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對話海洋學家、核醫學專家:日本核污染水影響幾何?

作者:南方+用戶端

剛剛,日本福島的核污染水開始排入大海,可能還将持續排放30年。

大陸生态環境部(國家核安全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将持續加強有關監測工作,及時跟蹤研判福島核污染水排海對我海洋輻射環境可能的影響,切實維護大陸家利益和人民健康。

這場“人禍”已經開始,将會對海洋生态環境和人類健康造成哪些影響?以後吃日本海産品可能有哪些危害?南方+記者對話了專家。

受訪專家:

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核醫學科學科帶頭人、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蔣甯一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張黎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謝偉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副教授 姚鳳朝

對話海洋學家、核醫學專家:日本核污染水影響幾何?

圖為核污染水儲存地 來源:央視網

“就像在體内不斷照射X光”

南方+:核污染水裡有什麼?

蔣甯一:根據研究,日本核污染水中可能含有氚、锶-90、铯-137、钴-60、碳-14等64種放射性核素。放射性核素對生物有緻癌、緻畸、緻突變的特性,會損害人和生物的DNA,造成基因突變和後代畸形,誘發多種癌症。

比如,氚可經由呼吸道和皮膚等途徑被人體攝入,易于在人體内蓄積,會造成放射損害;铯-137會引起軟組織惡性良性腫瘤與癌症,如卵巢癌、膀胱癌等;碘-129則容易導緻甲狀腺癌。

南方+:日本宣稱這些核污染水已經被處理過了,應如何了解?

謝偉:根據日方公布的資料,核廢水處理系統對多種核素的去除效率很不穩定,經處理後的核污染水中一些核素的濃度變化範圍高達10萬倍,且對氚、碳-14和碘-129的去除效果較差。

張黎:日本宣稱将氚和碳-14以外的大部分核素處理完了,但有兩個問題值得注意。其一,核污染水是否能達到他們所說的安全水準?其他危害性較強的放射性核素是否真的被完全去除?

其二,對海洋水體進行如此大規模的核污染水排放,在曆史上沒有先例,實際危害程度不一定能用封閉環境下、小規模水體的認知來判斷。

南方+:放射性核素怎樣危害人體?

蔣甯一:比如锶-90、铯-137,它們進入人體後會滞留在骨骼和肌肉組織中,就像在體内裝上了X光機,每天24小時不停照射,雖然放射量比X光小,但長期影響不可小觑。

南方+:放射性核素的影響一定是長期的嗎?

蔣甯一:要分類讨論。首先要了解放射性物質的半衰期,說得簡單點,就是指放射性物質衰變成原有的一半所需的時間。經過一個半衰期,放射性物質隻剩一半,再經過一個半衰期就剩下四分之一,以此類推。

我們到醫院做X光檢查,照射一次可能就是幾秒鐘,放射性幾乎不在身體中駐留。

核醫學科會使用極少量的放射性核素進行檢查或者治療,但選用的都是半衰期很短的,比如檢查用的锝-99,半衰期在6小時左右,用于治療甲亢的碘-131半衰期是8天左右。随着技術進步,檢查用的放射性核素的量越來越低,影響越來越輕微;而治療用的核素會滞留在人體中特定的區域,對人體其他部分是安全的。

但核污染水中的放射性核素完全不一樣。剛才舉例的锶-90、铯-137,半衰期都在30年左右,哪怕經過兩個半衰期,在60年後還會有1/4的影響。它們影響的不止是一個人、一代人,可能會改變人體的遺傳物質,對幾代人造成不可磨滅的影響。

南方+:對兒童、孕婦等人群,還會有什麼影響?

蔣甯一:兒童青少年對放射性的敏感度比成人更高,長期大量食用放射性污染海産品,或者接觸核污染水,可能導緻發育畸形。對孕婦而言,就可能導緻胎兒畸形。

對話海洋學家、核醫學專家:日本核污染水影響幾何?

中山大學西太平洋海洋環流數值模拟圖。圖中黃色為洋流,小尺度的渦旋會向西運動;黑色箭頭所示為洋流的主要方向。

小尺度渦旋會攜帶核污染水到達大陸沿海

南方+:核污染水會影響大陸沿海嗎?

