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史玉柱和郭廣昌談創業團隊管理:兩種類型的“孔雀王”

史玉柱的巨人網絡于11月初赴美上市,成為國内首家登陸紐交所的網絡公司;距此三個多月前,郭廣昌旗下内地最大的綜合民企複星國際,在香港聯交所正式挂牌。

史、郭二位,前者是擅長實操、性情偏執獨裁、幾經坎坷沉浮的“著名失敗者”,後者是深谙資本、理性激情兼具、走多元化之路的“常勝将軍”。如果僅就個人奮鬥軌迹将他倆并列比較,不免有嘩衆取寵之嫌。

不過真正的價值恐怕在于,多年以來,此二人叱咤于風雲多變的商業江湖中,追随他們的骨幹人馬,都是一支極具凝聚力、異常穩定的核心隊伍——在巨人,史玉柱負債不能露面時,是他的“四個火槍手”在撐着;在複星,郭廣昌為首的“五劍客”更是始終如一。兩位明顯“道不同”的創業英豪可謂殊途同歸。

事實上,“分家”對于中國創業者而言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就算是希望集團劉永行、劉永好等四位親兄弟,最終也在事業做大後分道揚镳,拆分為四個獨立集團。對于史、郭這樣罕見的個案,難道會僅僅是“幸運”的結果?

這是值得探詢的。在本文中,我們将着重呈現和分析兩位企業家如何管理團隊,如何通過“理才”生财來成就一番商界霸業,以此給人們帶來一些啟示。

“長官”史玉柱

外界常常用“沉浮”、“動蕩”來形容對史玉柱團隊的印象,但誰也不能否認其“嫡系”十分穩固。陳國、費擁軍、劉偉和程晨被稱為史玉柱的“四個火槍手”,史在二次創業初期,身邊人很長一段時間沒領到一分錢工資,但這四人始終不離不棄,一直追随左右。

按劉偉的介紹,盡管經曆了巨人公司數年的停業,但腦白金分公司的經理有一半都是最初跟随史玉柱起家的人馬,這些人在腦白金已工作六七年,而腦白金和征途的多數副總更是早在1992至1994年期間便是巨人公司的員工。

人們的疑惑在于,史玉柱,這位出身于技術而又近乎偏執的獨裁者,何以在“巨人”倒下之時,整個團隊二十餘人幾乎都沒有離開他,卻追随他蟄伏了數年而後東山再起?從最早的計算機産品到保健品,再到現在的網遊,幾乎是同一幫人馬在策劃運作。究竟是什麼原因,使這批人才聚集在這個鬼才身邊?

作為史玉柱“新嫡系”的征途項目負責人紀學鋒,是史玉柱成立征途公司時挖來的第一批網遊骨幹之一,對此他的看法是:“公司各方面都很開明公平,隻要有實力,就會有機會。在管理上不會拘泥于太多的規則,大家做事的時候拼命做,小事則不拘泥于細節,整個過程能夠讓人實作個人價值。很多企業包括外企規則管理,但把人管得太死。”巨人大廈失敗後,對于怎樣維系團隊的奮鬥向上、保證企業的向前發展,史玉柱的做法是:不定目标,缜密論證,步步推進,一咬到底。這一習慣,貫穿着征途兩年多的發展軌迹。

腦白金2001年銷量突破了13億,史玉柱随即授權大學時睡在他上鋪、時任上海健特總經理的陳國打理日常事務。翌年,陳國發生車禍。據知情人士透露,當時史玉柱正在蘭州開會,撂下電話後連夜飛回上海,趕到醫院時陳國已奄奄一息。和巨人的倒掉相比,這件事對于史玉柱的打擊同樣巨大,公司把所有業務全都停掉專門處理陳的後事。史玉柱在後來回憶時表示,那是一種“斷臂之痛”。從此,史玉柱對車要求很高,“坐SUV為主,另外加了一條規定,幹部離開上海禁止自己駕車”,他和公司高層每年清明都要去給陳國掃墓。

史沒有在陳國去世後重新接管腦白金,而是将擔子交給了文秘出身的劉偉。“劉偉做上海健特副總,她分管那一塊,花錢就是比别人少很多。”史玉柱說,“跟了我十幾年,沒在經濟上犯過一回錯,我自然非常相信她。”劉偉表示,自己雖然能叫出這三百多個縣、市、省辦事處經理的名字,但具體管理還需要史玉柱提供思想和方法。

早期,珠海巨人的時候,史玉柱實行的是軍事化管理,後來他漸漸明白:“大多數員工的使命是打工掙錢,養家糊口。雖然軍人有對國家和民族的義務,但員工沒有對老闆效忠的義務。”他有時甚至使用着極端的管理方式,比如腦白金戰役時,員工們瘋狂地工作、瘋狂地加班,史玉柱經常會在員工加班的時候動不動就發上幾千元的獎金,讓人驚喜不已。

