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冼星海與《黃河大合唱》:這部大合唱在炮火聲中誕生

作者:海外網

來源:南方日報

1939年春天,一部曆史名作《黃河合唱團》誕生于延安的一個山洞裡。在風火交織的歲月裡,"黃河"咆哮着抗日戰時期團結了中國兒童的城市精神,抗敵救贖,億萬人民高唱"風在咆哮,馬匹在呐喊",沖向抗日戰場的前線。

這套由星海光海譜寫的作品,在它出現後的幾十年裡,被看成是一部高度概括的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紀念碑式音樂史詩,即便是時至今日,它在中國現代音樂史上的地位依然不可替代。

郭沫若曾這樣形容黃河合唱團的出現:"當時,在國民黨反動政府的鎮壓下,後方幾乎所有的聲音都沉沒了。但"黃河合唱團"就像天而降的黃河,從北面咆哮着歌唱。何啟芳将其描述為"動蕩"的壯觀傑作,就像黃河本身一樣。

《黃河合唱團》激蕩的旋律,充滿了作曲家星海的愛國情懷。星海音樂學院研究所學生院系主任、教授程晟認為,黃河合唱團為工農群衆積累了星海創作的豐滿基礎。在音樂救贖信念的指導下,鼓勵以音樂為武器,緊跟中華民族的偉大抵抗而創造,從多角度展現中華民族打赢抗戰的堅定決心和鋼鐵意志,使作品成為民族從"苦難"到"勝利"的信仰宣言。

為人民歌唱

閻星海出身廣東省番禺(今廣州市南沙區蘭核鎮),1905年出生于澳門一個貧困家庭。他從小就表現出對音樂的天賦,在北京大學音樂學院和上海國立音樂學院學習小提琴、鋼琴和作曲理論。1930年春,他繼續在法國巴黎學習,然後成功進入了巴黎音樂學院的進階作曲班,由法國作曲家和音樂評論家保羅·杜卡(Paul Duca)上司。

1935年5月,杜卡教授突然去世,星海出國留學後被迫提前回國。在離開巴黎之前,他在天母的墳墓上許下了一個盛大的願望,将他所有的音樂才華奉獻給他的祖國。

回國後,星海轉向上海、武漢等地,積極參與抗日戰争歌曲創作和救援音樂活動。在上海,他加入了由進步左翼人士創立的詞曲作家協會,并結識了後來為中國新音樂運動做出重要貢獻的呂偉、任光和何綠甯等音樂家。"與左翼音樂家的互動打開了一扇通往人民音樂創作的更廣闊世界的大門。劉迪生,廣州市協會副會長,著有《河魂:星海和他的歲月》。

這一時期,星海開始有意識地借鑒中國民族音樂的形式和風格特征,創作了大量的電影音樂,與時情相近的抗日戰争歌曲緊密結合。其中,《夜半歌》等影音音樂作品在當時風靡全國。

人們對黃河合唱團知之甚少,該合唱團是在黃河誕生之前以黃河為主題建立的。1936年,著名電影導演吳永剛拍攝進步片《強志靈雲》時,星海受邀為反映黃河地區人民生活場景的電影寫一首歌《犁之歌》。由于他在水鄉南國長大,從未接觸過華北地區的農村生活,隻能依靠北方朋友提供的勞動力編号作為參考,是以原曲缺乏濃厚的氣氛。

今年秋天,攝制組前往河南鄭州拍攝現場,星海欣然應邀出行。在河南,他跟随攝制組來到開封、鄭州等地,在野外感受中原的自然環境和風情,最後創作出一首嶄新、散發着黃河流域樸素氣息的《犁祗之歌》。

星海傳記的各種版本都有很好的記錄,關于這段經曆對星海未來創作的影響。"無論叙事如何,焦點都集中在當時的階級壓迫和民族苦難上,這深深地觸動了星海的心靈,并為他從法國印象派作曲家轉變為'人民音樂家'奠定了基礎,"劉說。"

1937年,"八一三"事件爆發,日軍侵華步伐不斷加快,國内形勢危急。文藝界的愛國人士齊聚武漢,成立了抗敵全國戲劇協會。次年1月,由星海、張澍等人創辦的全國性歌唱團體中華全國歌唱協會也在武漢召開了成立大會。全國抗日救援運動如火如荼,文藝界的這些民間組織在弘揚抗日運動中發揮了最大作用。

星海音樂廳副館長楊震指出,抗日戰争初期的這段時期,是星海創作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他告别了歸來初期的郁悶和悲痛,展現了性格中溫暖頑強的一面,創作了清晰雄偉的《太行山上》《到敵後》等作品。除了客觀形勢的影響之外,這一重要變化更關鍵的是他在這個階段更親近實際,更貼近群衆,更加意識到人民的偉大和共産黨的先進性。

1938年3月的一天,正在思考未來的嚴星海偶然讀到《抗日戰争中的陝北》一書,忽然感到喜極。他在日記中表達了對革命聖地延安的向往:"中國現在是兩個世界,一個沉淪于堕落者,另一個走向光明和充滿希望的進步。延安是中國發展的地方。"

就在這時,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全體師生聯名函,熱情邀請星海擔任音樂教授。懷着對自由和進步的向往,星海與新婚妻子錢雲玲于1938年冬天踏上了開往延安的火車。

