。
在傘柄上,秦朝人設定了多道機關,既有負責傘面開啟的開關,也有固定傘身,防止傾倒的裝置,更有藏在傘柄内的防衛機關。
而龐大的傘面則是由人工打造而成,雖然表面看起來極其輕薄,但卻堅硬無比。
整把大傘,可以輕松的實作在銅馬車上安裝與解除安裝。
由此後世推斷這把傘,并不僅僅起到一個防曬的作用,更為關鍵的是,這把傘可以在遇到襲擊時起到保護作用,甚至可以投入戰場作戰當中。
因為巨大堅硬無比的傘面,可以起到防護盾的作用,用于保護車上的重要人員。
而傘柄當中蘊含的機關,則可以主動出擊,有效回擊襲擊人員。
如此一來,這把傘将由一個普通工具變成一件戰争利器。
秦朝雖然已經消失在曆史的長河當中,但秦朝留給後世的先進工藝卻一直源遠流長,對後世人的啟發也是源源不斷。
通過一件銅馬車就可以看到,秦朝當時的強大國力以及先進科技實力,這值得我們後世不斷去探索學習,更是要學習秦朝人身上開拓創新的理念。
最後,由于平台規則,隻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為鐵粉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