史玉柱力求讓每一個員工明白,評價做事的成果“最終憑的是功勞而不是苦勞”。公司隻有一個考核标準,就是量化的結果。正是以結果論英雄,他才鍛就了一個強有力的隊伍。不過,如何在保證結果的同時,保證管理的人性,史玉柱的一個管理思路就是:制度無情,人有情。“老闆是刀子嘴豆腐心,罵人歸罵人,不會夾雜其它。并且,老闆做錯了也會自我檢讨。”

他用人的一個原則是“堅決不用空降兵,隻提拔内部系統培養的人”。他認定的理由是,内部人員畢竟對企業文化的了解和傳承更到位,并且執行力相對更有保障。對于一個商業模式定型、管理到位的企業來說,執行的保障比創造的超越更為重要。從這個方面來講,史玉柱是個典型且極端的實用主義者。

在中國,以親情文化和家長式管理為綱的企業并不在少數。家長式或長官式管理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就是獨裁性上司。在檢讨巨人集團失敗的教訓時,史玉柱曾表示,原來公司董事會是個空殼,決策就是由自己一人說了算,認識到了“決策權過度集中危險很大”。

今天,這位自诩為“著名的失敗者”的成功者似乎已經洗心革面,他說:“獨裁專斷是不會了,現在不管有什麼不同想法,我都會充分尊重手下人的意見。”由此,他成立了七人投資委員會,任何一個項目,隻要贊成票不過半數就一定放棄,否決率高達三分之二。

“拳頭”郭廣昌

“要将心比心,很好地跟團隊溝通,不僅要看到對方的長處,更要容忍對方的短處。”郭廣昌說。事實上,複星十五年來團隊不散,其根源正是多年來團隊的分工明确,寬容和諧。在複星多元化的産業鍊條中,郭廣昌是整個集團的靈魂;梁信軍是副董事長兼副總裁,成為複星投資和資訊産業的領軍人物;汪群斌是複星實業總經理,專攻生物醫藥;範偉掌管複星地産;談劍負責體育及文化産業。

搭檔梁信軍對郭的評價是:“情商高,起到了很好的整合團隊作用。首先讓這個團隊各個人都能暢所欲言,同時還給大家适當分權,達成很好的協調。”與團隊中梁信軍、汪群斌、範偉等複旦遺傳學畢業的人相比,專業性不強、但綜合素質和情商頗高的郭廣昌反而占了優勢,成了最具上司力、當之無愧的一把手,這似乎也成為複星多元化發展的有利因素。

盡管複星董事會已由最初“五劍客”增至七人,不過新增的是财務和法律方面的專家。“當年分工時,就考慮到汪群斌、範偉和談劍可能更适合搞具體産業,”梁信軍說,“如果沒有汪群斌、範偉和談劍他們兢兢業業地去操勞,再好的戰略也等于零。”

梁稱,他們五個人就像五根手指,哪根也少不得,“五根手指攥緊就是一隻鐵拳!”

複星注重的是團隊管理。為避免外行上司内行、團隊管理流于表面,也為了解決集體上司下最不熟悉情況的人作決策、專業化的意見無法得到及時采納的問題,複星采取了分工授權的團隊管理方式,決策權下放給了最專業的人士。這使得團隊決策都是由團隊裡智商最高、最熟悉情況的人拟定,真正實作了決策的群體智商高于個人智商。“複星系”之是以能茁壯成長,根源正在于此。

如此一來,在複星的團隊決策機制中,專業人士和一把手的權重比較大,采納的往往是最專業的那部分人的意見。比如說對于房地産,目前複星董事會的七人中,有三人是内行,四人是外行。若一人一票,對某塊已被專業人員鑒定過的需購買土地進行民主決策時,投票結果可能是四比三,有四人投反對票,最後結果表現為在這次決策上尊重了非專業人士的意見,實際上就是決策不明。而由于複星實施的是團隊決策機制,同樣一塊需購買土地,四個非專業人士先講出自己認為存在的問題,說出自己反對的理由;再由三位專業人士中的兩人回答這些疑問,并反思自己在做決策時,是否考慮到了這四個人所提的意見,自己采取了什麼對策,最後再由一把手拍闆。

在上述決策機制中,最大程度地尊重了專業人士和一把手的決定,同時又兼顧了專業外的風險,考慮了可能的解決方案。“做重大決策我們從來不舉手表決,遇到沖突時通過充分溝通以達到共識,沒有形成共識的就放棄,以做到科學決策。”梁信軍說。

“複星應該是一個專家彙聚的地方”,郭廣昌提出了一套自己的用人哲學:“拜師”,把引進人才當作引進“老師”。“要有一種包容的文化,把多個産業做好的前提是人,能不能把多個産業的人才,融合到一起,這是根本之根本,需要文化去凝聚,去團結。”

在人才的使用上,郭廣昌看重職業經理人和空降兵。這樣一來,如何保證經理人的忠誠和效率就變得尤為重要。郭廣昌認為,必須輔以監督,有監督自然也就得有明确的授權,否則就會一放就亂,一收就死。“最好的監督是資訊對稱”,通過“人事保障,制度保障,資訊抄送制度”來實施董事會監管,對董事長、總經理進行授權。

