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讀《反欺騙的藝術》有感

上個月月底參加了CSDN的讀書活動,選取了《反欺騙的藝術——世界傳奇黑客的經曆分享》一書。

作者凱文米特尼克這個名稱太吸引眼球了,而譯者潘愛民老師同樣是大名鼎鼎。

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正值公司IPO期間,剛好公司内部也在強調資訊和資料安全的重要性,受這些因素的影響,我最近兩個月也沒有在外部部落格上(主要是CSDN部落格)寫文章。

接受完公司安全教育訓練後,又閱讀了該書,安全、防資訊洩露的意識更加深刻了,當時腦子裡面自然而然浮出了這麼個想法:這本書值得讓公司發給每個員工一讀。

原著的标題是“The Art of Deception”,直譯應該是“欺騙的藝術”,但實際上譯作采用了“反欺騙的藝術”作為标題。畢竟“欺騙的藝術”稍顯歧義,有“做壞事”的感覺,而“反欺騙的藝術”則顯出正能量,說明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學習到如何降低被欺騙的機率、增加安全意識。

那麼,這本書增強我們的安全意識呢?

書中通過一個個根據事實改編的故事來吸引讀者,讓人着迷。如果換一個标題來形容書中内容的話,可能“社會工程學案例分析”是個可以湊合的描述,但相比于原标題,則顯得枯燥了許多,畢竟書中的一個個故事很是形象生動,引人入勝。

閱讀過程中,跟随者原著故事的精彩性,以及潘愛民老師翻譯的功底,我腦子裡面都會不自覺浮現出社會工程案例展開的畫面。同時,内心也在時不時的問自己,如果換成是我,我會不會在這種場景下洩露書中對應的資訊呢?答案是不确定的,有可能會,也有可能不會——因為我看了這本書,是以不會的機率更高了。

看完之後,當涉及到一些工作相關的資料時,我會下意識地想:這些資訊适合說出去嗎?在很多場景下,我們不知不覺很容易讨論到一些敏感資料造成資訊上的洩露。比如我上周剛遇到的,由于公司IPO備受矚目,連運鈔車的武裝押運都跟我閑聊起來了,而且越聊越深。當對方問到一些比較敏感的資料時,我就會有意識的笑笑、禮貌結束會話,然後走開。

當你無法确定一些資訊是否可以交流時,最好不要交流。一種比較友善的确定方法是——你是否因為該工作崗位才了解了這些資訊?如果是,請注意保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