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奧本海默》刷屏:天才背後,也要有張弛有度的父母,不斷調整的定位

《奧本海默》刷屏:天才背後,也要有張弛有度的父母,不斷調整的定位

諾蘭的新電影口碑炸裂,大熱之餘,也将“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重新拉回大衆視野。這位科學家,同時也是一位超級能幹的項目領袖。作為改變了人類曆史走向的“曼哈頓計劃”的科學總設計師,奧本海默驚人的上司力,藏在他出生和成長的環境中,很早就顯露痕迹……

文丨柯察金    編丨May

《奧本海默》終于在内地上映,IMDB評分8.6,豆瓣評分8.8,可謂叫好又叫座。在衆多影迷心中,導演諾蘭再次貢獻了一部足以載入史冊的作品。

影片采用非線性叙事,節奏卻恰到好處,把幾十位人物的形象塑造得入木三分,特别是将主角奧本海默,這位“原子彈之父”的魅力彰顯得淋漓盡緻。熒屏中所呈現的,是一位負重前行、有良知有原則的科學家。

《奧本海默》刷屏:天才背後,也要有張弛有度的父母,不斷調整的定位

《奧本海默》劇照

不過,奧本海默在“曼哈頓計劃”裡的形象顯然不止是科學家,更像是一位超強的項目管理人。正是在他的協調下,各國科學家、工程師乃至軍方人員,得以在同一項目下和諧共處,作出最大化的貢獻。

是以說,和原子彈計劃的成功相比,奧本海默的上司能力同樣是一種傳奇。

《奧本海默》刷屏:天才背後,也要有張弛有度的父母,不斷調整的定位

人工智能Poe對于“曼哈頓計劃”的簡介

外灘君在觀看完影片後,又循着兩位美國作家用25年時間嘔心著作的《奧本海默傳》,從中找到了一些“原子彈之父”童年及少年時期的蛛絲馬迹。

《奧本海默》刷屏:天才背後,也要有張弛有度的父母,不斷調整的定位

《奧本海默傳》

地球“最強項目上司人”、曆史上以博學著稱的奧本海默,起點可先從他那“一松,一緊”的家庭配置說起。

奧本海默的父母親,本身就是不同的特質、很有意思的結合。

父輩:“按天性和節奏成長”

與奧本海默交好的人們,親切地稱呼他為“奧比”。

1904年4月22日,小奧比出生在美國的一個猶太移民家庭。

父親名叫朱利葉斯,為人精明能幹。來到美國之前,沒有分文投資,也不會說英語。但是,隻在服裝公司幹了幾年後,便被公認為全紐約最懂“布料”的内行之一,如此起家。

《奧本海默》刷屏:天才背後,也要有張弛有度的父母,不斷調整的定位

小奧比和他的父親朱利葉斯站在一起(圖源:奧本海默紀念委員會)

到30歲時,朱利葉斯完全靠着自學的英語就相當流利,他還廣泛閱讀了美國和歐洲的曆史,在周末的空閑時間,徜徉于紐約衆多的藝術畫廊。

朱利葉斯性格熱情開放,被身邊的人稱作“認識的最善良的人之一”。作為标準的“社牛”,有時候讓兒子有些尴尬,因為他有時會在餐桌上突然大聲歌唱。

盡管沒有遺傳朱利葉斯的社牛體質,奧比覺得,父親是最寬容、最有人情味的人。這一點,在奧比成長的過程中産生了重要的影響。朱利葉斯總是會鼓勵他,支援他,乃至是滔滔不絕地做兒子的“誇誇團”團長。

對德國老家的爺爺本傑明,奧比也産生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這位老人幾乎沒上過什麼學,但生命中最大的快樂就是讀書。有天,本傑明看到孫子在玩木塊,當即決定送給他一本建築百科全書。他還曾送給他一套非常經典的岩石标本,盒子裡面有20多種用德語标注的岩樣。

《奧本海默》刷屏:天才背後,也要有張弛有度的父母,不斷調整的定位

《奧本海默》劇照

奧比從此成為狂熱的礦石收藏家,并說服父親帶他沿着陡崖尋找各種岩石。對于兒子這種折磨人的小衆愛好,父親不氣不惱,反而一直抱着鼓勵的态度,還主動為他搜羅相關書籍。

很快,紐約河濱路的家裡就塞滿了兒子搜羅來的石頭——每塊石頭上都整齊地标着它們的學名。“朱利葉斯毫不猶豫地鼓勵他的兒子發展這些成年人的興趣愛好。”