在郭廣昌的人才經營理念中,有一個觀念牢牢地樹立了起來:人力資源管理部門是企業經營戰略的合作夥伴,為其他部門提供戰略上的支援和保證,使人力資源部門有更多的時間用于“策劃師”工作。正是這樣一種企業精神和團隊創業氛圍,讓一批年輕的進階經理和總經理型人才能夠在複星脫穎而出。

兩種類型的“孔雀王”

在聯想創始人柳傳志看來,大而化之,上司人有這樣兩種類型:一為孔雀型,以個人魅力取勝;一為老虎型,以發号施令樹威。按此分類,史玉柱與郭廣昌均屬孔雀型,不管他風吹雨打,追随者始終不渝。

不過,雖同為“孔雀王”,兩人卻同中有異——

在劉偉等追随者看來,一些人眼中帶着“邪氣”的史玉柱不僅“當你絕望的時候能讓你看到希望”,更是個重情重義的人。與史玉柱一起爬過珠峰的費擁軍,則用“親情”一詞來形容自己與史的關系。當公司财務陷入困境,程晨甚至從家裡借錢救史玉柱于危難。

提出人們普遍認同的願景,并使用有效的手段加以激勵,這正是上司力的核心特征所在。1998 年,在從珠海去無錫的面包車上,史玉柱對那些20個月沒領工資的追随者承諾,将來有了錢,一定會補償。在做《征途》時,他告訴員工們一個夢,說巨人網絡将來會上市。盡管那時候,幾乎沒有外人會相信。

在上司魅力上,郭廣昌也頗為不俗,且是個先知先覺者。創業初始,他就認識到企業的競争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争。“青年人最需要的并不是什麼個人英雄主義,而應該是集體英雄主義。我們這些人在能力上可能每人隻能打70到80分,但是我們要做的是能力的加法和乘法。在複星,我們最大的願望,是培養出一批志同道合的青年企業家群體,打造出一個朝氣蓬勃的青年創業團隊。”郭不止一次地說過這番話。

在人才引進和培養上,郭廣昌深化了“以發展吸引人、以事業凝聚人、以工作培養人、以業績考核人”的用人觀念。事實證明,“人才戰略”是郭廣昌最為明智的選擇。

盡管同為孔雀型上司,在關系處理上,郭廣昌與史玉柱仍有分野。

擅長實操的史玉柱,與部将是一種追随者關系,無論是人權還是财權,都會在每次商業的成敗關鍵環節親力而為。員工管理上,史玉柱隻關注骨幹層,如今,這群人的數量大約在二三十人,這一點是他認為一直做得不錯的,二次創業以來,“我的骨幹一個都沒有走。在底層我也管不着,骨幹沒管好,下面的人有可能會走。”

上市後,史玉柱對人才是否會流失的看法關鍵有兩點,一是待遇,二是員工的自我價值實作。史玉柱給員工的是五年期權。史玉柱自信,給他五年時間,他就能看出一個人的德性,而且,“我需要充分信任的人不用多,四五個就夠了。”是以,史玉柱隻用部下,不找外面的人。在“德”和“才”隻能選其一的時候,史玉柱肯定選擇“德”。史玉柱确信“才”的标準很簡單——辦事成功率高的人就是人才。“我隻看他的成功率高,不聽他說的。”史玉柱更喜歡的是戰術人才,而非戰略人才。征途的一名副董事長,是史玉柱十八年前賒賬買電腦的那家小公司當時的副總經理。“四個火槍手”中的劉偉與程晨兩位女性位居高位,在史玉柱看來,“女性從忠心角度來說可能會好點”。這大概可以解釋當年文秘出生的劉偉如今位居副總裁級别的原因。

深谙資本的郭廣昌則更懂得充分放權,更看重企業文化和柔性的價值觀所産生的團隊凝聚力。“企業的發展像一條河,像一條不斷流淌的河,我們每一個人正像河中的一滴水,無論是在上遊、中遊還是下遊,都能找到自己彙入的位置。”這是郭廣昌對複星智語 “彙聚成長力量”的形象比喻。作為複星的靈魂人物,戲言自己“哲學沒有讀懂,又沒有其他專業知識”的郭廣昌,非常清楚哲學帶給自己的優勢。

在複星,隻規定不許幹哪些事,其他的由自己把握,隻要不越“紅線”就可以。郭廣昌始終把人才作為資産來管理,把好人才資産的保值增值關,在企業資産表中建立“人才報表”,像保管有形資産一樣,“領用”、“維護”、“保管”好人力資源,取得人才投資的最高收益率。

這些年來,複星一路狂飙,中高層人才的流動率卻一直保持得很低,正緣于這樣的理念。

有好事者根據兩人的成長環境與曆程,戲言史玉柱更應成為遊刃于商業與資本之間的郭廣昌;而郭廣昌成為生意場上的賺錢機器似更合理。對此,我們無需分出軒轾,曆史自有公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