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注”,友善您随時查閱一系列優質文章,同時便于進行讨論與分享,感謝您的支援~
近日,一則來自美國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消息在外網引發強烈熱議,根據這份報告顯示,美國南海岸地區海域的海洋溫度已經突破32攝氏度。
按照常理來看,海洋溫度正常情況應該在25到27攝氏度之間,現在達到32攝氏度意味着海洋環境可能已經遭受了嚴重破壞,這是極其危險的信号。
對此美國弗羅裡達州的專家稱:世界正在遭遇嚴重危機,海洋出現了大面積發白區,這正是高溫海域的現象之一。
地球生态是一個整體,一向穩定的廣袤海洋突然出現這樣的變化,是不是意味着其他領域的生态也将發生突變?結合到現實生活中不同尋常的氣候,世界究竟怎麼了?
海洋的痛,突如其來的高溫
從8月9号美國釋出的海水溫度監測圖表來看,大西洋北部地區已經陷入了無盡的熱浪中,遠至加勒比海,近到弗羅裡達州沿岸的北大西洋,一片赤紅。
因為資料監測為了達到更直覺的視覺資訊傳遞,是以對高溫海域一般用紅色标注,顔色越深就代表溫度越高,如果出現粉紅甚至發白的狀況,就代表溫度已經超過了可承受範圍的上限。
根據美國當地觀測站的精準資料報告,弗羅裡達州多處沿海岸口的水溫都超過了30攝氏度大關,尤其是西南部地區,最高溫度已經來到33攝氏度。
衆所周知,今年是出現了十分強烈的厄爾尼諾現象,這就意味着接下來的10個月左右的時間裡,太平洋地區都将持續出現溫度飙升的狀況。
厄爾尼諾現象屬于自然性的氣候模式,通常都是由于環境氣溫發生持續性大幅度變化後才産生的結果,一般在2到7年裡會出現一次,不過也有強弱之分,正常情況下雖然會擡高海洋氣溫,但是不會像這次如此誇張。
今年7月6号,美國的一次資料監測結果顯示,當天地表平均氣溫飙升到17.23攝氏度,直接創下世界氣溫史上的全新記錄。
一名來自德國萊比錫大學的氣象學教授對此說道:“高溫天氣的持續出現象征意義很多,像這樣的誇張表現上一次還是艾木間冰期,隻不過那次距離現在已經有12萬年之久了。”
世界氣象組織就本次情況推測,太平洋赤道地區的海水準均溫度已經高出正常年份2攝氏度,這不但會導緻海面風向紊亂,也會為美國南部地區帶來熱帶暖風,進一步加劇墨西哥灣等地的海水溫度。
最讓人感到反常的是,今年夏季的6月份和7月份,美國南部地區并沒有受到冷空氣團的影響,同時遭受了強烈的太陽直射,高溫天氣出現的異常頻繁,正常情況下這都不會是常态。
在海洋高溫出現的同時,其他非正常自然氣候也開始浮出水面。8月9日,美國夏威夷毛伊島突發大火,已經造成36人死亡,還有許多下落不明的失蹤人員。
大火産生的污染性氣體遍布四周,煙塵導緻周圍1.4萬戶居民停電,而且這種燃燒過後的煙霧很難被淨化,許多當地居民都選擇跳進海裡躲避。
與之同時發生的還有美國東部出現的強雷暴天氣,伴随着雷電還有在海面上肆虐的強大飓風,要知道海洋熱浪往往會催生飓風,這些自然災害都和海水突然升溫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系。
全球氣候問題,危險的信号
全球變暖已經不再是新鮮事了,十幾年來這個現象一直在與日俱增,溫室氣體的排放日複一日,海洋作為地球表面最大的熱能存儲空間,将這些負面危害全數吸收了。
但是到了今天,很明顯海洋的承受能力已經超出了它的極限,過度吸收熱量導緻海水溫度不斷升高,逐漸形成惡性循環。
僅限于北大西洋地區來說,海水準均溫度升高是一個災難性的事件,海洋的體量究竟有多龐大無人可以精确得知,它所蘊含的生态系統能帶給世界怎樣的影響也是沒辦法精準考量的,但是原本穩定的平衡一旦被打破,随之而來的後果必然會出現。
