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編織未見:人工智能與視覺叙事|MC2 AI影像先導活動

作者:iWeekly
編織未見:人工智能與視覺叙事|MC2 AI影像先導活動
編織未見:人工智能與視覺叙事|MC2 AI影像先導活動

時值第一屆Meta Eye超界影像藝術節,超媒體集團旗下的全新藝術與科技平台MC2将聯合藝術節,于5月19日12:30推出AI影像先導活動“編織未見:人工智能與視覺叙事”。此次活動由國際著名藝術家卡西·瑞斯(Casey Reas)領銜策展,MC2項目負責人曹鑫豪聯合策展,在上海前灘太古裡RE: CHARGE 煥活空間舉辦。

MC2是由ArtReview與NOWNESS共同創立的研究機構,靈感來源于相對論的質能方程E=mc²,專注于藝術與科技的融合,尤其聚焦人工智能和未來圖像生産領域的探索,旨在成為這一迅速變遷的領域内創新、合作和批判性讨論的中心。平台集中呈現原生數字動态影像,以及相關的新聞、觀點和研究等深度内容,以提供全球藝術和新興技術領域的洞察,同時還舉辦一系列展覽和活動。作為推動研發合作和進步的催化劑,MC2還與學術機構、創意社群和技術專家合作,探讨下一代藝術與文化生産的可能性,研究這些新技術的優劣,并探讨與超越人類的智能體合作将會帶來什麼,以及未來人文社會形态和思維範式的多重可能。本次活動為品牌釋出先導活動,平台将在2024年下半年全球正式上線。

超媒體集團董事長邵忠先生表示:“‘用藝術和科技,重構商業的未來’是超媒體集團的新戰略,代表了集團對未來的期許。我們身處一個媒體巨變的時代,緻力于探索和開創前所未有的可能性。MC2旨在結合全球領先的藝術與科技力量,建構一個集PGC(專業生成内容)、UGC(使用者生成内容)和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于一體的創新内容平台。”

編織未見:人工智能與視覺叙事|MC2 AI影像先導活動

曆史上,人類的圖像創作與實體的媒材緊密相連。随着技術的發展,用于傳統繪畫的顔料、油料、丙烯等材料被應用于照片制作和印刷。熒幕、霓虹燈等媒介的出現為圖像文化帶來了新的形式,但并未在圖像的感覺和創作上打破傳統。後工業時代以降,人類的視覺文化經曆了計算機、網際網路、算法和人工智能帶來的巨變,圖像逐漸從實體制作中獨立出來,成為“不可見的圖像”,即其生成方式和圖像本身以一種非物質的代碼形式存在。當不可見圖像及機器視覺逐漸活躍,其功能從傳統的表現和中介轉變為生成、操控和獨立運作。在20世紀90年代,關于數字圖像缺乏“原創性”的讨論廣泛存在,近年随着社交媒體上圖像使用的激增及其對主體性的影響,成為了文化理論家、批評家和藝術家熱議的讨論主題。

“編織未見(Woven Unseen)”将呈現一系列動态影像短片分享及對談,深入探讨人工智能與視覺叙事之間的複雜關系。人工智能的神經網絡通過其“線程運算(threading computation)”來解析資料集,進而推演叙事的因果;人類則挖掘情感、記憶等個體經驗以梳理叙事線索。二者交錯編織并表現出一種形式上的互文性,或許将催生一種文本與圖像生産的全新範式。

編織未見:人工智能與視覺叙事|MC2 AI影像先導活動

霍莉·赫恩登和馬特·德裡赫斯特 ,《喬琳》(影像靜幀),2022,圖檔緻謝藝術家

本次活動精選了六部探讨人工智能主題或以其輔助創作的先鋒短片,每部作品都在挑戰和拓展視覺叙事的邊界。藝術家借助不同層面的人工智能技術嘗試新的創作方法:如瑞秋·麥克萊恩(Rachel Maclean)的《鴨子》利用深度僞造技術重塑經典影像,探讨身份與真實性的現代問題;而霍莉·赫恩登(Holly Herndon)和馬特·德裡赫斯特(Mat Dryhurst)的《喬琳》則通過數字化身重新诠釋了多莉·帕頓(Dolly Parton)的著名同名歌曲,反思AI作為創作夥伴的可能性。帕拉格·K·米塔爾(Parag K. Mital)則把我們帶到過去的回憶裡,在算法生成的流動的圖像序列和母親的低聲絮語中,呈現出其關于移民與離散的複雜情感。

