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流亡現場。廣西新聞網記者蘭玲玲
廣西新聞網8月28日嘉賓(通訊員于世芬)8月26日,橋龔水電站舉行2021年度魚類人工增殖和放生活動。嘉賓城市生态環境局、農鄉局、海事局等相關機關工作負責人和興濱區有關部門、當地漁民代表應邀出席,橋龔水電站上司班子成員參加了此次活動。
活動在橋龔水電站魚類增殖放生站附近舉行,全程由嘉賓城市公證處公證處監督。活動以"維護生态平衡,建綠水綠山"為主題,共58萬條魚苗,有斑點魚、婺源鯉魚、黑唇、長臀部、白魚、鲭魚、紅眼鳟魚和"四人魚"等11種魚種,其中黑唇魚首次出現。
作為紅河規劃十級發展中的第九級電站,橋公水電站在項目建設和營運中始終高度重視生态環保工作,自覺踐行生态環保建設的重大責任,履行國有企業的責任, 2011年重點投資建設首個集科研、繁殖、馴化為一體的綜合魚種放生站。多年來,橋工水電站和國内先進魚類科研企業,長期開發12種國家重點保護和紅水河稀有和獨特的魚類人工養殖技術研究。目前,盆地所需的重點魚苗,如斑魚、婺源鯉、紅眼鳟魚、鲭魚、長臀部魚、白魚、大眼卷嘴魚、黑唇魚等已經繁殖。特别是今年5月,大橋龔水電站魚類增殖站憑借覆寫物和婺源鯉科魚養殖科學研究的優勢,成功獲得國家動物斑塊二級保護和婺源鯉魚人工養殖許可證,成為廣西首個獲得婺源鯉魚養殖許可證的養殖站。此外,為了克服科研技術的困難,新的科研建設即将投入使用,未來将進一步突破魚類人工增殖,維護紅河生态平衡,有效提升紅河漁業資源再生能力,實作可持續發展。
自2008年項目蓄水以來,橋龔水電站多年來一直開展人工魚類增殖和放生活動,共釋放魚類1100多萬種,其中紅河珍稀魚類約773萬條,對紅河魚類資源的有效補充和恢複起到了積極作用, 保護紅水河流域生物多樣性,改善生态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