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工業物聯網人工智能架構 - 第三部分(3.5-3.7)

作者:Engineer Fu

本文翻譯自《Industrial Io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ramework》,原始來源:https://www.iiconsortium.org/pdf/Industrial-AI-Framework-Final-2022-02-21.pdf。本翻譯作品僅供參考,遵循 Industry IoT Consortium 使用資訊 - 使用條款、條件和通告。作者和貢獻者對原文内容享有版權。請閱讀原文以了解詳細資訊和權限限制。

作者 AuthorsWael William Diab, Alex Ferraro, Brad Klenz, Shi-Wan Lin, Edy Liongosari, Wadih Elie Tannous, Bassam Zarkout.

3.5 勞動力影響

近期的新聞和報告警示稱,人工智能的進步有可能通過導緻工作崗位的替代而對勞動力市場造成沖擊。人工智能和自動化可以增加一些勞工的生産力,而且很可能在某種程度上改變幾乎所有職業。

人工智能對就業市場肯定會産生一定影響,但并非所有工作都會受到同等程度的影響。

  • 那些重複性較高、相對簡單易行的工作受到的影響最大,(例如:生産線上的裝配勞工以及配備人工智能自主能力的裝置和車輛的操作員(起重機、卡車等))。
  • 需要大量解釋和判斷的工作較難實作自動化(例如:醫療工作者需要軟技能和與患者建立聯系的能力,以及需要設計和優化流程的工程師和資料科學家)。
  • 人工智能不僅僅是關于自動化和取代人力。人工智能可以使現有勞工更具生産力,通過讓人工智能執行乏味和無聊的任務,讓勞工專注于更高價值的工作(例如:使用人工智能來安排醫院的護士工作,使護士能夠專注于照顧患者)。
  • 随着自動化的增加,與修複和改進自動化相關的工作也會增加(例如:修複機器人和機械裝置)。
  • 同時也會引入新類型的工作,例如資料品質、治理和倫理學。

盡管人工智能對自動化的影響有利有弊,但其對就業的影響日益增強,引發了對大規模技術失業的擔憂,并再次呼籲采取政策措施應對技術變革的後果。

為了做到這一點,組織必須克服阻礙科學家衡量人工智能和自動化對未來工作的影響的障礙,特别是與工作性質(例如職業的動态需求)、缺乏實證基礎的關鍵微觀過程模型(例如技能替代和人機互補性)以及對認知技術與更廣泛的經濟動态和制度機制(例如城市遷移和國際貿易政策)的互相作用缺乏足夠的了解等問題。

組織還必須解決與倫理和公平相關的問題,特别是與人工智能自動化對勞動力的影響相關的問題。在市場上,聲譽和倫理價值與産品和服務的提供同樣重要,這可能是一個真正的差異化因素。

工業物聯網人工智能架構 - 第三部分(3.5-3.7)

圖3-4. 技能轉變:自動化與勞動力的未來。來源:麥肯錫。

麥肯錫關于人工智能對勞動力影響的報告證明了上述觀點,并指出自動化和人工智能将改變勞動力所需的技能(參見圖3-4)。該報告提出了與人工智能相關的幾個勞動力斷言,例如:

  • 到2030年,對數字和技術技能的需求将增長55%。
  • 對上司能力和管理他人等社交和情感技能的需求将增加。
  • 對更進階的認知技能總體上将有适度增長,但其中一些技能,特别是創造力,将大幅增長。
  • 一些技能類别的需求将減少。包括基本資料輸入和處理在内的基本認知技能将下降。
  • 包括一般裝置操作在内的體力和手動技能的需求将下降,但在許多國家,它們仍将是2030年勞動力技能中最大的類别。
  • 政府需要加強對轉型中的勞工的保障,并鼓勵流動性,包括轉向可攜帶福利。

3.6 地區和行業特定的考慮因素

地區将根據引入的一些問題,如可信度、對勞動力的影響和意外偏見,就特定應用中人工智能的部署和使用進行決策。這可能以利用國際标準和行業聯盟的指導為基礎的立法形式出現。行業也可能采取相同的做法,制定他們特定的人工智能路線圖、指導和标準。

3.7 人工智能作為一種積極力量

組織必須保持對人工智能技術的巨大好處和風險之間的平衡觀點。他們還必須堅持努力減輕這些風險。

此外,人工智能在越來越多的解決方案中扮演着一種推動創新的角色,這些解決方案旨在實作“為善”而非“為利”。這可通過人工智能在工業中的使用案例和應用的增加來證明,例如改善健康和福祉、可負擔的清潔能源、可持續城市和氣候行動。

Copyright © 2022, Industry IoT Consortium®, a program of Object Management Group, Inc. (“OMG®”). All other trademarks in this document are the properties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

All copying, distribution and use are subject to the limited License, Permission, Disclaimer and other terms stated in the Industry IoT Consortium Use of Information – Terms, Conditions & Notices, as posted at https://www.iiconsortium.org/legal/index.htm - use_info. If you do not accept these Terms, you are not permitted to use the document.

This document is a work product of the Industry IoT Consortium Industri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ask Group, chaired by Wael William Diab.

Editorial Team: Bassam Zarkout (Chief Editor) and Wael William Diab (Editor).

Authors: The following persons contributed substantial written content to this document: Wael William Diab, Alex Ferraro (PwC), Brad Klenz (SAS), Shi-Wan Lin (Thingswise), Edy Liongosari (Accenture), Wadih Elie Tannous (AASA), Bassam Zarkout (IGnPower).

Contributors: The following persons contributed valuable ideas and feedback that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content and quality of this document: Eric Harper (ABB), Salim Abi-Azzi (Dell).

Technical Editor: Stephen Mellor (IIC staff) oversaw the process of organizing the contributions of the Authors and Contributors into an integrated document.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