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金融科技公司紮堆IPO背後

作者:21世紀經濟報道
金融科技公司紮堆IPO背後

作 者丨李覽青

編 輯丨曾芳

“我們當然有登陸資本市場的打算,但也擔心現在未必是好時候。”一位金融科技公司創始人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直言。

随着平台金融業務整改罰款的落地,自2021年上交所限制金融科技、模式創新企業在科創闆發行上市後,沉寂2年的金融科技公司似乎再次迎來IPO熱潮。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完全統計,2023年以來,已有11家為金融機構提供科技服務的公司遞交了IPO招股書或更新上市進展,其中6家公司拟在港交所上市,2家公司拟在美股上市登陸納斯達克,而邦盛科技成為2021年以後首家向科創闆遞交IPO招股書的金融科技公司。

金融科技公司紮堆IPO背後

注:表格中所示時間為上市進度更新時間

金融科技公司紮堆IPO,是否意味着金融科技闆塊的回暖?科技公司商業模式迎來哪些變化?當下資本市場的環境産生哪些變化?

“金融科技熱”還是“AI熱”?

對于金融科技公司的IPO熱潮,市場觀點分為兩種。

一種觀點認為,随着平台金融業務整改落定,監管政策日趨明朗,在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推進與數字經濟扶持下,提供相關服務的科技企業迎來上市視窗期。另一觀點認為,在今年AI熱點推動下,科技公司乘人工智能的“東風”謀求上市,更易獲得二級市場投資人青睐。

事實上,去年螞蟻消金增資方案落地,就被視為平台金融業務整改程序的重要裡程碑,“金融科技暖風将起。”華西證券相關研究團隊在研報中指出,資本市場擴張紅利的持續釋放也驅動金融科技行業高景氣延續。

在2020年11月螞蟻集團科創闆IPO暫緩之後,行業整治疊加疫情沖擊,金融科技公司的上市基本處于暫停狀态。厚雪研究首席研究員于百程告訴記者:“今年以來,這一局面正在扭轉。行業整改暫告段落,經濟顯現溫和複蘇,金融數字化持續深入,金融科技公司的上市視窗期或已到來。”

但與2021年之前不同的是,美股上市的金融科技中概股多為助貸平台或網際網路券商,A股上市的金融科技公司則是金融IT服務商,而今年紮堆遞交IPO招股書的科技公司更偏向于AI企業,亦或是為金融機構提供數字化解決方案的服務商。

例如今年4月赴港IPO的第四範式,将人工智能解決方案應用于銀行反欺詐,2020年-2022年金融業務貢獻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分别為31%、28.6%、16.9%,在2020、2021年金融業務都是第四範式的營收支柱。而量化派、百望雲、邦盛科技、開科唯識都涉及人工智能技術應用落地。

“我認為這一波不是金融科技的IPO熱潮,應該是AI熱潮。”冰鑒科技進階研究員王詩強向記者表示。

公開資訊顯示,2023年上半年向港交所遞交IPO招股書的公司中,涉及人工智能、數字化、智能化的公司近40家。

王詩強分析認為,AI企業此時傾向于上市融資是多重因素綜合結果,其一是,上市可以為企業獲得更多的營運資金,支援企業研發投入;其二,趁着ChatGPT等大模型熱點,投資人對AI的認識與以往略有不同,此時AI企業上市更容易獲得二級市場投資人青睐;其三,一些企業早期投資人持有企業股權時間較長,甚至簽訂對賭協定,需要通過上市退出。

新政落地,傳統金融科技商業模式生變

在談及2023年的金融科技行業時,“6月30日”也成為企業業務變化的一大節點。

6月30日,是商業銀行網際網路貸款業務過渡期的最後一天,也是《征信業務管理辦法》過渡期的最後一天,征信“斷直連”正式落地。

一方面,助貸平台與商業銀行聯合貸款出資比例受到限制,高額流量費用與手續費不再;另一方面,征信“斷直連”使得金融科技平台為機構提供資料服務的模式生變,進而影響其利潤。

