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學爸》:該給現實題材電影去去火了

《學爸》:該給現實題材電影去去火了

周末看了新上映的片子《學爸》——大概是我觀影之前已經調低了預期,是以看完後覺得影片比我預想的要好一點。

作為又一部展示和販賣現實焦慮的電影,《學爸》在内容呈現方面很到位,至少情景類型和人設标簽都足夠豐富、典型,對有相關經曆的觀衆來說是有情緒價值的,但也僅此而已了。

《學爸》:該給現實題材電影去去火了

相比起調侃這又是一部“精準有餘,精彩不足”的片子,我更想說的是目前國産現實題材電影對于“以小窺大、以大背書”的套路,已經形成了嚴重的路徑依賴,以至于都出現了像《學爸》這樣最後依靠自我麻痹蒙混過關的作品……

無論如何,這都足夠我寫一篇長文了。

【友情提示:下文會有劇透。】

先說說《學爸》拍得好的地方:完整,準确,豐滿,直擊教育痛點又不胡亂妖魔化痛點。

影片有一條清晰的主線:雷大力為了兒子雷小米,先後經曆了“争”公辦國小招生、“卷”民辦國小特招、“拼”貴族國小面試三重劫難,最後回歸自我。

《學爸》:該給現實題材電影去去火了

除了磨砺重重的主角父子外,影片還加入了三組不同情況的配角家庭,分别是:不顧實際為兒子箭箭搶招生名額的火哥火姐,而後回到現實,家庭美滿;不擇手段逼女兒“妹妹”優秀的劉真真,赢得成果卻輸了親情;階段性成功讓兒子盧卡斯拔尖、自己也混上圈子的高亞琳,未來未知。

《學爸》盡量以多角度、多層面、全景式展現了教育内卷的人間百态,沒有用批判或粉飾的濾鏡去扭曲現實,這是一種超越題材本身“焦慮”屬性的沉穩。

而且,影片不避諱造成這些現象的根源,即跨越階層的祈盼/野望,這種拼盡全力隻為孩子的孤注一擲,構成了《學爸》能夠觸動人的基礎。

有人說,影片為了凸顯自己的故事邏輯,而犧牲掉了起碼的人物邏輯,比如雷大力本來是個不太講究的普通父親,後面卻成了一個隻求孩子能上好學校的瘋魔家長。

對于這點,作為一個孩子同樣處在幼升小階段的家長,我倒是覺得,缺乏邏輯恰恰是一種正常現象,因為現實裡類似情況比比皆是。

《學爸》:該給現實題材電影去去火了

其實電影開頭的一個鏡頭已經說明了一切:雷大力自認為靠托關系搞到了招生名額,于是花錢雇人替自己排隊,在國小招生當天早上買了份早餐,悠哉悠哉地往學校走,結果學校通知名額沒了,所有家長都開始往前跑,被撞得七葷八素的雷大力最後也跑了上去……

這就是許多雞娃家長内在邏輯的具象化展現:被大環境、被身邊人裹挾着往前跑。

雷大力一開始找關系、拼戶口、買學區房去搶一個招生資格,除了随大流外,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避免嶽父以“優質教育”為名把兒子帶去上海——可一旦陷入了那種群體狂熱,就難以自拔了。

因為很少有人能在孩子教育上做到真正超脫,你總能看到比自己更卷、更拼命的家長,“軍備競賽”開啟之後,往往就停不下來了。

是以,我們看到了人設上本末倒置的雷大力,在“壓力來源”嶽父已去世的情況下,依然渴望求小姨子把小米送進貴族學校,還是以自厭自棄。

《學爸》:該給現實題材電影去去火了

殊不知,出身書香門第的妻子當年會看上雷大力,本就是因為他的開朗健談而不是他世俗意義上的“優秀”,如此身不由己地蹩腳轉變、舍本逐末,也是現實焦慮對人異化的心酸展現。

到這裡,《學爸》的優點就差不多說完了,它終歸是一部精準有餘、精彩不足的電影,一切以結論和效果為先,卻忽略了故事的節奏連貫性和細節真實性。

比如最起碼的一點就錯了:一個臨近幼稚園升國小的孩子(家庭),根本沒時間、沒空間從頭開始把公辦國小資格認證、民辦國小特長生考核、跨省異地國小招生三條路都完整走一遍。

《學爸》裡有着太多的符号、标簽、示例,唯獨少了點“人味兒”,這倒是與它内容上的氣質異曲同工了,不得不說是一種諷刺和遺憾。

另外我想提一點自己的“私心”——影片裡最戳我的角色是小女生“妹妹”,父母離婚後,她是在媽媽的壓迫下成為一個“好學生”的,但她隻想回到爸爸的身邊生活。

《學爸》:該給現實題材電影去去火了

這個着墨不多的角色,很符合我對現行功利教育環境下某一類孩子的印象:成績優秀,多才多藝,大機率活得不開心,還十分理性、涼薄,即便明白父母是為了自己好,也不會有多少感激之情。

當對稀缺資源追求和對學生考核要求“走火入魔”時,就等于是變相在默許孩子弄虛作假或薄情寡性,盡管這話肯定不絕對,可相對而言,确實是這類早熟、實際的孩子更容易出頭。

最早一批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如今已長大成人進入社會了,他們幾乎都選擇了斬斷焦慮循環,至少不會再帶孩子過一遍相似的生活了,因為他們明白這種生活的結果和代價。

《學爸》基本上都是從成年人角度出發,沒能加入更多這一類孩子的視角,這不是它的問題,但我希望未來能有更新銳、更平等的關注。

最後,就要說《學爸》最大的缺陷了:強行給了故事一個無法自圓其說的收尾。

《學爸》:該給現實題材電影去去火了

雷大力接受現實,帶着兒子回了老家,雷小米和箭箭都上了普通國小,結果他們反而看上去變“優秀”了,再搭配上幾句教育減負政策調整的話,就給了觀衆一種詭異的暗示……好像,問題已經解決了。

可我們都很清楚,現實中問題并沒有解決,甚至還因為一些治标不治本的努力,讓問題變得更加難解了。

《學爸》的結局,不如展示一番雷小米他們普通且快樂的生活,這樣還能闡釋自我和解的意義——現在這個自欺欺人的結尾,說好聽點是刻舟求劍,緣木求魚,說難聽點,那就是睜眼說瞎話,畫虎不成反類犬。

我發現,自從《我不是藥神》大獲成功後,國産現實題材電影愈發喜歡模仿其套路了,無論片子前面拍得如何,最後都得加個大背景大資料來“上價值”,最近幾部影片無一例外全是這樣。

如此風氣下,終于出現了《學爸》這樣一部為了唱高調而否定自身故事主題的影片,“負面典型”沒跑了。

這也提醒大家,是該為“議題先行”的現實題材電影降降溫了,否則我們會看到越來越多荒腔走闆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