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與獅》首播将至!蘭曉龍編劇,央視力推,有“劇王”潛質
終于等到了。

衆所周知,央視大劇已成國劇招牌。
今年年初的《狂飙》,去年的《人世間》,21年的《覺醒年代》《山海情》《功勳》,部部叫好叫座。
但同時,我們也發現了一點,央視的戰争大劇似乎缺席了。
戰争大劇因其高成本,大制作的制作要求,難出精品。
但事實上,在過去二十幾年裡,央視平台播出的精品戰争劇卻不少。
2009年,張國強、王寶強領銜的《我的兄弟叫順溜》在央視一套播出,播出即創下收視熱潮。
2021年,高希希的導演的《大決戰》在央視一套播出,不僅達到了每集平均2%以上的高收視,劇集評分也達到了7.4分。
然而,距離《大決戰》過去2年多,央視已經很久沒有上線有大影響力的戰争劇了。
雖然,王雷領銜的《上甘嶺》有望在國慶檔播出,但戰争劇迷,已經等的太久。
好在,有部落客爆料,一部觀衆期待已久的戰争大劇,有望在8月9日登陸央視一套黃金檔首播——
《冬與獅》。
改編自蘭曉龍同名小說,蘭曉龍、陳瓊瓊擔任編劇,高希希執導。
是《長津湖》《水門橋》系列電影的電視劇版,也是繼《士兵突擊》《我的團長我的團》之後,蘭曉龍“鋼七連”系列作品的第三部。
2021年,改編自《冬與獅》的電影《長津湖》上映,次年《水門橋》上映。《長津湖》以57.75億票房問鼎國内影視總票房,《水門橋》以40.67億票房,拿下2022年内地票房榜第一。
看過了戰争大片,該輪到戰争大劇了。
一、終于破局!央視戰争大劇回歸,光看故事就讓人期待!
可算等到了,在看到這部劇的主演們紛紛放出劇照,我真的是難掩内心激動。
戰争大劇終于等來了破局之時。
看過電影的觀衆應該大緻清楚,《冬與獅》講的是什麼故事。
但我還是複述一下官方公布的劇情。
1950年秋,新中國萬象更新。某軍第七偵察連連長伍千裡回鄉省親。
伍家長兄犧牲于淮海戰役,尚有老三伍萬裡,頑劣失教,為害漁寨鄰裡。千裡決定帶他走正途當兵,兄弟歸營,正趕上大軍開拔抗美援朝戰場。
萬裡初來乍到,結識一群久經沙場的老兵,個個硬骨頭真性情。渡過鴨綠江,适逢北韓百年不遇的寒冬。團部下令化整為零、潛伏穿插深入敵後。新兵萬裡初登戰場,成了七連的拖累。
萬裡和七連在一系列艱苦戰鬥中一起成長。機場大戰中,七連識破美軍伎倆,拯救整個兵團的同時,與主力部隊失散。他們尋主力部隊至水門橋。
水門橋是能左右北韓戰局的砝碼,僅剩三十餘人的七連,必須完成炸橋任務。“鋼七連”以偉大的犧牲和強大的革命意志,完成了這個足以彪炳史冊的壯舉。
千裡犧牲,萬裡成長為一名有擔當的戰士,他将用餘生踐行對哥哥的承諾,重建“鋼七連”。
三個重點。
第一,很明顯,故事的主線,就是電影《長津湖》和《水門橋》的内容。
但原著《冬與獅》11萬字,電影《長津湖》《水門橋》共計5.4小時的篇幅,而劇版的長度是24集,包括七連戰士奔赴北韓戰場、堅守死鷹嶺、執行水壩橋炸橋任務等劇情,一直拍到炸水門橋阻擋美軍後撤為止。
我們假設一集是40分鐘,那麼掐頭去尾,劇集總長度大約在16-17小時,可以肯定,故事會比電影的内容更豐富,更宏闊。
第二,這依然是标準的蘭曉龍風格的戰争大戲,故事主角,依然是鋼七連,伍家兄弟。
故事主題,依然是那句蕩氣回腸的“不抛棄,不放棄”。
也可以說,《冬與獅》就是《士兵突擊》的前傳。
這又引出第三點,故事的結局并不是秘密。
《士兵突擊》中,在許三多的入連儀式上,伍六一所介紹的鋼七連的曆史,實際上就是《冬與獅》最強“劇透”——
“抗美援朝時鋼七連幾乎全連陣亡被取消番号,被全連人掩護的三名列兵卻九死一生地歸來。他們帶回一百零七名烈士的遺願,在這三個平均年齡十七歲的年輕人身上重建鋼七連,從此,鋼七連就永遠和他們的烈士活在一起了。”
