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草堰口 堰東村 抗日名将 : 陳中柱 傳(一)

作者:慧源讀吧

歡迎 關注+轉發!

陳中柱(1906.10.20-1941.6),幼名為讓,學名斌(《泰州文史資料(第三輯)》李昌齡文),字退之,化名蘇剛(薛鴻鈞《陳烈士中柱将軍事略》),今建湖縣草堰口堰東村人。

草堰口 堰東村 抗日名将 : 陳中柱 傳(一)

中柱中學

早年喪父,多得堂兄陳獨真資助。幼年讀書時即有天下大志。

年輕時在上海當電車售票員,接觸過一些進步青年。大革命時期,在家鄉曾參與組織農會,鬥争地主陳如本等。

民國16年(1927)考入江蘇警官學校,次年轉入南京軍官研究班學習,編屬黃埔軍校6期。

結業後,派至江蘇輔佐警政。不久被任命為贛榆縣警察大隊長,采取多種手段,和緩平息神道鬧事,然而該縣縣長責其未大開殺戒,遂憤然辭職。

民國19年(1930),陳中柱受訓于南京憲警進階班,後在中央大學任軍訓教官。民國21年起,先後在上海市警察局、北甯路、津浦路等處任職。

草堰口 堰東村 抗日名将 : 陳中柱 傳(一)

陳中柱

陳中柱多次為同窗好友中共黨員趙敬之提供友善和救助,民國24年(1935)幫助趙進入國民黨中央軍校政訓班學習(趙敬之日記),後來趙敬之被鹽城縣農職中校長唐秉玄(一作唐炳炫)告發,為韓德勤駐軍密捕,關押在東台頑省保安處,陳中柱得知後,派其胞弟陳勳武和一個團長專去東台,将趙敬之保出。

民國26年(1937)抗戰爆發後,陳中柱以徐州、魯南為基地,組織鐵路員工、學生成立戰地服務團,後軍事委員會委任為戰地特種工作團第2總隊少将團長,赴台兒莊戰地工作。

徐州淪陷後,任第2路軍第2旅旅長(一說陸軍步兵2團團長)。台兒莊戰役,他率部深入敵後,打擊漢奸,破壞敵人通訊和軍運,配合主力軍行動,成為第5戰區最富機動性之遊擊武力。

在魯南大洞山之役,血戰終日,斃敵數百。在皖北靈璧青塚湖之役,全殲來犯之敵。主力軍西撤後,在徐州以東與日寇遭遇,傷亡慘重,部隊沖散。

民國27年(1938)底(一說1939年初),蘇魯皖遊擊總指揮李明揚委任陳中柱為該部第4縱隊少将司令。陳中柱在徐州一帶召集舊部,重組人槍,在蘇魯皖邊區開展敵後遊擊戰争。後部隊移駐在淮陰西壩、王營一帶,共有兵員30000餘人。

次年春,率部在宿遷戚家圩與日軍作戰,斃傷敵軍無數,但所部損失也不小。

草堰口 堰東村 抗日名将 : 陳中柱 傳(一)

陳中柱

同年秋,該縱隊奉命南下泰州,李明揚委任他兼任江都縣縣長。他重建了縣政府機構,加強地方抗日武裝,并與新四軍聯防,對付從揚州出來騷擾的日僞軍。

陳中柱熱心抗日,治軍極嚴,部隊有着很好的群衆基礎,深得李明揚信賴。

民國29年(1940)夏,陳毅與李明揚在泰州達成合作抗日協定,陳中柱也參加了談判。他很欽佩陳毅的遠見卓識,對共産黨、新四軍的認識有所轉變,并派副官室主任吳應奎運送一批軍需物資贈給新四軍以示友好。黃橋戰役時,他信守諾言,堅決按兵不動。

1941年元月初,李長江公開投敵前,陳毅曾派陳中柱同鄉同學趙敬之(一說兩人為盟兄弟)前往泰州争取他,陳中柱明确表示“決不附逆”,堅決與共産黨、新四軍合作抗日。

至于率部起義之事,陳中柱因感激李明揚的知遇之恩,一時難以決斷,但他的态度實際是很積極的,他對趙敬之表示“率部來歸,容再三思,今秋可定"(蔣世俊《陳毅同志訓示趙敬之密赴泰州之經過》)。

