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舊時昌平為何建狄仁傑祠 狄仁傑真的當過昌平知縣嗎

作者:京報網

近日,昌平發現了一通《重修唐狄梁國公廟堂記》石碑。根據碑文記錄,在古昌平縣北方有一座紀念唐狄梁國公的神祠。

“國公”是中國古代封爵名,位次郡王,梁則代表封地。從北周到明代,曆史上出現過20餘位梁國公,單唐代就有7位,分别為房玄齡、狄仁傑、姚崇、李岘、魏知古、薛懷義和陳敬瑄,而唐狄梁國公自然指的就是狄仁傑。

這通石碑也讓狄梁公祠再次受到關注。舊時昌平為何會建有狄仁傑祠?這座祠堂還能找到哪些遺迹?

舊時昌平為何建狄仁傑祠 狄仁傑真的當過昌平知縣嗎
昌平石刻文物園内儲存有狄梁公祠的碑

狄仁傑當過昌平知縣嗎

在民間,有一個非常流行的說法,狄仁傑曾擔任過昌平的知縣,因為他斷案如神,百姓為他建起祠堂。

那麼,狄仁傑擔任過昌平知縣嗎?

明崇祯年間有一部集曆史、地理、文化于一體的著作——《帝京景物略》,它記錄了晚明北京的名勝古迹和風土人情,其中有一篇《狄梁公祠》,就講了一個狄仁傑審虎的故事:狄仁傑因在朝中觸犯了權奸,被貶到昌平任知縣。一日,一位老婦狀告老虎,說她兒子上山砍柴時被老虎害了性命,要知縣将老虎抓來為其子償命。于是狄仁傑将老虎抓來過堂(即在公堂上受審),老虎不僅當堂認罪,還贍養老婦直至終老。後來老虎将其葬于深山又守孝三年,之後再也沒有出現過。

這個故事當然是老百姓将狄仁傑的明察善斷、剛正不阿進行了神話。但這個故事流傳甚廣,連一些文獻和碑文都記載了下來。當地有老百姓還說,1900年,慈禧與光緒“兩宮西狩”途中,路過居庸關,看到一間年久失修的祠堂便進去祭拜。祠堂内隻有一尊塑像,慈禧太後正納悶是誰的時候,光緒皇帝發現祠堂邊有塊唐代的殘碑,碑為《狄梁公祠碑記》,上書:“梁公為昌平縣令,有媪,子死于虎……士人思公德,立祠也。”

除此之外,清代還有一部長篇公案小說《狄公案》,共六十四回。前三十回,寫的正是狄仁傑任昌平縣令時平斷冤獄的故事。後三十四回,則寫的是他任宰相時整肅朝綱的故事。

小說第一回這樣寫:狄仁傑天資聰慧,勤奮好學,到18歲時,他考中明經,後調為汴州參軍,不久後調任并州任法曹(相當于現在的地方法院法官),而後朝廷因他居官清正,将其調來昌平作令尹。到昌平上任後,狄仁傑經常微服私訪,了結了許多疑難案件。

在後來的幾個章回中,講了一樁重要的命案,而這樁命案還交織着其他案件。

一日,狄仁傑偶遇畢家老婦,聽聞老婦兒子畢順一年前突然暴斃,兩月後其孫女又變成了啞巴,覺得這其中肯定有蹊跷。狄仁傑看到畢順遺孀周氏兩眼桃花、面色紅潤,不像貞婦烈女,判斷這可能是一起謀殺案。經過一系列調查,狄仁傑決定将畢順屍體挖出檢驗。但周氏極力阻止。狄仁傑說,不能替百姓申冤,我愧為昌平知縣,但如開棺後并無查出緻命傷痕,本縣将自己革職治罪。轉日,在衆人的注視下開棺驗屍,果真并未查出緻命傷,狄仁傑隻得自己請罪革職。

狄仁傑的請辭文書到了時任山東巡撫的閻立本手中。閻立本想來覺得蹊跷,拟了道“留用察看”的回文發回昌平,等事情水落石出再做定論。

經過一系列的鬥智鬥勇,案件真相大白:周氏與一位後生苟合,怕事情敗露,用一根納鞋底的鋼針,刺向畢順頭頂,了斷了他的性命。畢順死後,周氏怕女兒說出她的醜事,就用藥将她毒啞。

狄仁傑則備了公文,将案件原委申文上憲。閻立本看後覺得狄仁傑屈居昌平知縣,實則大材小用了,于是“八百裡馬遞,先将案情叙上,然後保舉狄公乃宰相之才,不可屈于下位。”

不管是故事,還是小說,都将狄仁傑擔任過知縣一事描繪得活靈活現。但這是真的嗎?