在電影中,我們隻知道伍萬裡活着回來了,不知道另外兩個活着回來的戰士是誰,我想,這一次,蘭曉龍将填上所有自己埋下的坑。
《冬與獅》,也将與《士兵突擊》《我的團長我的團》一起,共同構成一個壯烈、殘酷又浪漫的“鋼七連宇宙”。
二、《士兵突擊》的編劇+《大決戰》的導演,國劇領域的高配置
觀衆最大的期待,首先來自于蘭曉龍。
蘭曉龍寫軍旅劇,如同劉和平寫曆史劇,高滿堂寫年代劇,代表着國劇一個類型的創作天花闆。
他的寫作特點是,不論背景多宏大,小人物叙事是他的一貫手法。
《我的團長我的團》中,我們其實不記得具體的戰役,但記住了散兵們的鬥嘴日常;《士兵突擊》,經典角色太多了;
《冬與獅》中的主角,無疑是電影已經感動過我們一次的鋼七連的戰士們。
《冬與獅》的故事,起源于一張照片。
在小說《冬與獅》的自序裡,蘭曉龍提到,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一位十八歲犧牲戰士的照片,“他托着個橘子(也許是糕點),憋着樂,有點懵懂,生機盎然,有點跳脫”,蘭曉龍被戳中,感歎一句,“他真年輕,他們真年輕。”
于是在《冬與獅》中,他塑造了十八九歲的少年主角伍萬裡。
在動筆的時候,《冬與獅》第一稿用的是“沙盤”式寫法,足有13萬字,但蘭曉龍自己也知道,這導演沒法拍,第二稿他老老實實回到“大背景,小人物”這種最擅長的寫法。
簡單說,就是《我的團長我的團》的寫法。
當然,無需懷疑蘭曉龍的編劇水準,更無需懷疑他對筆下 “不抛棄不放棄”的鋼七連的情感。
但劇集最大的未知數,是大導演高希希。
2021年9月30日,《冬與獅》曾舉辦過一場研讨會。出席的主創中,導演當時定的是康洪雷。
康導坦言,蘭曉龍編劇的劇本寫得好,吸引了他,他主動請纓來當導演。
這場合作,也被劇迷激動地稱作,“康蘭複婚”。
但最終康洪雷退出了這個項目,接下導筒的,變成了高希希。
高希希在曆史劇方面有不俗戰績,《曆史的天空》《三國》等都是他的作品,戰争劇方面,他的代表作是《大決戰》、《破曉東方》。
我代表劇迷實事求是說一句,作為鋼七年宇宙前兩部劇集的導演,沒有人比康洪雷更适合拍攝《冬與獅》,如果是他導演,這部劇毫無疑問會成為國産戰争劇新經典。
但在康洪雷退出的情況下,高希希确實是現有情況下的最佳選擇之一。
我現在更關心的,倒是新加入的劇集第二編劇陳瓊瓊,她之前的代表作是陳思誠、宋佳等主演的家庭劇《小兒難養》。
那麼現在的懸念就是:她将在蘭曉龍的作品基礎上,加入多少自己的創作?
三、杜淳、王子奇領銜主演,配角更是全員實力派,穩了!
來到支撐起一部劇的關鍵部分,演員。
前兩部的主演,是張譯、段奕宏、邢佳棟這些老熟人。
電影版的主演,是吳京、易烊千玺、段奕宏這些影帝級人馬。
《冬與獅》則是人員大換血,啟用了不少新人演員,1996年的演員王子奇飾演伍萬裡;杜淳飾演伍千裡。
于震将在劇中飾演雷公,電影中這一角色是胡軍演繹;張博飾演梅生,電影中由朱亞文飾演。此外,還有魯諾飾演認命,鄭偉飾演餘從戎,于濱飾演老方等。
能不能再造經典?一個個說。
第一位,杜淳。
他在劇中飾演的伍千裡一角,電影版由吳京飾演。 ·
我想很多觀衆已經忘了,杜淳曾是一個多麼好的演員。
他2003年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畢業前夕拍攝了《漢武大帝》,飾演青年漢武帝。
之後又陸續演出了《大旗英雄傳》中的鐵中棠,《51号兵站》的小老大,《敵營十八年》系列的特工江波,《走西口》的晉商田青等等。
杜淳長了一張适合正劇的臉,一度也曾是國内炙手可熱的演員。但這幾年杜淳的發展卻有些遲緩。
給人印象最深的演出,也是在戰争大片中《八佰》《長津湖之水門橋》中。《水門橋》他飾演的張營長戲份不多,但角色塑造精準有力。
我認為這是杜淳千載難逢的機會,也相信他能演好伍千裡。
但戲有多精彩,還要看他關鍵的對手戲演員——
