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槟分校(UIUC),是世界上第一個給中國學生人數買保險的大學。
2017年,出于對中國學生可能減少的恐懼,UIUC商學院和工程學院買了一份為期3年的保險,在中國學生減少導緻學校收入明顯下降的情況下,學校可以獲得最高6100萬美元的理賠。
UIUC非常依賴中國學生,其商學院五分之一的經費來自中國學生繳納的學費。
不少人質疑這是“杞人憂天”——UIUC是最受中國學生歡迎的美國大學之一,2017年,吸引了超過5900名中國留學生,且這個數字此前一直在增 長。
但校上司擔心,随着中美關系前景變得不明朗,即使是UIUC這樣的世界名校(當年泰晤士世界大學排名36位),對中國學生的吸引力也會下降。
事實證明,買保險是有先見之明的事——校上司們擔心的事變成了現實。
2021年,中國赴美留學人數暴跌14.6%,此前連續20年的增長就此畫上句号。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新冠疫情導緻的旅行限制。但在疫情前,赴美留學市場就已經不景氣了。從2017年開始,中國赴美留學人數增速明顯下滑,增長趨于停滞,維持在36萬人左右的規模。
留學生的數量增長迅速,甚至變得越來越卷。在疫情暴發前的2019年,赴美留學中國學生隻增加了0.8%,遠低于2006-2016年間17%以上的平均增速,也低于當年中國6.5%的留學生總增長速度。
赴美留學狂飙突進時代似乎要結束了。國内一家知名教育機構的調查顯示,2015-2022年,留學目的地中,傾向美國的人數比例從51%下降到30%;選擇英國的人大幅增加,占比從32%上升到41%,新加坡和中國香港的吸引力也明顯提高。
這既與留學目的地的選擇多元有關,也有疫情的催化。然而,除此之外,還有着更重要的原因。
2021年8月19日,上海,留學生與家長在浦東機場T2航站樓内有序排隊,等待辦理登機手續。(@視覺中國 圖)
“犧牲品”
開頭提到的UIUC,其中國留學生人數也從2018年開始持續減少,“恰好”在這一年,特朗普宣布對中國發動貿易戰。
在2017年就任美國總統後,特朗普實施了一系列極具争議的排外措施。除了禁止穆斯林占多數的伊拉克等7個國家的公民入境,在美國邊境建牆阻止移民,以及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系(TPP)談判,他也沒有放過被視為最大競争對手的中國。
特朗普一直在“污名化”中國。他聲稱,“中國正在偷走美國人的就業機會”以及“盜竊美國知識産權”,還發動了對中國的貿易戰。新冠疫情暴發後,特朗普更是把疫情問題歸咎于中國。
特朗普的排外措施有不少都收效甚微,或者不了了之,但對中國的态度,卻催化了美國社會部分群眾仇視華裔甚至亞裔的情緒。
皮尤研究中心調查發現,從2018到2021年,美國人對中國持負面看法的比例,從46%上升到67%,近9成美國人把中國看作最大競争對手。
仇恨亞裔犯罪也開始激增。據FBI統計,相關案件從2018年的161起,飙升到了2021年的746起。與此同時,美國社會的“頑疾”——大規模槍擊事件也有增無減。從2018到2022年,相關案件幾乎翻了一番,從336起增加到647起。2021年,美國每天有約50人死于槍支暴力。
2019年6月24日,美國皮奧裡亞,章瑩穎的父親在法庭外用中文宣讀一份聲明,母親悲傷不已,章瑩穎在2017年前往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槟分校訪學,後不幸遇害。(@視覺中國 圖)
當這些資訊頻繁出現,在包括留學生在内的很多中國人看來,美國似乎正變得越來越不安全。而且,現實中,留學生群體也确實受到這波排外浪潮影響。
2020年,特朗普頒布總統令,禁止和軍工企業有關的中國研究人員進美國高校學習,理由是懷疑他們可能“盜竊”美國軍事技術,從事“間諜”活動。
在禁令生效後3個月内,美國吊銷了超過1000名中國學生的簽證,還有更多人的簽證申請被拒 絕。
拜登接任總統後,延續了特朗普的部分對抗政策,針對中國研究人員的這道簽證限制也被保留。
美國政府辯稱,這一禁令隻針對百分之一的中國學生簽證申請者。但無疑又是把對中國學生的猜忌擺在明面上的做法。
2021年,著名“鷹派”共和黨參議員湯姆·科頓更是提出立法,希望全面禁止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專業的中國學生獲得美國簽證,法案雖然沒有得到足夠多支援以獲得通過,但讓在美中國留學生的前景更加不明朗。