編織未見:人工智能與視覺叙事|MC2 AI影像先導活動

瑞秋·麥克萊恩,《鴨子》(影像靜幀),2024,圖檔緻謝藝術家

假設人類是觀看的主體,并将人與圖像之間的互動視為核心,引出的最本質的問題即人類是否仍然是創作和觀看的唯一參與者?苗穎的《剩餘智能》讓AI學習多種文體并編寫劇本,虛構了一個由人工智能管理的未來世界,深入挖掘技術如何影響我們對現實世界的了解與反思。

編織未見:人工智能與視覺叙事|MC2 AI影像先導活動

苗穎,《桃源十二村—第二章:剩餘智能》(影像靜幀),2021-2022,圖檔緻謝藝術家

陸明龍(Lawrence Lek)的《風水師》與曹澍的《妖糖》把叙事置于一個AI主導的後人類現實,進一步引申到對人工智能創造力及未來社會結構的廣泛思考。藝術家們通過展示 AI 及相關技術——從實時模拟(Real-time Simulation)到深度僞造技術(Deepfake)在藝術影像創作中的多樣應用,以及對虛構的人機共存潛在圖景進行推測。

編織未見:人工智能與視覺叙事|MC2 AI影像先導活動

陸明龍,《風水師》(影像靜幀),2017,圖檔緻謝藝術家和倫敦Sadie Coles HQ

後現代時代下,人類似乎已經進入了一個龐大的生成性空間,我們被迫重新思考當人類不是地球上唯一的智能體,我們應該如何修正自己(re-vision)?這種認知催生了關于後人類的讨論,在唐娜·哈拉維的著作《類人猿、賽博格和女人:自然的重塑》和凱瑟琳·海勒的《我們何以成為後人類》研究中,“後人類”被視為由技術改造的混合實體,可由各種“物質-資訊”組合構成。這一概念通過重構生命形态,逐漸模糊了人與動物、人與機器、物質與非物質、現實與虛拟世界之間的界限,探究“人”是否将有可能不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自然人或生物人。

編織未見:人工智能與視覺叙事|MC2 AI影像先導活動

曹澍,《妖糖》,3D渲染影像與實拍結合,4K,作品由X美術館三年展委任,圖檔來源:藝術家與X美術館

本次活動将邀請藝術家、策展人圍繞“AI時代的視覺文化”和“後人類主義與人機關系”展開對談,從AI藝術實踐與創作的角度探讨創作的本質。

編織未見:人工智能與視覺叙事|MC2 AI影像先導活動

當非人類智能體出現,互動關系超越了人類的傳統邊界時,創作的研究和表達方式可能會發生變革。這将為藝術實踐的重構注入了新的刺激,并使機器介入的藝術創作成為了一個關鍵議題。此次活動與對談不僅關注由人工智能介入的視覺叙事與人類叙事之間的對話和差異,更提出關于創造力本質、能動性和藝術認知的基本問題:人工智能能否被視為藝術創作的合法媒介?它能否在創作中擁有作者身份?或者說人類與人工智能的作者身份如何交疊并互相轉換?

編織未見:人工智能與視覺叙事|MC2 AI影像先導活動

帕拉格·K·米塔爾,《前往巴雷利之路:第一部分》(影像靜幀),2023,圖檔緻謝藝術家

引用來源:Trevor Paglen, 《看不見的圖像:人類仍是觀看的主體嗎?》'Invisible Images: Your Pictures Are Looking at You', Architectural Design, (2019) ;

王曉華,《人工智能與後人類美學》,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3期;

龍迪勇,《空間叙事學》,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圖像叙事:空間的時間化》,江西社會科學,2007年第9期。

編織未見:人工智能與視覺叙事|MC2 AI影像先導活動
編織未見:人工智能與視覺叙事|MC2 AI影像先導活動

本次對談探讨人工智能如何在曆史、技術和審美層面上影響視覺文化。對談将通過幾個部分詳細讨論人工智能作為新興媒介的特性,它僅僅是藝術創作的工具還是催生了全新的創作可能。此外,論壇還将探讨AI在電影、時尚及生活方式等大衆文化領域中的應用,及其對主流美學和文化趨勢的潛在影響。