奧比12歲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用家裡的打字機與當地一些著名的地質學家通信,并被提名為紐約礦物學俱樂部的成員。當奧比第一次亮相俱樂部時,地質學家們才驚訝地發現這個新成員還是個孩子;朱利葉斯則驕傲地向衆人介紹,這是他的兒子“J.羅伯特·奧本海默”。

據奧比的堂姐回憶,奧比所受到的家庭教育是“創造一切機會,讓他可以按照自己的天性和節奏成長。”

那個時代也很有生氣,用今天的話來說,“世界還很年輕”——20世紀初,美國正值第二次科學革命,普通人的生活因技術創新而日新月異,科學家們被奉為英雄。

《奧本海默》刷屏:天才背後,也要有張弛有度的父母,不斷調整的定位

《奧本海默》劇照

奧比的父親雖然是猶太人,卻歸屬于一個獨特的美國猶太教派,叫做“倫理文化協會”,推崇理性主義和科學人文主義,提倡“人必須為自己人生和命運的道路負責。”

到了上學的年紀,奧比也順其自然地上了一所強調“行勝于言”的倫理文化學校。

父輩給奧比的無限鼓勵與包容,為他的眼前打開了無數扇窗戶。

與他們期待的一樣,奧比按自己的天性和節奏成長。在倫理文化學校,奧比自得其樂,把學習當作玩耍,除了曆史、英國文學、數學和實體,他還選修了希臘語、拉丁語、法語和德語。

這種包羅萬象,也是後來他被選作“曼哈頓計劃”上司的重要原因之一。

“奧本海預設為制造原子彈,需要對各種各樣的跨學科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在統籌人格羅夫斯将軍考察實驗室的過程中,直言奧本海默是他“遇到的第一個有這種認識的科學家。”

母親:“優秀和堅毅”

在一次畫展上,奧比的父親朱利葉斯遇到了畫家埃拉。後來,他們在紐約結婚,再後來,有了奧比。

埃拉的朋友對她的評價是:她是一位溫柔、精緻、苗條、高挑、長着藍眼睛的姑娘,她相當敏感,極有禮貌。她總是想着如何讓别人感到滿意或愉快。

《奧本海默》刷屏:天才背後,也要有張弛有度的父母,不斷調整的定位

埃拉,圖源:Eilat Gordin Levitan

在那個時代,埃拉便已是了不起的獨立女性:

20多歲時,她在巴黎花了一年時間研究早期印象派畫家。

回國後,她在巴納德學院教藝術。

遇到朱利葉斯時,埃拉已經是一名小有成就的畫家,有自己的學生,還在紐約的一棟較高價的電梯大廈頂樓開設了一間私人畫室。

這一切對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的女性來說極不尋常。

不僅如此,埃拉在很多方面都表現出其強烈的個性,她那莊重、優雅的舉止給初見者一種傲慢冷漠的印象。

“對于一位從小物質生活優渥的女性,她在畫室和家中表現出的勤勉和自律令人感覺有些不可思議。”

與外向的丈夫相比,埃拉要安靜許多,時刻保持優雅,很少流露情緒,凡事照顧周到。身上帶着點藝術家特有的憂郁氣息,這種憂郁似乎對兒子奧比的性格也産生了一定影響。

當丈夫朱利葉斯崇尚鼓勵式教育之時,埃拉則傾向于立規矩。埃拉持家的标準很高,奧比小時候經常聽到母親的口頭禅——“優秀和堅毅”。印象中,家中的較高價的電梯大廈總是被打理得一塵不染。

在外人看來,奧比從小錦衣玉食,可沒有人認為他被寵壞了、或者嬌生慣養,這跟埃拉的嚴格要求脫不開關系。

有段時間,這種要求甚至稍微有些過火。埃拉的第二胎孩子不幸夭折,這件事對她産生打擊,從此對奧比有些過度保護,比如不允許他在街頭小販那裡買吃的,也不帶他去理發店理發,而是把理發師叫到家裡來。