“‘斷直連’對金融科技平台會形成短期陣痛。”某金融科技公司創始人告訴記者,今年6月30日是過渡期的最後一天,銀行與科技平台都付出很多工作,從長期來看實作平穩過渡,但對金融科技公司的商業模式依然存在一定影響。首先是在合規要求下,部分資料産品不得傳輸給銀行,存在合規風險的科技公司失去一定産品競争力。其次是在接入兩家征信機構後,銀行調用相關資料需經由征信機構使用,對征信機構的底層基礎設施與服務能力都提出更高的要求,相較過去點對點的維護與服務,金融科技公司的服務效率有所下降。最後是模型疊代流程的變化,會使得模型更新效率有所降低。但整體而言,在多個方案配合下,“斷直連”對金融機構風控業務的開展效果并沒有産生顯著影響。

對于金融科技公司而言,除了服務模式的變化,真正的挑戰可能在于傳遞賬期變化與中間成本增加引發的資金流受限。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與多家金融科技公司相關業務專家交流時了解到,“斷直連”後有機構的相關技術服務費用賬期由月結變為三到六個月,同時,通過征信機構調用資料會使銀行承擔一筆中間成本,而這個成本會展現在資料公司調降的報價中。

“賬期變化會影響到公司的收入确認。”相關人士向記者坦言,目前資料服務商正在尋求收費模式的變更,或降低對金融行業技術服務業務的比重,或轉向科技服務。

“事實上兩家征信機構也在開發自己的多頭黑名單産品,未來科技公司可能更多地專注在系統與咨詢服務方面。”某華南金融科技公司相關業務專家向記者表示。

港股的流動性隐憂

利潤下降、科技轉型,都需要高額研發投入。對于需要資金的金融科技公司而言,如今上市是個好選擇嗎?

“現在港股流動性不行,我也擔心上市以後我們這樣的小公司估值太低。”前述金融科技公司創始人告訴記者。

2022年以來,多家金融科技中概股在香港啟動二次上市。金融壹賬通(HK:06638)在去年7月以介紹方式回港上市,成為第一家在港股、美股雙重上市的金融科技中概股。2022年11月,彼時還叫“360數科”的奇富科技(HK:03660)登陸港交所,與金融壹賬通不同的是,奇富科技在港交所二次上市時發行新股募集資金1.697億港元。今年4月,陸金所控股(HK:06623)以介紹方式在港交所二次上市。

在三家中概股回港上市時,均表示雙重上市有助于擴大公司投資者基礎,并增加股份的流動性。2022年初,金融壹賬通CEO沈崇鋒對媒體表示,回港股上市的原因有三點:第一,從大環境看,2021年開始,中概股在美國就受到了一些影響。由于金融壹賬通本身服務金融機構,是以回歸港股是出于規避風險的考慮;第二,目前金融壹賬通股價被低估,如果回歸香港市場,能夠為投資者提供更多投資管道;第三,這也證明我們對未來經營更加有信心。

但就回港上市後的股價來看,金融壹賬通與陸控的股價都持續走低。截至2023年7月14日港股收盤時,金融壹賬通報收1.06港元/股,較回港上市之初的1.45港元/股縮水約26.90%;陸控報收25.7港元/股,較回港上市之初的34.75港元/股縮水約26.04%;奇富科技報收81港元/股,較回港上市的開盤價65.53港元/股增加23.61%。

“現在市場環境不好,港股流動性一般,金融科技公司在港股很難獲得較高估值。”某券商計算機團隊分析師向記者坦言。

另一家券商非銀團隊分析師則提到:“奇富科技這波上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蹭到了AI和大模型的熱點。”今年5月12日,奇富科技釋出國内首個自研金融行業通用大模型“奇富GPT”,不過由于其在5月8日公開的一季報公開的營收與淨利潤資料同比下滑幅度均超15%,導緻其股價一度跌到50.65港元/股新低,6月後才一路飙漲至今。

對于今年港股流動性問題,已有多家券商釋出研報指出,上半年受海外因素擾動港股市場承壓,下半年有望企穩回升。中泰國際政策分析師顔招駿表示,盡管港股在中國經濟增速換擋、更高的美元利率及國際關系緊張的背景下難以獲得較高估值,但港股可實作由盈利驅動的行情,恒生指數下半年行情為先低後高。

而據記者了解,目前科創闆上市的“紅綠燈”規則還沒有發生變化,曾經的金融科技公司隻有摒棄“類金融”業務與不合規業務,強調“硬科技”屬性,才有登陸科創闆的機會。

SFC

本期編輯 江佩佩 實習生 譚雅涵

200億美元營收隐秘巨頭,赴美IPO低調疾行

華龍證券699頁報告回應IPO稽核問詢

嚴打“一查就撤”!第三輪IPO現場檢查啟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