事實上,比對《舊唐書·狄仁傑傳》,就能發現小說《狄公案》中有很多張冠李戴之處。

根據《舊唐書·狄仁傑傳》,唐高宗顯慶年間(656-661),狄仁傑通過考中明經進而正式步入仕途,他先出任汴州判佐。初涉宦海不久,狄仁傑便受到誣告而遭羁押,此案件由河南道黜陟使閻立本負責審理。

經過深入調查後,閻立本不僅發現舉報不實,還發現了狄仁傑非凡的洞察力和判斷力,稱其為“海曲之明珠、東南之遺寶。”随後,閻立本即上奏高宗薦舉他出任并州都督府法曹。

舊唐書中所寫閻立本舉薦狄仁傑,是在唐高宗時期,而小說的卻是武則天時期。原文這樣寫:

這日武後娘娘臨朝,啟事官将山東巡撫閻立本原折呈上,武後娘娘展開看畢,乃說道:“狄仁傑乃是山西太原人氏,高宗在位,曾舉明經。此人本是先皇巨子,應該早經大用,此時既已閻立本保奏,着升汴州參軍之職……”

根據《舊唐書·狄仁傑傳》,直到鳳儀年間(676-679),狄仁傑升任大理寺丞。正是在任大理寺丞期間,狄仁傑一年裁斷久拖不決的案子一萬七千多件,并且無人訴冤。

更重要一點,《舊唐書·狄仁傑傳》中并沒有發現狄仁傑擔任昌平知縣的記載。

元代石碑揭示答案

是《舊唐書·狄仁傑傳》上對此有遺漏嗎?筆者再次查閱了與昌平狄梁公祠相關的文獻。

從元代到明清,有數十篇文章記載了昌平确實有一座狄梁公祠。根據元代宋渤撰寫的《重修狄梁公祠記》,狄梁公祠在白浮圖城北門外。浮圖是佛教語,意為佛塔,白浮圖就是白色的佛塔。清人麻兆慶著《昌平外志》載,舊縣在北魏時已成村,唐代建有城池,城内建有一座“形如塔而色白”的經幢,故名白浮圖城。根據這些記載,狄梁公祠就在如今昌平區舊縣村内。

舊時昌平為何建狄仁傑祠 狄仁傑真的當過昌平知縣嗎
元代宋渤所撰寫的《重修狄梁公祠記》

現今的舊縣村有一條貫穿南北的大街,最北端是舊縣國小。據當地村民回憶,狄梁公祠在舊縣國小偏西的京藏公路旁,據說祠堂有一個大殿,高約兩層樓,旁邊還有東西配殿各一座。上世紀六十年代後就隻有幾通石碑散落在廢墟之上了。

筆者翻閱《昌平縣志》,也查到了昌平鎮舊縣村北原有狄梁公祠的記載。不過,關于狄梁公祠損毀于何時,縣志也無記載。

根據縣志,狄梁公祠現存石碑7通,年代早的為元大德四年(1300)立,年代晚的為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立,這些碑文講述了唐代名臣狄仁傑德政的事迹。這些石碑如今儲存在昌平公園内的石刻文物園内。

筆者按圖索骥,在石刻文物園看到了元大德四年閏八月,集賢院學士宋渤撰寫的《重修狄梁公祠記》。雖然經曆将近千年的變遷,但“重修狄梁公祠記”幾個字仍然可見,碑文有一段非常重要的記載:“狄公于唐社稷如忠,格悍後力争廢主,能以孤身當橫流中,毅然不易一言,極難事耳。史稱甯州為勒石頌德,彭澤為立生祠,魏州複有生祠,皆其所常臨治恩信,及人既去,而猶思之者也。今昌平于傳未嘗作邑,而祠之,何邪。”