奧比回憶母親時,表示埃拉對人有一種不露聲色的苛刻,“她從不允許在餐桌上提到任何不愉快的事情。”

在奧比五六歲時,埃拉堅持讓他學鋼琴,他每天都乖乖練琴,但對此一直都很厭惡。學琴近一年後,他生了一場病。埃拉心軟了,從此放松了對兒子的過度保護與嚴苛。

傳記裡透露出,奧比父親對他興趣發展的影響比較大,但至于性格方面,奧比可能更随母親。

《奧本海默》刷屏:天才背後,也要有張弛有度的父母,不斷調整的定位

《奧本海默》劇照

他說自己是“一個裝模作樣、乖巧得令人生厭的小男孩”,但即便如此,在年紀很小時便“擁有了強大的内心,甚至還有肉體上的堅忍。”

14歲時,奧比參加了一個男生夏令營。害羞和敏感的他,成了别的孩子攻擊和取笑的目标。一天晚上,奧比被強行帶到營地的冰窖,他被剝光衣服後遭到了毆打,男孩們為了羞辱他,甚至還在他的屁股和生殖器上潑了綠油漆。

那一晚,奧比被赤身裸體地鎖在冰窖裡。後來他的一位朋友談及此事時說,奧比經受了“酷刑”,但他用一種沉默的堅忍來承受這樣粗暴的羞辱,沒有逃離夏令營也沒有告狀。

正如他的朋友經常注意到的那樣,奧比不堪一擊的外表下藏着堅忍的内心,這種堅忍來自倔強的驕傲和堅定的意志,這樣的個性将貫穿他的一生。

在開展“曼哈頓計劃”的數年裡,奧本海默所面臨的壓力幾乎包圍身心。

《奧本海默》刷屏:天才背後,也要有張弛有度的父母,不斷調整的定位

《奧本海默》劇照

一是時間壓力,在最初落後德國的情況下,需要和納粹争分奪秒;二是科學難題,包括核裂變鍊式反應的理論、材料性能和爆炸機制等,都是開荒性課題;三是上司責任,連複雜的後勤工作也需要管,期間還有各種調查、反間諜事件和政治風險;四是道德困境,面對不得不打開的潘多拉魔盒,不可能不會預想到曆史将如何評判……

無法想象,什麼樣堅強的心髒可以玩得轉如此複雜的項目。

找準自己的定位

不可一世的天才如果選錯了路,照樣能掉進坑裡——日後聲名卓著的奧本海默,求學時期居然也遇到過嚴重的危機。

1922年,奧本海默19歲,出奇地聰慧,又“出奇地英俊”,意氣風發。那一年,哈佛捧着獎學金給他offer,奧本海默心想我都這麼富了,要這點小錢做什麼?轉而拿了本伽利略的早期著作。

這麼傲嬌的人,就像隻天鵝一般,一天到晚在學校博覽群書,卻每天提防着被同學抓到用功。天鵝可以在水面下雙腳撲騰,人前一定是優雅松弛毫不費力。

19歲的奧本海默,博學多才,似乎做什麼都信手拈來。他模仿契诃夫的風格寫作短篇小說,把3000頁的《羅馬帝國衰亡史》從頭讀到尾,還廣泛涉獵法國文學,并開始寫詩,其中一些詩歌發表在哈佛大學的文學雜志《獵犬與号角》上。

他對自己的學術道路舉棋不定,修過的課程五花八門,包括但不限于:哲學、法國文學、英語、微積分導論、曆史和三門化學課程(定性分析、氣體分析和有機化學)……曾一度考慮學建築學,但是因為高中時喜歡希臘語,故而也想過成為一名古典學者,甚至是一名詩人或畫家。

第一次小的危機是,如何确立自己的第一志向。

在哈佛的幾個月後,奧本海默給自己選的專業是化學,并決心在三年内畢業。

可興趣這東西,很有欺騙性。大部分的興趣其實很難被發現——很多時候,在表層的興趣下面,往往隐藏着真實的興趣。

到大一結束時,奧本海默發現在學化學時,最讓他着迷的東西其實和實體學聯系緊密。“一遇到熱力學和統計力學的概念,我就想弄明白它們,這就很能說明問題了……”