試圖驅逐中國留學生的行為還有很多。2021年,美國前國防部副部長多夫·紮克海姆在《國會山報》發表文章稱,“中國學生一直以來被認為是對美國知識産權的潛在威脅”,他主張增加國家獎學金,用美國學生替換37萬中國留學生,這樣美國大學的收入不會是以減少。
面對着美國從政府到民間與日劇增的猜忌、敵意甚至暴力行為,不少中國學生擔心,他們正在成為中美關系惡化的“犧牲品”,“獵巫行動”的受害者,美國不再是留學的首選。
從“派10萬”到“中國行動計劃”
吉米·卡特擔任美國總統期間,曾在淩晨3點被電話吵醒。當時,他心裡一沉,想着,天呐,一定是美國“某處發生了災難”。接起電話,對面傳來的是國家科學顧問弗蘭克·普萊斯的聲音。
這通電話是在鄧小平堅持下撥打的。那是1978年,普萊斯正在出訪中國,鄧小平希望通過他轉達“派遣5000名學生到美國”的想法。對此,卡特回應稱,“讓他派10萬”,然後昏昏沉沉地挂斷了電話。
1872-1875年間,清政府先後派出120名幼童赴美留學,是中國曆史上首批官派留學生,其中包括後來被譽為“中國鐵路之父”的詹天佑、中華民國首任國務總理唐紹儀等人。(@視覺中國 圖)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而就在5天前,52名中國學生搭上飛往美國的航班。這52人中,就有李衍達、陳俊良等6人,他們後來成為中國科學院或中國工程院院士。迄今為止最大的一波赴美留學浪潮也就此開啟。
從一開始,留學生就是呈現中美關系改變的一個符号。而同樣,當中美關系出現波折時,他們也會受到影響。
“一旦中美關系惡化,這種‘中國威脅論’或者‘中國學生學者都是間諜’等捕風捉影的刑事指控就會冒出來。”國際移民研究學者、雲南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遊天龍在一期播客中提到,在1999年,美國就曾發生了震動華人世界的“李文和案”。當時,華裔科學家李文和被指向中國洩露核武器機密,被無辜拘留9個月。“那時候美國已經開始将中國視為戰略競争對手。2000年美國大選,小布什在大選中打中國牌,無端指責中國,認為中國是美國的敵人。”
不過,“9·11”爆發後,美國在應對全球反恐問題上,需要中國的支援。雙方關系再次改善。加之中國私人留學數量增加,美國在反恐态勢逐漸穩定後也放開了對留學簽證的限制,中國赴美留學人數開始暴增。到2019年,有超過37萬中國學生在美國大學讀書,占美國國際學生人數的35%,也為美國貢獻了159億美元收入。
40多年的赴美留學熱,更是為中美搭建了一座交流的橋梁,但現在,這座橋的地基愈發不穩。
遊天龍分析認為,事實上,這種态勢從奧巴馬政府時期就開始了。“到奧巴馬執政後期,特别是特朗普執政這四年,訴訟成了打擊中國學生、學者的一種正常性操作。”遊天龍說,“比如最著名的‘中國行動計劃’(China Initiative)。根據這個計劃,幾乎動員了全美的檢察院,在聯邦層面進行協調,在各個檢察院層面采取行動,檢察官們也推出了各種各樣的針對中國學生、學者的訴訟。很多訴訟其實都立不住腳,但這種人人自危的震懾效果已經産生 了。”
據新華社報道,雖然到2022年初,美國司法部終止了實施超過三年的“中國行動計劃”,但其帶來的“寒蟬效應”,為中美之間正常的科技交流與合作豎起了一道無形的幕牆。
另一面,中國人對美國的好感也在下降。《環球時報》援引國外2023年一項調查稱,中國77%的人對美國缺乏好感。
“我這一代的中國人仰望美國,”在寫給《紐約時報》的專欄文章中,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院長王文表示,“但經過多年觀察美國的海外戰争、魯莽的經濟政策和破壞性的黨派偏見——最終導緻去年(2021年)對美國國會大廈的可恥襲擊——許多中國人,包括我在内,幾乎再也認不出那座閃亮的燈塔了。”
中國學生正在把目光轉向同樣有世界名校,但留學環境更安全,成本更低,畢業後更容易獲得當地就業機會的英國、新加坡等地。2023年,英國有17所QS世界大學排名前100的高校,僅次于美國的27所,從2017到2022年,中國赴英留學人數增長了 50%。
不過,美國也在依靠印度、越南等地的留學生填補中國留下的空缺。2022年,印度赴美留學人數增長了19%,總數接近20萬人——和中國在2006-2013年間赴美留學人數的增長率相當。
“或許短期内我們能通過保險獲得補償,”在談到中國留學生減少趨勢時,UIUC商學院負責人表示,“但長遠來看,必須讓國際學生來源更多樣 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