民國30年(1941)2月,李長江率部叛國投敵,陳中柱率部從塘頭突圍,轉移至靠近新四軍防區的興化縣盧家宅。

草堰口 堰東村 抗日名将 : 陳中柱 傳(一)

陳中柱

同年6月4日,日僞軍五路分進,“合剩"陳中柱的防區。陳中柱率部苦戰三晝夜,傷亡慘重,最後被敵僞包圍在一個極為狹小的地帶裡,他率殘部在武家澤(一作武家宅)一直戰鬥到最後一刻,身中6彈,壯烈殉國。其犧牲後,敵人發現了他的屍體,把頭割下帶回泰州請功,無頭屍體由當地百姓用門闆釘了一口棺材下葬,并插有一塊寫着“陳中柱将軍”的木牌。

後來其夫人王志芳索回頭顱,又重新安葬于泰州西門外西倉橋下一個唐姓地主的田裡。

草堰口 堰東村 抗日名将 : 陳中柱 傳(一)

陳中柱夫婦

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追贈陳中柱為陸軍中将,靈位送烈士紀念堂供奉,其英烈事迹送國史館立傳。

改革開放後,鹽城市及建湖縣等有關部門,對陳中柱烈士事迹,多次調查核實,具文報請江蘇省人民政府準許追認其為革命烈士。

1987年2月14日,江蘇省人民政府以蘇政複[1987]7号文批複同意追認陳中柱為革命烈士,同月國家民政部門向烈士家屬頒發了革命烈士證書(《鹽城人文景觀》)。

次年冬,烈士遺骸從泰州運回鹽城,安葬在鹽城市烈士陵園東南側,墓碑題曰“抗日烈士陳中柱将軍之墓”。

在台灣台北市園山忠烈祠中也有陳中柱的牌位和事迹展覽,其家鄉草堰口堰東村亦建有将軍墓。

2009年建國60周年大慶時,陳中柱入選為江蘇省建立新中國作出突出貢獻的50位人物之一。

其夫人王志芳攜女入泰州日軍司令部向日酋南浦襄吉(一作南部襄吉)索取将軍頭顱,也至為動人。

改革開放後,王志芳多次回大陸操辦陳中柱将軍安葬及紀念等事宜,2010年還委托其女陳璞女士回鄉掃墓,《建湖文史網》亦有專題報道。《建湖文史網》有其夫人王志芳女士口述、其女陳璞專篇回憶。

草堰口 堰東村 抗日名将 : 陳中柱 傳(一)

陳中柱墓

按,關于陳中柱烈士犧牲地,記載不一。《建湖縣志》本傳雲,其先移師于興化盧家宅,後來被圍并犧牲于武家澤一帶。陳為剛(烈士二弟)《永久的懷念》記雲,其駐地為塘鎮,後來突圍方向為盧家宅,最後在強渡蚌蜒河時犧牲。《鹽城市志》本傳隻說日僞軍合圍其駐地,未予明言。

王志芳(烈士遺孀,當時就在戰場附近)《悼念先夫陳中柱将軍》記雲,将軍率部退至興化蚌蜒河一帶的河汊地區,後來從老閣方向開來10多隻日軍汽艇,在武家澤一帶圍住了将軍,将軍率部想突破武家澤,把隊伍帶過蚌蜒河,拉往鹽城方向。

《鹽城人物志》、陳為剛文均引用原三戰區前線日報所載總指揮李明揚給蔣介石的電文,皆言在蚌蜒河前線犧牲,不過,前者記為“武家澤一帶”,後者記為“武家宅一帶”。餘疑《建湖縣志》所記“盧家宅”即由“武家澤”訛音而緻,此當有熟悉興化地理者為之考證。(唐張新《建湖民族英雄傳》)

碼字編輯不易,歡迎 關注+轉發!感謝 點贊+收藏支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