為黃河作曲

1938年11月20日,延安号遭到第一次轟炸。從那以後,星海的日記中就有很多躲避轟炸的記錄,有時甚至每天爬下山溝好幾次躲在防空戰壕裡。在戰争的磨難和艱辛中,星海依然堅持創造,從不中斷。

1939年1月中旬,詩人廣在去演出的路上摔了一跤,在延安接受治療。此前,星海和廣都沒在武漢、安魯,有過不少抗日戰歌,這次延安重聚兩人決心再次合作。在病床上,光沒有按照自己兩人渡過黃河和沿河而行的感覺,通過聽寫,寫了一套歌詞《黃河之歌》。

同年2月28日,舊曆農曆除夕,星海、光威等人在西北青年旅社舉行小型聚會,朗誦新作。星海聽到後非常興奮,立刻表示一定要寫好。三月底,經過六天的緊張突襲,他完成了黃河合唱團的作曲。

"這個合唱團是從槍聲中誕生的。劉迪生在《河之魂:星海與他非凡的歲月》中寫道。1939年4月13日,在陝西北方公學舉行的第一屆延安音樂大會上,黃河合唱團首次正式演出。據當時在音樂系二期學習的王偉介紹,來自各系的150多名師生在操場上參加了排練,演奏了小提琴、二胡、三弦、長笛、軍号、鼓等樂器。"當時,日本飛機前往延安進行第二次和第三次轟炸......對敵機的不分青紅皂白的轟炸,并沒有造成陸儀的損失,也沒有破壞黃河合唱團的排練活動。星海同志加入了我們,我們大聲唱道:"風在咆哮,馬在咆哮,黃河在咆哮......"抗議日軍土匪轟炸延安。"

1939年5月11日,在陸毅一周年慶典上,星海親自指揮黃河合唱團演出。随着接力棒的有力揮舞,震撼人心的震撼人心。唱到最後,整個房間都響起了暴風雨般的掌聲。毛主席也稱贊道:"這部作品寫得很好!這太令人興奮了!'"

四天後,星海鄭重送出了入黨申請:"我和許多年輕人一樣,願意為黨獻身。同年6月14日,他的入黨申請獲得準許。這一天,他稱入黨的第一天為"我生命中最光榮的一天","我希望改變我的思想和人生觀,為無産階級音樂而奮鬥!""

1940年,星海接受中央安排赴蘇聯參展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的制作,1945年在莫斯科醫院去世,享年40歲。他的骨灰被放在莫斯科郊區的一個墓地裡,放在一個裝滿骨灰的石箱上,他的三個身份被刻在俄語上:中國作曲家,愛國者和共産主義者。

今天在廣州,這座城市正在以多種方式紀念這位偉大的人民音樂家,發揚星海精神。1985年,廣州音樂學院更名為星海音樂學院,2005年是星海誕生100周年,番禺博物館為其設立了專門的展廳,并在兩沙之島上,被廣州珠江環繞,星海音樂廳,以星海命名, 已成為廣州市的文藝地标。"星海明确了'把音樂送給中國'的遠大目标,一生都在為之奮鬥。楊震說,"讓高雅的音樂作品積極地貼近大衆,讓星海音樂廳成為每一位市民的精神家園,這是我們對星海精神的最好傳承。"

解釋

中西文化融合

表達時代的呼喚

作為現代中國偉大的中國人民音樂家,星海在他短暫的音樂生涯中創作了幾乎所有的音樂流派,并留下了許多抗日戰争的經典作品。程認為,一件藝術品的永恒魅力在于其吸引力和啟發性的辯證統一。

星海圍繞抗日戰争這個宏大的現實主義主題,用叙事抒情有機地結合八大音樂,鮮明而豐富的民族風格,郎朗口旋律曲調,靈活多樣的歌唱組合,簡潔有效的混音技巧,巧妙有效的朗誦技巧等,創造了獨特的音質結構,營造出生動的藝術形象,在展現令人印象深刻的感染力的同時, 顯示出巨大的照明力量。這是這部超越時空流逝的作品的根本點。

同時,星海的音樂創作之路,是一條從中西文化融合發展而來的創新之路。程說,嶺南文化已經成為他文化心理結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星海的音樂創作自然深受嶺南文化的影響,這是一種遺傳影響。

更重要的是,星海不受嶺南文化基因的束縛,但在學習掌握西方作曲技巧後,明确提出要将中國傳統民間音樂與西方作曲技巧相結合,創作出符合革命需要和勞工農民利益的民族音樂,創作具有中國精神的民族音樂, 中國風格和中國風格,并創造了最具民族性和普遍性的中國音樂。《黃河合唱團》以獨特的音樂方式表達了時代的聲音,充分展現了星海創作的追求與創作實踐的統一,創作成果與現實需求是一緻的,這種中西合璧的創作追求,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同時,楊震指出,星海精神的核心是追求音樂專業、熱愛和堅定的音樂拯救國家的理想。今天的文藝工作者要不斷從星海精神中汲取靈感,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水準,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以鐵肩膀的道德感悟社會責任感,堅持現實生活中的藝術情操,表達人民的聲音,努力打造更多像"黃河合唱團"這樣的名著曆史, 由來已久的經典之作。

南方日報記者 李文軒 孫玉佳 張偉美

協調人:郭珊

策劃:陳志立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