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盧曉 見習記者 石飛月 北京報道
在大模型這條路上,雲從科技大有“死磕”到底的意思。繼推出基礎大模型“從容大模型”後,7月21日,該公司宣布将定向募集不超過36.35億元的資金總額用于行業大模型項目,并将盈利的希望之一寄托于新項目未來的落地和商業化。
不少行業翹楚的确表達過對行業大模型的看好,但雲從科技在虧損多年、股價持續下跌的情況下,短期内能否成功募集到目标金額尚且還是個未知。至于靠行業大模型盈利,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認為,目前國内的技術成熟度和資料量還無法讓人看到盈利希望,企業不如把資源和精力放在新的技術路線和創新活動上。
定向募集36億元
雲從科技公告顯示,此次募集資金投資項目為雲從“行業精靈”大模型研發項目。在發行募集資金到位之前,雲從科技可根據募集資金投資項目的實際情況,以自籌資金先行投入,并在募集資金到位後按照相關法規規定的程式予以置換。本次發行募集資金到位後,若扣除發行費用後的實際募集資金淨額少于拟投入募集資金總額,不足部分由公司自籌資金解決。
這次募資暴露了雲從科技自身資金不足的現狀。
2022年5月,雲從科技計劃通過向社會公衆發行股份(IPO)募資37.5億元,但結果不如其意,最終募集資金共17.28億元,扣除相關發行費用後,實際募集資金16.27億元。根據雲從科技最新公告,截至2022年底,該公司累計已使用的募集資金金額為12.5億元,占募集資金淨額的76.85%。
彼時,雲從科技也在招股書中表示,在如果實際募集資金(扣除發行費用後)不能滿足募投項目的投資需要,資金缺口将由公司通過自籌方式解決。
而上市後的第一年,2022年财報顯示,雲從科技不僅營收大幅下滑51.06%,還虧損了8.69億元。從2020年-2022年,雲從科技累計虧損了23.14億元。今年一季度,雲從科技繼續虧損,虧損額達到1.42億元。
此次募集資金是面向特定對象發行A股股票,發行對象為不超過35名(含本數)符合中國證監會規定條件的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證券公司、信托投資公司、财務公司、保險機構投資者、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以及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法人、自然人或其他合格投資者。
但最終結果如何,目前難以預料。透鏡公司研究創始人況玉清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如果找到了合适的投資者并成功發行,還要謹防二級市場出現的變數,如果發行時股價太低,也無法募集到計劃的資金。“另外從雲從科技最近幾年營收下滑、虧損擴大的實際狀況來看,還有可能因為不被投資者看好無法發行或發行失敗。”
受AIGC概念利好,雲從科技的股價在今年迎來一波漲勢。1月3日,雲從科技股價為10.91元/股,4月4日最高漲到44.14元/股,市值達到年初時的四倍,但此後雲從科技與一些AI概念股一樣開始降溫,截至7月21日收盤,其股價已經跌到16.43元/股。
押寶行業大模型
與此前釋出的基礎大模型“從容大模型”不同,“行業精靈”大模型屬于行業大模型。
行業大模型指在基礎大模型的基礎之上、針對特定領域的下遊任務、通過有監督微調及強化學習等手段優化後的大模型,能夠學習到該領域或行業的特定知識和規律。
自ChatGPT火出圈後,國内外各大AI企業紛紛推出大模型産品,有的側重于通用大模型,有的側重于行業大模型,業内對于這二者的讨論也一直沒有停過。
在雲從科技看來,行業大模型無論在成本還是實用性上都有研發的必要性。
成本方面,雲從科技聯合創始人姚志強認為:“通用大模型的疊代的成本是非常高的,雖然說現在很多傳統企業都有試用的沖動,慢慢就會冷靜下來,獨立開發運維疊代實在不劃算,這就是行業大模型的機會。”
實用性方面,雲從科技在公告中指出,随着以GPT為代表的基礎大模型不斷演進和發展,通過對基礎大模型進行下遊任務遷移可實作的行業大模型将是未來人工智能平台深入産業落地的重要舉措,可以預見,行業大模型是大模型賦能各行各業前端業務場景的基礎設施和底座。
最近,騰訊集團進階執行副總裁、雲與智慧産業事業群CEO湯道生也對行業大模型表示了肯定,“通用大模型有很強的能力,但并不能解決很多企業的具體問題,在100個場景中可以解決70%-80%的問題,但未必能100%滿足企業某個場景的需求。但企業如果基于行業大模型,再加上自身資料進行精調,可以建構專屬模型,打造出高可用的智能服務。”
在持續虧損的情況下,雲從科技将通用大模型當作未來盈利的金鑰匙之一。“雖然本次募投項目的實施短期内會對公司盈利能力造成一定壓力,但中長期來看,對公司未來業務發展和盈利能力提升具有積極促進作用。”雲從科技在公告中這樣寫道。
盈利的前提是落地和商業化,《華夏時報》記者就目前雲從科技旗下大模型的應用情況采訪了其相關負責人,對方并未透露,隻表示以公告為準。
不過在張孝榮看來,無論哪種,押注大模型已經不是個明智的決策。“國内的大模型技術成熟度有限,有投入無産出,押注大模型,很難給企業帶來直接收益,同時,大模型需要龐大資金量和龐大的優質資料量,巨頭公司往往都比較吃力,中小型企業就更難看到前景了。”
張孝榮認為,AI行業的發展是波浪式前進的,高潮過後很快就是低谷,低谷之後往往也會出現新的高潮,在高潮的時候,跟風項目很少能活下來,在低谷時期,往往會有新公司或個人發明新的技術路線,進而讓行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大模型的發展即将遇到天花闆,這一輪産業熱潮也即将結束,要把資源和精力放在新的技術路線和新的創新活動上,以便迎接下一輪高潮的開啟。”張孝榮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