大意是說,在甯州,人們為狄仁傑勒石頌德(唐高宗時,狄仁傑轉任甯州刺史,使少數民族與漢族和睦相處,百姓歡心,郡人刻石立碑歌頌他的美德);在彭澤,為他立生祠,魏州也建有生祠,這都是因為他對這些地方的百姓有恩,當他離去時,人們為了懷念他而建。然而,他并沒有在昌平任職(“作邑”),昌平卻有他的祠堂。這也揭示了答案:狄仁傑沒有作過昌平縣令。

那麼,昌平為何會給沒有在此作邑的狄仁傑建祠堂呢?宋渤在碑文中解答了這個疑惑。

原來,唐代時北方地區一直戰亂頻仍,先後遭契丹人、突厥人的襲擊。通天元年(696),契丹人攻陷冀州(今河北臨漳),武則天派狄仁傑擔任魏州刺史。狄仁傑到任後,不但協助官兵趕走了契丹人,還推行“緩賦寬役,勸農課桑”的政策,使百姓安居樂業,倉廩充實。及至聖曆元年(698),狄仁傑時任幽 州都督,此時,突厥人南下騷擾河北,武則天命皇太子李顯為河北道行軍元帥,狄仁傑任副元帥,征讨突厥。但太子因故未成行,狄仁傑行使元帥職責,大敗突厥。後來,狄仁傑任河北道安撫大使,在當地,他采取一系列政通人和的措施,使百姓重又安樂和睦。幽州的百姓為感念狄仁傑的恩德,在白浮圖城建狄梁公祠。據有關資料記載,除了昌平,上谷、漁陽等邊塞城池,也建有狄仁傑祠堂,人們歲歲祭祀。

位于昌平的狄梁公祠,不斷修繕曆經千年,顧炎武《昌平山水記》記載,清初的舊縣,“居民不滿百家,而狄梁公祠香火特盛”。而且,每年四月初一,狄梁公祠還要舉行廟會,“二三百裡内人至者肩摩踵接”。

範仲淹作《唐狄梁公碑》為何出現在昌平

值得一提的是,在昌平現存的石碑中,多數碑文記載的都是昌平狄梁公祠的修繕情況。唯獨有一通,是範仲淹所作的千古名篇《唐狄梁公碑》。莫非範仲淹來過昌平?

舊時昌平為何建狄仁傑祠 狄仁傑真的當過昌平知縣嗎
昌平狄梁公祠的《唐狄梁公碑》 本版圖檔 邢軍 攝

據《續資治通鑒》記載,《唐狄梁公碑》是範仲淹第三次谏言被貶期間,從饒州(今江西鄱陽)到潤州(今江蘇鎮江)任知州,途經彭澤縣,拜祭了此地的狄梁公祠後所寫。範仲淹本就敬重敢谏直言的狄仁傑,在認真閱讀了儲存在廟中由李邕撰寫的《狄梁公家傳》後,範仲淹為狄仁傑的精神所感動,洋洋灑灑寫下了1907個字的《唐狄梁公碑》。全篇不但盛贊了狄梁公一生重大的功績,而且抒發了自己願以狄梁公為榜樣,為國為民、鞠躬盡瘁的情感。

那麼,昌平為何有範仲淹所作的《唐狄梁公碑》呢?原來,明崇祯十六年(1643),在修繕昌平的狄梁公祠時,人們将彭澤縣狄梁公祠《唐狄梁公碑》的碑文複刻後立在這裡。

昌平的這通《唐狄梁公碑》之是以與衆不同,是因為一通碑上出現了三個朝代的人:既有唐代的名臣狄仁傑,又有北宋的政治家、文學家範仲淹,而刻碑之人已是晚明時代的匠人了。這塊碑是昌平狄梁公祠現存的石碑中,字迹最為清楚的一通,有着極高的文物價值。

“剛正之氣,出乎誠性,見乎事業”,這是範仲淹對狄仁傑的贊譽,而關于狄仁傑智慧和勇氣的故事,也将代代相傳。

(原标題:舊時昌平為何建狄仁傑祠)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 黃楠

流程編輯:u028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