姚鳳朝:會。雖然不是主要影響,但确實會有影響。

北太平洋環流的主要結構為一個順時針環流,在福島附近起主導作用的是黑潮(著名洋流,因水色深藍似黑色而得名),黑潮在離開日本後,主要向東流動,是以核污染水的主要擴散方向是向東。

但同時,小尺度的渦旋會攜帶核處理水向西擴散,進入大陸沿海地區。此前清華大學團隊和德國團隊的研究都指出,核污染水的影響會在一段時間後到達大陸沿海。

南方+:日本計劃持續排放核污染水30年甚至更久。期間,洋流會改變方向、轉向大陸嗎?

姚鳳朝:北太平洋環流的方向在大尺度上是固定的,不太可能改變。不過,相關研究顯示,日本如果持續排放,随着時間推移,核污染物會逐漸擴散,對全球海域都有影響。

南方+:核洩漏會給海洋生态帶來哪些威脅?

張黎:具體到這次核污染水帶來的威脅,嚴格來講我們還不知道,因為還沒開始排放,隻能根據理論推測。

但是,福島核電站事故發生在2011年3月,對這次核洩漏事件已經有很多相關研究。比如,2011年8月在美國加利福尼亞海域捕獲的藍鳍鮪魚中,就檢出了來自福島核反應堆的钋-210。

哪怕是事件發生10年後,到了2021年,新的研究顯示,在距離核電站22公裡外的水體的淡水魚中仍能檢出貝克勒爾(放射性活度機關,活度越大表示放射性越強)超标一倍的铯-137,可見核洩漏的影響深遠。

南方+:僅從理論上推測的話,排放核污染水可能産生哪些影響?

張黎:進入海洋的放射性核素通過海水擴散和洋流輸運等方式對海洋生态環境造成污染,并且通過生物吸收和食物鍊傳遞等方式進入生物體中。

最先受到影響的可能是排放區域附近的微生物群落,它們與環境的物質交換快、疊代速度快,放射性核素如氚和碳-14等可能更明顯地作用于它們。它們的群落結構如果發生變化,可能對生态系統中的其他部分造成難以預測的影響。

謝偉:海洋生态系統中有很多環節,互相之間保持着平衡。如果核污染水對其中某些環節造成劇烈影響,比如某個關鍵物種的數量大減或者大增,都可能對整個系統的平衡造成破壞。這類破壞可能無法在短時間内逆轉。

著名水污染公害事件就發生在日本

南方+:海洋生物中的污染物,一般是如何檢測的?

張黎:一般通過捕撈等方式采集需要檢測的海洋生物,例如魚、貝類等,帶回實驗室中進行解剖和樣品預處理,然後根據不同的污染物類型選擇相應的專業裝置進行檢測分析。

以魚為例,主要是檢測肌肉中的污染物。魚的肌肉占到體重的九成左右,我們食用魚類大多也是吃肌肉部分,是以檢測肌肉比較有代表性。

南方+:放射性核素會在食物鍊中一步步累積嗎?

謝偉:在食物鍊上,高營養級的生物(如魚類)攝食低營養級的生物(如藻類、浮遊動物等),是以放射性核素等污染物可能從低到高傳導,在高營養級魚類等的身體中累積。

比如锶-90會累積在魚類和貝類等食物中,而人類攝入後,锶-90可以替代鈣離子進入人體骨骼,不斷釋放輻射能量,加重骨癌、白血病等的風險。

南方+:這些累積的放射性元素,最終會不會影響人類?

張黎:我是做海洋生态毒理學的,在這個領域,人類曆史上一次非常嚴重的公害事件就發生在日本。

1956年日本水俣灣的怪病事件轟動世界,患者的腦中樞神經和末梢神經被侵害,手足變形,嚴重者神經失常甚至死亡,這種病被命名為水俣病。當地工廠把含汞的廢水排到了大海裡,汞被水生物攝入後,經由食物鍊富集,又被人類吃進體内造成傷害,就成了水俣病。

這次核污染水中的铯-137,它在海洋生物中的富集作用和汞類似,在食物鍊中越往上的生物體中,铯-137的濃度越高。而且铯-137有放射性、半衰期約為30年,一旦進入生物體或人體,就會長期産生輻射影響,可能比汞的危害更大。

南方+:這會是又一次水俣病事件嗎?

張黎:目前的資料還不足以推測。但我認為,一個負責任的國家或者機構,應該做好充分的、公開透明的研究。

水俣病的影響至今仍在持續,日本深受其害;而核污染水的影響可能是全球性的,不知道最終會由誰“買單”。

南方+ 見習記者 吳雅楠 記者 鐘哲

【作者】 吳雅楠;鐘哲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用戶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