最近在全球不斷出現的台風正是海洋災難性飓風産生影響的完美印證,因為飓風需要足夠的熱量來維持形成,一旦海洋溫度超過32攝氏度,往往會出現特大型飓風。
這時人們再去考慮如何應對已經是不理智的行為了,飓風帶來的降雨和風暴就難以抵禦,更何況直接登陸的強大飓風。
根據美國NOAA的預測,美國周邊地帶将會出現最少15個命名飓風,甚至會演變出5個超強飓風,屆時受影響的不單是美國,還有衆多南美國家。
如果飓風沿着太平洋轉移,再次受到海面升溫影響的話,甚至可能會在全球都出現讓人難以接受的飓風。
除了海面上的危害,海面下也有變化産生。衆所周知,珊瑚礁是世界上最豐富的生态系統之一,它們的存在為維持海洋環境的穩定起到了巨大作用。
最近海洋溫度驟升,珊瑚也出現了許多白化症狀,它們陸陸續續死亡,那些原本受到珊瑚庇佑的微型生物也随之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
同時,珊瑚在醫藥、旅遊觀景、海岸防護領域都發揮着重大作用,不但能用于藥物生産,而且可以保護海岸線的安全。
但是根據此次NOAA的資料報告顯示,美國北大西洋部分地區的珊瑚礁出現大面積白化現象,最嚴重的地區高達90%,這對海洋生物的穩定将造成嚴重損失。
而那些原本生存環境不适宜的病毒或者海洋寄生蟲也可能會來到它們的天堂,畢竟熱浪會攜帶許多能對人類造成威脅的事物。
目前北大西洋已經出現了很多次海洋表面聚集熱流的現象,根據NOAA給出的資料直覺圖來看,全球确實在不停變暖。
專家提醒,最終的災難後果
根據數十年的氣象研究可以得知,海洋溫度上升在某種程度上意味着世界大環境的氣溫飙升,可是世界平均氣溫每升高一攝氏度,就會帶來嚴重的幹旱。
1965年中國華北地區的降水量就開始逐年減少,同比過去的十年,華北降水量足足減少了三分之一,這就意味着可利用水資源在減少,進而形成惡性循環。
幹旱有些時候帶來的“傷痛”不止于此,今年華北地區的洪澇就和之前連續數年的幹旱有關,過高的溫度會讓環境失去穩定的狀态,就容易出現各種自然災害頻發的危險局面。
目前在世界上的廣泛認知是赤道最熱,南北極最冷,但是伴随着氣溫不斷升高,冰川也在每年都快速融化着。
全球表面在過去一百年中一直缺水,如今已經形成“北極不夠冷、赤道又太熱”的非正常現象。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的結論來看,現在南北極的冷空氣能輕易離開北極地區,而外界的暖流和熱空氣也不斷入侵,如此往複夠隻會讓氣溫越來越非同尋常。
我們在現階段的日常生活中就不難看出,如今的夏天熱得更早、持續時間更長,冬天則是雪下的越來越少,但是天氣越來越冷,而且延續的更久。
但當四季不再分明,極端天氣隻會越來越多。大陸丁一彙院士表示:“溫差徹底消失之前,北極一定會有一次大的升溫”。
屆時海平面上漲一定會導緻許多城市遭殃,像那些沿海地區,中國的上海、香港等等,都會受到嚴重波及,甚至像日本這種島國,或許将成為海浪到來的第一波犧牲品。
是以我們更應該意識到全球變暖的緊迫性,美國以南海水高溫已經再次拉響了警報,人類正在面臨着嚴峻的挑戰。
當世界加強合作之後,延緩全球變暖才能變為現實。
結語
地球是所有人的地球,家園環境保護事關重要,當我們失去賴以生存的基本環境之後,或許才會追悔莫及。
氣溫驟升已經為人類敲響了警鐘,雖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很難直覺感受到氣溫異常帶來的危害,但是這依然是所有人需要考慮的問題。
不論如何,希望自然環境能回歸正常,畢竟這事關每個人的正常生存,如果連門都出不了,又何談日常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