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設計模式——中介者模式定義結構為什麼要使用中介者模式優點使用場景

文章目錄

  • 定義
  • 結構
  • 為什麼要使用中介者模式
  • 優點
  • 使用場景

定義

用一個中介者對象封裝一系列的對象互動,中介者使各對象不需要顯示地互相作用,進而使耦合松散,而且可以獨立地改變它們之間的互動。

類型:行為類模式

類圖:

設計模式——中介者模式定義結構為什麼要使用中介者模式優點使用場景

結構

中介者模式又稱為調停者模式,從類圖中看,共分為3部分:

  • 抽象中介者:定義好同僚類對象到中介者對象的接口,用于各個同僚類之間的通信。一般包括一個或幾個抽象的事件方法,并由子類去實作。
  • 中介者實作類:從抽象中介者繼承而來,實作抽象中介者中定義的事件方法。從一個同僚類接收消息,然後通過消息影響其他同時類。
  • 同僚類:如果一個對象會影響其他的對象,同時也會被其他對象影響,那麼這兩個對象稱為同僚類。在類圖中,同僚類隻有一個,這其實是現實的省略,在實際應用中,同僚類一般由多個組成,他們之間互相影響,互相依賴。同僚類越多,關系越複雜。并且,同僚類也可以表現為繼承了同一個抽象類的一組實作組成。在中介者模式中,同僚類之間必須通過中介者才能進行消息傳遞。

為什麼要使用中介者模式

一般來說,同僚類之間的關系是比較複雜的,多個同僚類之間互相關聯時,他們之間的關系會呈現為複雜的網狀結構,這是一種過度耦合的架構,即不利于類的複用,也不穩定。例如在下圖中,有六個同僚類對象,假如對象1發生變化,那麼将會有4個對象受到影響。如果對象2發生變化,那麼将會有5個對象受到影響。也就是說,同僚類之間直接關聯的設計是不好的。

設計模式——中介者模式定義結構為什麼要使用中介者模式優點使用場景

如果引入中介者模式,那麼同僚類之間的關系将變為星型結構,從圖中可以看到,任何一個類的變動,隻會影響的類本身,以及中介者,這樣就減小了系統的耦合。一個好的設計,必定不會把所有的對象關系處理邏輯封裝在本類中,而是使用一個專門的類來管理那些不屬于自己的行為。

設計模式——中介者模式定義結構為什麼要使用中介者模式優點使用場景

我們使用一個例子來說明一下什麼是同僚類:有兩個類A和B,類中各有一個數字,并且要保證類B中的數字永遠是類A中數字的100倍。也就是說,當修改類A的數時,将這個數字乘以100賦給類B,而修改類B時,要将數除以100賦給類A。類A類B互相影響,就稱為同僚類。代碼如下:

abstract class AbstractColleague {
        protected int number;

        public int getNumber() {
            return number;
        }

        public void setNumber(int number){
            this.number = number;
        }
        //抽象方法,修改數字時同時修改關聯對象
        public abstract void setNumber(int number, AbstractColleague coll);
    }

    class ColleagueA extends AbstractColleague{
        public void setNumber(int number, AbstractColleague coll) {
            this.number = number;
            coll.setNumber(number*100);
        }
    }

    class ColleagueB extends AbstractColleague{

        public void setNumber(int number, AbstractColleague coll) {
            this.number = number;
            coll.setNumber(number/100);
        }
    }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AbstractColleague collA = new ColleagueA();
            AbstractColleague collB = new ColleagueB();

            System.out.println("==========設定A影響B==========");
            collA.setNumber(1288, collB);
            System.out.println("collA的number值:"+collA.getNumber());
            System.out.println("collB的number值:"+collB.getNumber());

            System.out.println("==========設定B影響A==========");
            collB.setNumber(87635, collA);
            System.out.println("collB的number值:"+collB.getNumber());
            System.out.println("collA的number值:"+collA.getNumber());
        }
    }
           

上面的代碼中,類A類B通過直接的關聯發生關系,假如我們要使用中介者模式,類A類B之間則不可以直接關聯,他們之間必須要通過一個中介者來達到關聯的目的。

abstract class AbstractColleague {
        protected int number;

        public int getNumber() {
            return number;
        }

        public void setNumber(int number){
            this.number = number;
        }
        //注意這裡的參數不再是同僚類,而是一個中介者
        public abstract void setNumber(int number, AbstractMediator am);
    }

    class ColleagueA extends AbstractColleague{

        public void setNumber(int number, AbstractMediator am) {
            this.number = number;
            am.AaffectB();
        }
    }

    class ColleagueB extends AbstractColleague{

        @Override
        public void setNumber(int number, AbstractMediator am) {
            this.number = number;
            am.BaffectA();
        }
    }

    abstract class AbstractMediator {
        protected AbstractColleague A;
        protected AbstractColleague B;

        public AbstractMediator(AbstractColleague a, AbstractColleague b) {
            A = a;
            B = b;
        }

        public abstract void AaffectB();

        public abstract void BaffectA();

    }
    class Mediator extends AbstractMediator {

        public Mediator(AbstractColleague a, AbstractColleague b) {
            super(a, b);
        }

        //處理A對B的影響
        public void AaffectB() {
            int number = A.getNumber();
            B.setNumber(number*100);
        }

        //處理B對A的影響
        public void BaffectA() {
            int number = B.getNumber();
            A.setNumber(number/100);
        }
    }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AbstractColleague collA = new ColleagueA();
            AbstractColleague collB = new ColleagueB();

            AbstractMediator am = new Mediator(collA, collB);

            System.out.println("==========通過設定A影響B==========");
            collA.setNumber(1000, am);
            System.out.println("collA的number值為:"+collA.getNumber());
            System.out.println("collB的number值為A的10倍:"+collB.getNumber());

            System.out.println("==========通過設定B影響A==========");
            collB.setNumber(1000, am);
            System.out.println("collB的number值為:"+collB.getNumber());
            System.out.println("collA的number值為B的0.1倍:"+collA.getNumber());

        }
    }
           

雖然代碼比較長,但是還是比較容易了解的,其實就是把原來處理對象關系的代碼重新封裝到一個中介類中,通過這個中介類來處理對象間的關系。

優點

  • 适當地使用中介者模式可以避免同僚類之間的過度耦合,使得各同僚類之間可以相對獨立地使用。
  • 使用中介者模式可以将對象間一對多的關聯轉變為一對一的關聯,使對象間的關系易于了解和維護。
  • 使用中介者模式可以将對象的行為和協作進行抽象,能夠比較靈活的處理對象間的互相作用。

使用場景

在面向對象程式設計中,一個類必然會與其他的類發生依賴關系,完全獨立的類是沒有意義的。一個類同時依賴多個類的情況也相當普遍,既然存在這樣的情況,說明,一對多的依賴關系有它的合理性,适當的使用中介者模式可以使原本淩亂的對象關系清晰,但是如果濫用,則可能會帶來反的效果。一般來說,隻有對于那種同僚類之間是網狀結構的關系,才會考慮使用中介者模式。可以将網狀結構變為星狀結構,使同僚類之間的關系變的清晰一些。

中介者模式是一種比較常用的模式,也是一種比較容易被濫用的模式。對于大多數的情況,同僚類之間的關系不會複雜到混亂不堪的網狀結構,是以,大多數情況下,将對象間的依賴關系封裝的同僚類内部就可以的,沒有必要非引入中介者模式。濫用中介者模式,隻會讓事情變的更複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