編織未見:人工智能與視覺叙事|MC2 AI影像先導活動
編織未見:人工智能與視覺叙事|MC2 AI影像先導活動

對談将探讨當代藝術實踐中關于後人類未來和機器中心視角的必要性,讨論這些視角如何啟發目前的藝術生産和社會狀況。讨論還将包括後人類語境下生活、互動和社會組織的新了解架構,以及這些架構對新生态、倫理和社會結構的影響。

編織未見:人工智能與視覺叙事|MC2 AI影像先導活動
編織未見:人工智能與視覺叙事|MC2 AI影像先導活動
編織未見:人工智能與視覺叙事|MC2 AI影像先導活動
編織未見:人工智能與視覺叙事|MC2 AI影像先導活動
編織未見:人工智能與視覺叙事|MC2 AI影像先導活動

卡西·瑞斯(Casey Reas)的軟體、版畫和裝置作品在美國、歐洲和亞洲的衆多個展中展出。他的作品從紙上獨幕喜劇到城市規模的裝置作品不等,他在工作室獨自創作的同時,還與建築師和音樂家進行合作。瑞斯的作品被許多私人和公共收藏機構收藏,其中包括喬治·蓬皮杜藝術中心和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瑞斯是加州大學洛杉矶分校的教授。他擁有麻省理工學院傳媒藝術與科學專業的碩士學位,以及辛辛那提大學設計、建築、藝術與規劃學院的學士學位。2001年,瑞斯與本·弗萊共同發起了Processing項目,一種用于視覺藝術的開源程式設計語言和環境。

編織未見:人工智能與視覺叙事|MC2 AI影像先導活動
編織未見:人工智能與視覺叙事|MC2 AI影像先導活動

朱嘉明是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數鍊數字金融研究院學術與技術委員會主席,經濟學家。1980年代早期就國民經濟若幹重要問題提出建議,被譽為“改革四君子”之一。也是1984 年“莫幹山會議”的主要組織者和發起者之一。1990年代,朱嘉明先後在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等大學作通路學者。2000 年之後,朱嘉明曾任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經濟學家,并任教于維也納大學等。自 2010 年以來,朱嘉明一直關注并對數字經濟與前沿科技領域有開創性的研究與實踐。代表作有《國民經濟結構學淺說》、《現實與選擇》、《非均衡增長》、《從自由到壟斷:中國貨币經濟兩千年》、《書話集》、《未來決定現在:區塊鍊、數字貨币與數字經濟》、《元宇宙與數字經濟》、《曆史不能熔斷》等。

編織未見:人工智能與視覺叙事|MC2 AI影像先導活動
編織未見:人工智能與視覺叙事|MC2 AI影像先導活動

曹澍的創作線索以3D數字模拟影像、電子遊戲、場域裝置為主,他關注計算機圖形技術背後複雜的生産機制,以及不同媒介間的互相編織,通過針對某個特定地點的虛構寫作,尋找和感覺被困在曆史時空中記憶。參與過巴塞爾鄉村州美術館,馬德裡Matadero當代藝術文化中心,UCCA沙丘美術館,亞洲協會香港中心,天目裡美術館,OCAT上海館,OCAT深圳館,北京民生美術館,X美術館等機構和美術館的群展;曾獲OCAT × KADIST 2022年青年媒體藝術家獎、2021年上海影像博覽會Exposure Award、第二屆成都國際攝影周藝術家獎、2017年BISFF藝術探索獎、2015上海短片電影周新叙事獎等。

編織未見:人工智能與視覺叙事|MC2 AI影像先導活動

霍莉·赫恩登(Holly Herndon)和馬特·德裡赫斯(Mat Dryhurst)的合作實踐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和虛拟生态系統來探讨權力的不平等配置設定。赫恩登入制了結合電子音樂、ASMR和人工神經網絡的深思而又異想天開的錄音室專輯;德裡赫斯特則制作音樂,支援去中心化的網際網路。他們的共同項目,Holly+,是一個機器學習工具,可以将音頻檔案轉換成赫恩登的聲音。霍莉·赫恩登曾榮獲《時代》雜志評選的2023年人工智能領域100位最具影響力人物;兩人曾共同榮獲ArtReviews評選的2023年當代藝術界最具影響力人物100位。