第二位,王子奇。
他飾演的是易烊千玺曾诠釋過的,伍萬裡。
這也是一度盛傳劉昊然會接演的角色。
王子奇之前的代表作,是古裝探案劇黑馬《禦賜小仵作》,他憑蕭瑾瑜一角成名,在劇中的演技也可圈可點,今年暑期檔的古偶大劇《玉骨遙》也有他。
但他演戰争劇幾乎就是零經驗。
但這也許正是導演選中他的原因,因為劇中的千裡就是從一個「不會打槍的悶蛋」,長成一名成熟的戰士。
缺乏經驗沒問題,問題是王子奇能否真正投入角色,這個角色,也将是全劇最大的懸念。
第三位,于震。
他将飾演雷睢生。
我相信這将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為電影中胡軍的表演實在是太精彩,尤其是雷公犧牲的一場戲,啟蒙小調一響,多少觀衆淚灑影院。
不過戰争類型對于于震并不陌生。
雖然這些年一直被貼上“抗日神劇專業戶”這個标簽,但于震在正劇中的表現一直不弱,《紅旗渠》和《人世間》中,他的表現都可圈可點。
雷公也是一個極有發揮的角色,我認為這是他再次證明自己的機會。
第四位,張博。
他飾演的,是朱亞文電影中诠釋過的梅生。
這可能是最令人放心的選角。
張博因飾演2010年大型曆史連續劇《三國》中的吳王孫權而出名,代表角色還有秦王嬴稷。
雖然朱亞文在影版中的演繹堪稱深入人心,但張博确實非常适合出演既有溫文爾雅,細心冷靜一面,又有剛猛堅毅的另一面的梅生。
希望他的表演能讓觀衆眼前一亮。
第五位,鄭偉。
巧不巧,剛說完孫權,又來了一個《新三國》中的“小孫權”。
鄭偉作為童星,在《人間正道是滄桑》飾演費明(少年),《一代大商孟洛川》飾演孟廣址(少年) 。
長大後的代表作是《大宋少年志》。《長安十二時辰》他的角色雖小,卻很有力。
這次他的角色,是電影版中李晨飾演的餘從戎。
相比前面幾個經典角色,他的表演壓力應該會小一些,雖然鄭偉比李晨年輕許多,但劇版很可能對角色年齡做出了調整,以鄭偉出色的動作戲,演好這個角色應該不難。
第六位,姬他。
這位低調的演技派,也終于遇到了屬于他的好角色。
姬他憑央視大劇《在那遙遠的地方》中 “方揚”一角成名,觀衆應該對他在《懸崖》中的角色有印象,那也是全劇最令人觀衆歎息的角色。
這位實力派每部劇的發揮都不差,缺的是一個跑出來的角色。
這次應該就是了。
四、戰争大劇能否再創巅峰?看央視了
2022年底,《冬與獅》終于在吉林省白山市開機。劇組800多人在零下30多度的極端惡劣環境下,爬冰卧雪完成雙組近90天的實景拍攝。
2023年3月,攝制組轉場至橫店拍攝,并于4月17日殺青。
不過幾個月,就有望登上央視,可見各方對劇集的期待值。
确實,上一部戰争大劇,已經過去太久了。
我敢說,當下許多戰争劇觀衆已經劇荒了,跟我一樣,隻能一遍遍回看老劇。
《冬與獅》的出現,能讓央視戰争大劇重回巅峰嗎?
我認為最大的難度,不在于劇集的大。
以高希希的能力,拍出電影般的宏大格局不難,難在小。
也就是劇集能否塑造出一群鐵骨铮铮的小人物。
過去蘭曉龍的鋼七連系列,最成功的地方在于,讓那些本離我們遙遠的部隊番号與戰士編号,變成一個個更加豐滿、有血有肉的戰士。
如果說《士兵突擊》為我們拉開了英雄的詩篇。
那麼《冬與獅》則應該為他們完成英雄的立傳。
隻要能拍出這群戰士的風骨,這部劇就擔得起“劇王”稱号。
蘭曉龍曾解釋過《冬與獅》這個略顯文藝的劇名的來曆,他說:“獅子是不屬于冬天的,但冬天的獅子依然是獅子。”
在抗美援朝戰役中,志願軍就是以血肉之軀守護國門的冬獅。
紀錄片《冰血長津湖》中,有位老兵說了這麼一句話:「活着的人,總感到一種遺憾。」
那些冰天雪地裡的戰士們,絕不能被忘記,問題是,今天的國劇,如何講述他們的故事。讓更多觀衆記住他們。
希望這部央視大劇,不負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