《奧本海默》刷屏:天才背後,也要有張弛有度的父母,不斷調整的定位

《奧本海默》劇照

于是,他開始把心思放到實體上。1925年,他拿到了化學學士的學位,并“雜亂無章”地學完了實體領域中最有趣、最抽象的問題。

那時候,掌握地球核心科技的還是老歐洲。他決定響應實體學的召喚,前往英國深造。

這一去,帶來了奧本海默學業上最嚴重的一次危機,差點要了兩條命。

初到劍橋大學時,奧本海默非常興奮地稱呼這裡是“一片沃土”,充滿了誘人的寶藏。然而,這種心情很快被冷水澆滅。

在接下來一年的時間裡,他可謂多災多難,人生中第一次無法在智力上獲得優越感。他給朋友訴苦說:“我過得相當糟糕。實驗室的工作非常無聊,我在這方面也毫無優勢可言,以至于我覺得自己什麼都沒學到……那些講座也令人生厭。”

《奧本海默》刷屏:天才背後,也要有張弛有度的父母,不斷調整的定位

《奧本海默》劇照

根本的原因是,奧本海默完全不擅長實驗實體!可他去的地方,又偏偏是歐洲實驗實體學的中心……

奧本海默不喜歡也不擅長動手,抱怨自己“把兩根銅線焊在一起都做不到”。情緒狀态每況愈下,這讓他在實驗室裡的日子更加難熬。

有一天,奧本海默發覺自己盯着一塊空白的黑闆,手裡拿着一支粉筆,嘴裡不停地念叨着:“重點是,重點是……重點是。”

同學走進奧本海默房間時,發現他躺在地闆上,一邊呻吟,一邊滾來滾去。就連導師也曾目睹奧本海默癱倒在實驗室。秋季學期結束時,朋友認為他患上了“嚴重的抑郁症”。

緊接着就是所謂“毒蘋果”事件。痛苦、自卑、嫉妒、抑郁……這一切化作了一顆氰化版蘋果,被放在導師布萊克特(1948年諾貝爾獎得主)的桌子上。幸好,布萊克特最終沒有吃下這顆蘋果。

奧本海默年輕時的虛驚一場已經充分說明:孩子找準自己的定位有多重要。

找對事兒,最簡單的參考名額就是三樣:興趣,天賦以及社會需求。

興趣變志趣,光靠想象是不行的,得撥開表面往深處挖。

天賦,不是天才的專屬,說的是孩子自己能不能很好地上手。像奧本海默,會那麼多技能,遇到不擅長的實驗實體,還是說栽就栽。

社會需求這東西,今天其實越來越豐富,反而是在過去需要點運氣。

按理說,奧本海默坐的,已是理論實體學偉大革命的末班車。可偏偏時代呼喚他,誰也擋不住——又博學、又人脈廣,而且上司、抗壓群組織能力都強,“曼哈頓計劃”仿佛是為他量身定做。

統籌人格羅夫斯将軍力排衆議選擇了他,盡管奧本海默曾經有過所謂“左翼”背景。事實證明,格羅夫斯看人的眼光很準。

1942年,38歲的奧本海默在美國西部的一個不毛之地,帶着一群平均年齡隻有25歲的年輕人,3年,20億美元,從無到有建設,完成了這項驚天項目。

《奧本海默》刷屏:天才背後,也要有張弛有度的父母,不斷調整的定位

世界上第一朵核爆炸蘑菇雲開始升起 圖源: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在度過二戰的危險期後,奧本海默又成為氫彈研發計劃的反對者,利用“原子彈之父”的聲譽,反對威力更大的氫彈的研究,呼籲、遊說,希望達成一個禁止核武器的國際協定——這時候他想的,是為和平“殉道”。

回顧奧本海默的人生,他不是完美的人,缺點一堆、喜歡炫耀,可是一生走得可謂坦蕩精彩。

指引他的,如哲學家康德所言,一是頭頂的星空,二是胸中的道德律。前者是熱愛,是個性品質,可追溯自家庭教育;後者則是在人生道路上不斷找準自己的定位,小到專業方向,大到底線和原則。

《奧本海默》刷屏:天才背後,也要有張弛有度的父母,不斷調整的定位

奧本海默與愛因斯坦,圖源:Alamy

愛因斯坦曾如此評價奧本海默:“他在曼哈頓計劃中的上司作用,及在和平利用核技術方面的倡導,使他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