編織未見:人工智能與視覺叙事|MC2 AI影像先導活動

陸明龍(Lawrence Lek)是一位常駐倫敦的藝術家、電影制作人和音樂家,他的作品主要涉及視訊遊戲引擎、模拟技術和建築設計。他将世界建構視為一種拼貼藝術形式,融合了物質和虛拟來源的元素,以此發展出交替曆史和可能未來的叙事。他的作品在國際範圍内展出,近期的個展包括:LAS基金會,柏林(2023);賽迪HQ畫廊,倫敦(2023);QUAD,德比(2022-3);誌屋上海ZiWU the Bund,上海(2022);布拉格當代藝術中心,布拉格(2019);HEK電子藝術之家,巴塞爾(2019);魯爾城市藝術協會,德國埃森(2019);K11藝術空間,香港(2018)等。

編織未見:人工智能與視覺叙事|MC2 AI影像先導活動

瑞秋·麥克萊恩(Rachel Maclean)在過去十年裡在畫廊、博物館、電影節和電視上展示了她開創性的作品。她的創作涵蓋了多種媒介,包括視訊、數字列印、雕塑和虛拟現實(VR),制作出複雜且層次豐富的作品,這些作品涉及政治、童話、流行文化、當代媒體等多個領域。她的主要個展包括在泰特不列颠美術館和國家畫廊(倫敦)、阿森納當代美術館(紐約)、KWM藝術中心(北京)以及曼徹斯特的HOME等美術館。2017年,麥克萊恩憑借其電影作品《不顧一切》代表蘇格蘭參加了威尼斯雙年展。她的作品還曾在倫敦的薩默塞特宮和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曼谷藝術雙年展、芝加哥當代藝術博物館、東京的水戶藝術塔和蘇格蘭國家畫廊等地的重要群展中展出。

編織未見:人工智能與視覺叙事|MC2 AI影像先導活動

苗穎的作品采取多種形式,強調探讨主流技術與當代意識及其對我們日常生活的影響,同時關注通過技術呈現現實時創造的新型政治、美學和意識形态。自2019年以來,她的新作品一直專注于在遊戲引擎上應用人工智能深度學習,并與計算機科學家合作研究。她近期舉辦個展包括馬淩畫廊,香港(2023);多倫多大學美術館,多倫多(2022);巴塞爾藝術展,線上(2021);M+美術館,香港(2018);。近期參與群展包括:夏威夷三年展,檀香山(2022);意大利博洛尼亞現代藝術博物館(2022);國立台灣美術館(2022);裡沃利城堡當代美術館,都靈(2020);;第十二屆光州雙年展(2018);MoMA PS1 和 K11 藝術基金會(2017);她榮獲2018-2019年保時捷“中國青年藝術家年度評選”;并于2023年入圍M+希克獎。

編織未見:人工智能與視覺叙事|MC2 AI影像先導活動

帕拉格·K·米塔爾(Parag K. Mital), Ph.D是一位印度裔美國藝術家及跨學科研究者,他的科學背景涵蓋多個領域,包括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電影認知、眼動跟蹤研究、腦電圖(EEG)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他的藝術實踐結合了生成式電影體驗、增強現實幻覺以及對大型視聽語料庫的表達性控制,探讨身份、記憶和感覺本質的問題。他的科學與藝術實踐之間的平衡使得兩者可以互相反思:科學推動理論的發展,而藝術作品重新定義研究中提出的問題。他的作品在國際上發表和展出,包括電子藝術大獎賽、沃爾特·迪士尼音樂廳、ACM多媒體、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倫敦科學博物館、奧伯豪森短片節和英國電影協會。他還經常與藝術家和文化機構合作,如Massive Attack、Sigur Rós、大衛·林奇、Sphere、谷歌、埃斯·德夫林和Refik Anadol工作室等。

