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长江篇|守护“长江之肾”的“洞庭麻雀”

作者:光明网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长江篇|守护“长江之肾”的“洞庭麻雀”

7月9日,中国科学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科研人员邹业爱博士(右一)和学生在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样。

湖南岳阳地区有俗语“洞庭湖老麻雀”,用来形容一个人经过风浪、见过世面、做事老练。谢永宏的微信名是“洞庭麻雀”,他笑眯眯地解释道:“好几个年纪比我大的朋友都用‘洞庭湖老麻雀’作为微信名,所以就把‘老’字去掉了。”

谢永宏是中国科学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站长。该站2007年筹建,2008年选址,2009年建成,他是建站核心人物。

自2009年起,他和团队扎根洞庭湖湿地十余年,为当地保持生态平衡和维持生物多样性“把脉诊疗”。从36岁至50岁,他从“一介书生”变成密切结合科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科研工作者,带领团队成员一起成为经受得起风浪挑战、守护“长江之肾”的“洞庭麻雀”。

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因其在净化环境、调节水位、维持生态平衡方面的巨大作用,被称为“长江之肾”。

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长江篇|守护“长江之肾”的“洞庭麻雀”

7月8日,谢永宏在位于湖南省长沙市的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的办公室内修剪种养的沉水植物。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摄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长江篇|守护“长江之肾”的“洞庭麻雀”

7月9日,中国科学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科研人员巢传鑫博士在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查看种植的沉水植物生长情况(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薛宇舸 摄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长江篇|守护“长江之肾”的“洞庭麻雀”

这是7月10日在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拍摄的荷花。大通湖地处洞庭湖腹地,被称作“洞庭之心”。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长江篇|守护“长江之肾”的“洞庭麻雀”

7月9日,中国科学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科研人员在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准备采样。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摄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长江篇|守护“长江之肾”的“洞庭麻雀”

7月9日,中国科学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科研人员巢传鑫博士在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查看种植的沉水植物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周荻潇 摄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长江篇|守护“长江之肾”的“洞庭麻雀”

7月9日,中国科学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科研人员在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完成采样工作后留影。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摄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长江篇|守护“长江之肾”的“洞庭麻雀”

7月8日,谢永宏在位于湖南省长沙市的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的办公室内养护沉水植物。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长江篇|守护“长江之肾”的“洞庭麻雀”

7月10日在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区河坝镇拍摄的中国科学院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研究基地(无人机照片)。大通湖地处洞庭湖腹地,被称作“洞庭之心”。新华社记者薛宇舸 摄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长江篇|守护“长江之肾”的“洞庭麻雀”

7月10日,谢永宏(右)在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区河坝镇沙堡洲村一处牛蛙养殖基地,介绍由他们设计的“三池两坝”养殖尾水处理设施。大通湖地处洞庭湖腹地,被称作“洞庭之心”。新华社记者金立旺 摄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长江篇|守护“长江之肾”的“洞庭麻雀”

7月9日,中国科学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科研人员巢传鑫博士在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涉水前往样地。新华社记者金立旺 摄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长江篇|守护“长江之肾”的“洞庭麻雀”

7月10日,谢永宏在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区河坝镇沙堡洲村一处牛蛙养殖基地,介绍由他们设计的“三池两坝”养殖尾水处理设施。大通湖地处洞庭湖腹地,被称作“洞庭之心”。新华社记者金立旺 摄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长江篇|守护“长江之肾”的“洞庭麻雀”

7月9日拍摄的风雨后的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长江篇|守护“长江之肾”的“洞庭麻雀”

7月9日,中国科学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科研人员在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取水样并测水质。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摄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长江篇|守护“长江之肾”的“洞庭麻雀”

7月9日,中国科学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科研人员邹业爱博士拍摄风雨后的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华社记者金立旺 摄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长江篇|守护“长江之肾”的“洞庭麻雀”

7月9日,中国科学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科研人员邹业爱博士(左)和学生在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苔草样本。新华社记者薛宇舸 摄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长江篇|守护“长江之肾”的“洞庭麻雀”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长江篇|守护“长江之肾”的“洞庭麻雀”

7月9日,中国科学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科研人员在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采集的植物样本测量高度。新华社记者金立旺 摄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长江篇|守护“长江之肾”的“洞庭麻雀”

7月9日,中国科学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科研人员在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准备采集植物样本。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摄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长江篇|守护“长江之肾”的“洞庭麻雀”

这是7月10日在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区拍摄的水生植物产业示范园(无人机照片)。大通湖地处洞庭湖腹地,被称作“洞庭之心”。新华社记者薛宇舸 摄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长江篇|守护“长江之肾”的“洞庭麻雀”

7月9日,科研人员在位于湖南省岳阳市的中国科学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内将采集的苔草样本称重。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摄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长江篇|守护“长江之肾”的“洞庭麻雀”

7月9日,中国科学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科研人员在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采集的植物样本捆好,以便带回实验室。新华社记者薛宇舸 摄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长江篇|守护“长江之肾”的“洞庭麻雀”

7月9日,中国科学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科研人员邹业爱博士(左)和学生在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苔草样本。新华社记者金立旺 摄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长江篇|守护“长江之肾”的“洞庭麻雀”

7月9日,中国科学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科研人员在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记录采集苔草样本的情况。新华社记者薛宇舸 摄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长江篇|守护“长江之肾”的“洞庭麻雀”

这是7月10日在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区河坝镇拍摄的由中国科学院设计的大通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水末端强化处理设施(无人机照片)。大通湖地处洞庭湖腹地,被称作“洞庭之心”。新华社记者薛宇舸 摄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长江篇|守护“长江之肾”的“洞庭麻雀”

来源: 新华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