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時代中國調研行·長江篇|守護“長江之腎”的“洞庭麻雀”

作者:光明網
新時代中國調研行·長江篇|守護“長江之腎”的“洞庭麻雀”

7月9日,中國科學院洞庭湖濕地生态系統觀測研究站科研人員鄒業愛博士(右一)和學生在湖南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采樣。

湖南嶽陽地區有俗語“洞庭湖老麻雀”,用來形容一個人經過風浪、見過世面、做事老練。謝永宏的微信名是“洞庭麻雀”,他笑眯眯地解釋道:“好幾個年紀比我大的朋友都用‘洞庭湖老麻雀’作為微信名,是以就把‘老’字去掉了。”

謝永宏是中國科學院洞庭湖濕地生态系統觀測研究站站長。該站2007年籌建,2008年選址,2009年建成,他是建站核心人物。

自2009年起,他和團隊紮根洞庭湖濕地十餘年,為當地保持生态平衡和維持生物多樣性“把脈診療”。從36歲至50歲,他從“一介書生”變成密切結合科研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科研工作者,帶領團隊成員一起成為經受得起風浪挑戰、守護“長江之腎”的“洞庭麻雀”。

中國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位于長江中遊,因其在淨化環境、調節水位、維持生态平衡方面的巨大作用,被稱為“長江之腎”。

新華社記者 薛宇舸 攝

新時代中國調研行·長江篇|守護“長江之腎”的“洞庭麻雀”

7月8日,謝永宏在位于湖南省長沙市的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态研究所的辦公室内修剪種養的沉水植物。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攝

新時代中國調研行·長江篇|守護“長江之腎”的“洞庭麻雀”

7月9日,中國科學院洞庭湖濕地生态系統觀測研究站科研人員巢傳鑫博士在湖南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檢視種植的沉水植物生長情況(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薛宇舸 攝

新時代中國調研行·長江篇|守護“長江之腎”的“洞庭麻雀”

這是7月10日在湖南省益陽市大通湖拍攝的荷花。大通湖地處洞庭湖腹地,被稱作“洞庭之心”。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新時代中國調研行·長江篇|守護“長江之腎”的“洞庭麻雀”

7月9日,中國科學院洞庭湖濕地生态系統觀測研究站科研人員在湖南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準備采樣。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攝

新時代中國調研行·長江篇|守護“長江之腎”的“洞庭麻雀”

7月9日,中國科學院洞庭湖濕地生态系統觀測研究站科研人員巢傳鑫博士在湖南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檢視種植的沉水植物生長情況。新華社記者周荻潇 攝

新時代中國調研行·長江篇|守護“長江之腎”的“洞庭麻雀”

7月9日,中國科學院洞庭湖濕地生态系統觀測研究站科研人員在湖南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完成采樣工作後留影。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攝

新時代中國調研行·長江篇|守護“長江之腎”的“洞庭麻雀”

7月8日,謝永宏在位于湖南省長沙市的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态研究所的辦公室内養護沉水植物。新華社記者 薛宇舸 攝

新時代中國調研行·長江篇|守護“長江之腎”的“洞庭麻雀”

7月10日在湖南省益陽市大通湖區河壩鎮拍攝的中國科學院農業綠色轉型發展研究基地(無人機照片)。大通湖地處洞庭湖腹地,被稱作“洞庭之心”。新華社記者薛宇舸 攝

新時代中國調研行·長江篇|守護“長江之腎”的“洞庭麻雀”

7月10日,謝永宏(右)在湖南省益陽市大通湖區河壩鎮沙堡洲村一處牛蛙養殖基地,介紹由他們設計的“三池兩壩”養殖尾水處理設施。大通湖地處洞庭湖腹地,被稱作“洞庭之心”。新華社記者金立旺 攝

新時代中國調研行·長江篇|守護“長江之腎”的“洞庭麻雀”

7月9日,中國科學院洞庭湖濕地生态系統觀測研究站科研人員巢傳鑫博士在湖南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涉水前往樣地。新華社記者金立旺 攝

新時代中國調研行·長江篇|守護“長江之腎”的“洞庭麻雀”

7月10日,謝永宏在湖南省益陽市大通湖區河壩鎮沙堡洲村一處牛蛙養殖基地,介紹由他們設計的“三池兩壩”養殖尾水處理設施。大通湖地處洞庭湖腹地,被稱作“洞庭之心”。新華社記者金立旺 攝

新時代中國調研行·長江篇|守護“長江之腎”的“洞庭麻雀”

7月9日拍攝的風雨後的湖南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新時代中國調研行·長江篇|守護“長江之腎”的“洞庭麻雀”

7月9日,中國科學院洞庭湖濕地生态系統觀測研究站科研人員在湖南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取水樣并測水質。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攝

新時代中國調研行·長江篇|守護“長江之腎”的“洞庭麻雀”

7月9日,中國科學院洞庭湖濕地生态系統觀測研究站科研人員鄒業愛博士拍攝風雨後的湖南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新華社記者金立旺 攝

新時代中國調研行·長江篇|守護“長江之腎”的“洞庭麻雀”

7月9日,中國科學院洞庭湖濕地生态系統觀測研究站科研人員鄒業愛博士(左)和學生在湖南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采集苔草樣本。新華社記者薛宇舸 攝

新時代中國調研行·長江篇|守護“長江之腎”的“洞庭麻雀”
新時代中國調研行·長江篇|守護“長江之腎”的“洞庭麻雀”

7月9日,中國科學院洞庭湖濕地生态系統觀測研究站科研人員在湖南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采集的植物樣本測量高度。新華社記者金立旺 攝

新時代中國調研行·長江篇|守護“長江之腎”的“洞庭麻雀”

7月9日,中國科學院洞庭湖濕地生态系統觀測研究站科研人員在湖南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準備采集植物樣本。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攝

新時代中國調研行·長江篇|守護“長江之腎”的“洞庭麻雀”

這是7月10日在湖南省益陽市大通湖區拍攝的水生植物産業示範園(無人機照片)。大通湖地處洞庭湖腹地,被稱作“洞庭之心”。新華社記者薛宇舸 攝

新時代中國調研行·長江篇|守護“長江之腎”的“洞庭麻雀”

7月9日,科研人員在位于湖南省嶽陽市的中國科學院洞庭湖濕地生态系統觀測研究站内将采集的苔草樣本稱重。新華社記者 薛宇舸攝

新時代中國調研行·長江篇|守護“長江之腎”的“洞庭麻雀”

7月9日,中國科學院洞庭湖濕地生态系統觀測研究站科研人員在湖南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将采集的植物樣本捆好,以便帶回實驗室。新華社記者薛宇舸 攝

新時代中國調研行·長江篇|守護“長江之腎”的“洞庭麻雀”

7月9日,中國科學院洞庭湖濕地生态系統觀測研究站科研人員鄒業愛博士(左)和學生在湖南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采集苔草樣本。新華社記者金立旺 攝

新時代中國調研行·長江篇|守護“長江之腎”的“洞庭麻雀”

7月9日,中國科學院洞庭湖濕地生态系統觀測研究站科研人員在湖南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記錄采集苔草樣本的情況。新華社記者薛宇舸 攝

新時代中國調研行·長江篇|守護“長江之腎”的“洞庭麻雀”

這是7月10日在湖南省益陽市大通湖區河壩鎮拍攝的由中國科學院設計的大通湖流域農業面源污水末端強化處理設施(無人機照片)。大通湖地處洞庭湖腹地,被稱作“洞庭之心”。新華社記者薛宇舸 攝

新時代中國調研行·長江篇|守護“長江之腎”的“洞庭麻雀”

來源: 新華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