編織未見:人工智能與視覺叙事|MC2 AI影像先導活動
編織未見:人工智能與視覺叙事|MC2 AI影像先導活動

馬克·萊珀特(Mark Rappolt)是《ArtReview》雜志主編。他在2013年創立了其姊妹刊物《ArtReview Asia》。他的文章廣泛發表于多個出版物,包括《泰晤士報》、《Die Zeit》、《i-D》及《Citizen K》,并涵蓋了關于如大衛·柯南伯格、布爾蒂·凱爾、王光樂、毛利悠子和劉小東等藝術家的展覽圖錄。出版的書籍包括關于建築師格雷格·林恩和弗蘭克·蓋裡的專著。近期的展覽包括在上海的chi K11藝術博物館以及香港的K11 MUSEA巡回展出的《破浪》(2021年);以及與湯姆·埃克爾斯在多哈Mathaf合作策劃的《一隻或另一隻老虎》(2022年)。

編織未見:人工智能與視覺叙事|MC2 AI影像先導活動

本尼·金尼(Bunny Kinney)是DAZED媒體集團的編輯總監和NOWNESS的創意總監,NOWNESS是由LVMH啟動并與DAZED及中國現代傳媒集團共同所有的短片平台。2018年,他與化妝師伊薩瑪亞·弗倫奇和出版人傑弗森·哈克共同推出了DAZED Beauty,一個數字驅動的平台及印刷雜志。在此之前,本尼·金尼曾在i-D和VICE擔任創意總監。金尼在時尚和美容領域擔任商業視訊導演有廣泛經驗,他在戛納國際創意節上獲得銀獅獎,并入選2016年《媒體周刊》30歲以下傑出人物榜單。

編織未見:人工智能與視覺叙事|MC2 AI影像先導活動

龍星如是一名獨立策展人,寫作者,博古睿學者,業餘無線電操作員,其研究關注中國的科技基礎設施,技術的心理地理以及天文學。擔任ISEA電子藝術研讨會國際評委及計算機圖形學會議SIGGRAPH ASIA藝術闆塊國際評委。研究發表于瓦爾堡研究所,倫敦大學高等研究院,ZKM媒體藝術中心等,并兼職任教于中央聖馬丁藝術學院空間叙事專業。2021年,她發起了“端口:雲下貴州”項目,這是一個關于中國科技基礎設施的長期調研和策展項目。個人網站:irislong.xyz

編織未見:人工智能與視覺叙事|MC2 AI影像先導活動

諸邦嘉是一位研究當代藝術、批判理論和文化分析工作的策展人。她的近期工作主要探索視覺文化,關注社會技術發展和少數派政治,并開展項目、委任、寫作和講授。她曾在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視覺文化系獲得了“策劃/知識”(Curatorial/Knowledge)項目的博士學位,并在此之後擔任博士後,研究數字和網絡監控下的藝術。她曾在英國電影學院、卑爾根集會、羅伯茨藝術中心、賽迪HQ畫廊等機構組織項目并擔任職務。目前,她主管上海外灘美術館的項目和研究。個人網站:www.jonizhu.com

編織未見:人工智能與視覺叙事|MC2 AI影像先導活動

黃淞浩,藝術家、策展人。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于2019年參與籌備非營利藝術機構「雷電所」,關注當代技術對藝術生産的影響。此外他也曾聯合創辦“激烈空間”,在個人創作中,常通過對參與者身體經驗的調動和遊戲機制的設定,揭示個體與集體的處境。作品曾展出于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明當代美術館、chi K11美術館、泰康空間、歌德開放空間、⻓征空間、北京公社等。

編織未見:人工智能與視覺叙事|MC2 AI影像先導活動

糖匪,作家,評論人,SFWA(美國科幻和奇幻作家協會)正式作家會員。出版作品有《奧德賽博》《看見鲸魚座的人》《無名盛宴》。2022年出版意大利小說集SPORE。十多篇小說陸續被翻譯到英、美、法、澳、日、韓、西等國家。除文學創作外,也涉及裝置、攝影等不同藝術形式。曾獲Smokelong Quarterly(《煙長》雜志)2019年度最佳微小說、2019年美國最受喜愛推理幻想小說翻譯作品獎銀獎、2020年中國科幻讀者選擇獎(引力獎)短篇小說獎。兩次入選當年美國最佳科幻年選。《看雲寶地》獲得2021年《上海文學》中篇最佳小說獎。《快活天》入選《收穫》年度最佳中篇榜單。

編織未見:人工智能與視覺叙事|MC2 AI影像先導活動
編織未見:人工智能與視覺叙事|MC2 AI影像先導活動
編織未見:人工智能與視覺叙事|MC2 AI影像先導活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