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第一部》:難言君父,難為臣子
由于上周沒什麼時間,連續錯過了好幾天點映的機會,導緻我在觀看《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下文簡稱為《封神1》)之前,已經有許多人看過該片了,對我來說,可算是 “進度落後”了。
正因如此,我也提前接觸到了許多關于此片的評價,有趣的是,不同以往大家的回報會有個大緻确定的區間,這次《封神1》的評論跨度很大,比預想的還要兩極分化……看完後,我多少明白了一些:這是一部有真材實料的魔幻史詩大片,但應該不會特别受歡迎。

《封神1》的故事主題高度凝練,就是講君臣、血緣等各種條件下的父子關系,沒有跑題或逸散,精神核心也非常豐富飽滿,光憑這一點,片子就肯定不差,其他的台詞、特效、選角、視角選擇等方面的争議都不是問題。
可問題是,這一套東西太過悲苦和血淋淋了,把所有食客安排在庖廚附近吃飯肯定不是件多麼愉悅的事……同時,作為“封神三部曲”的第一部,它有些必要的鋪墊和支線要分出去,這使得本來一些可以忽略的問題又浮了上來,多少令影片觀賞性打了些折扣。
【友情提示:下文會有劇透。】
我對《封神演義》并不熟悉,相應的也沒什麼“改編情結”上的包袱,評價封神題材作品就一個很簡單的标準:好不好看。
《封神1》從各種角度上來說都是頂一檔的存在,其制作水準之高确實不是吹牛,服化道堪稱肉眼可見的考究,演員的形象養眼、基本功紮實,就拿特效場面來說吧,冰天雪地中攻打冀州城的軍陣、方正規整萬民來賀的朝歌氣象、建造高聳鹿台的遮天蔽日和累累勞工、饕餮化形追逐不止的蠻霸之氣等,都算是國内一流的技術成果(個人覺得近景比遠景好點,動态又比靜态強些)。
不過有一點我免不了要嘀咕幾句——《封神1》有好幾場動作戲真的太像《權力的遊戲》和《指環王》了,比如姬發墜馬後直面戰場的混亂,很有權遊第六季“私生子之戰”的意思,戰争場面的分鏡、場景、運鏡等也有些異鬼攻城與聖盔谷之戰的既視感,後面姬發墜崖落河再上馬的戲,與《雙塔奇兵》裡阿拉貢那組鏡頭不能說一模一樣,至少也是大同小異。
咱不是說不能緻敬,可還是應該多發揮些主觀創造性吧……不過考慮到影片的主創團隊中有許多美國、加拿大、紐西蘭等地的大拿,這類“洋氣”的借用似乎也不奇怪,全算下來,還是助益大于限制。
之前我都沒咋看《封神1》的宣發物料,一來太多了,二來總覺得沒找到方向,就想等看電影時直接看效果,現在看完了,應該說,其制作規模和成片效果對得起它“國産奇幻大片”的稱号。
但上述那些硬體方面的東西都是相對次要的,觀衆看片往往更講究綜合觀感,電影故事講得行不行才是關鍵。
盡管《封神1》肩負着為三部曲電影打基礎、做鋪墊的責任,但把它單拎出來獨立成章也是沒問題的,因為影片的故事主題非常明确和統一,即各式典型的父子關系。
最突出的一組對比,便是基于君臣關系和基于血緣關系的父子之親了。
《封神1》把“質子”這一設定擺在了十分顯眼的位置:商朝四方屬地八百諸侯,每位諸侯都要送一子到朝歌作為質子,年少離家的他們與生父有着父子之名,又與有養育教導之恩的殷壽有父子之實,即是人質又是臣子,這種天然的沖突性構成了影片最主要的戲劇沖突。
而在此沖突上,《封神1》又疊加了父權制下人類天生擁有的“弑父情結”,并把此情緒具象化為真實的弑父殺親,将戲劇張力拉到了最大。
影片中闡釋最好的一場戲,當屬殷壽強指四位伯侯謀反,要求四位質子親手弑父後取而代之:
北伯侯崇侯虎之子崇應彪野心最大,早已被殷壽馴化,拜别生父後主動殺之;
南伯侯鄂崇禹之子鄂順與生父一樣耿直,抽刀抗命被反殺,即是貞烈,亦是愚孝;
東伯侯姜桓楚之子姜文煥進退兩難、不知所措,全靠生父主動送死才僥幸過關;
唯有西伯侯姬昌之子姬發,想出一條兩全之策加以拖延,暫時保住了臣子的忠誠和兒子的倫常。
《封神1》中的質子們,注定是要弑父的,因為身處于權力鬥争旋渦中心的他們,從出生起就被套上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枷鎖,隻有和“父親”展開鬥争,擺脫被統治、被支配的地位,才能争取獨立自由的權利,進而掌握一切主動權。
害死父兄的殷壽、心灰意冷的殷郊、堅定自我的姬發,均走上了相似卻又不同的弑父之路。
此外,《封神1》還提供了另外幾套“為人子”的典型模闆,比如一切以父親和弟弟為先的伯邑考,從他前往朝歌起就沒打算活着回去,替父赴死的他象征了血濃于水的孝義,又比如被姬昌救下後送往昆侖學法的雷震子,待到小有所成時救了姬昌一命,知恩圖報的他象征了情義當先的羁絆。
雖然這些形象與父子關系的處理有些臉譜化了,令幾位主要角色的厚度也跟着有所削弱,但其對故事主題闡釋來說算是極大的豐富。
可正所謂福禍相依,《封神1》在弑父情結與父子關系類型上的豐滿,同樣也意味着影片氣質的駁雜不純。
不妨以兩部脫胎自封神IP的“哪吒”電影為例。
1979版的《哪吒鬧海》裡,哪吒拔劍自刎,削骨還父、削肉還母,以最決絕的叛逆去反抗父命強權,留下了一抹鮮紅刺眼的孤絕和玉碎,永不褪色;40年後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則另辟蹊徑,李靖自願替兒承受天劫,以外冷内熱的慈父形象和更為現代的家庭親情去包容、去化解霜寒,也能以此打動世人。
這兩部哪吒電影中的父子關系(也許)不是叙事核心,但肯定都是出彩的點睛之筆,其關鍵就在于瞅準了一點去強攻猛打,總能出好效果。
相比之下,《封神1》就顯得有些主次不明了,理論上應當是以姬發的掙紮成長為先的,但又經常給全心全意的殷郊加戲,末了還要讓殷壽秀一把大逆不道……
隻是,若從三綱的原文出發——“君為臣綱,君不正,臣投他國。國為民綱,國不正,民起攻之。父為子綱,父不慈,子奔他鄉。子為父望,子不正,大義滅親。”——電影中那些紛亂的殺戮和背叛又都是有迹可循的。
可從觀衆的角度來而言,《封神1》一會兒在講“最是無情帝王家”,一會兒又疑似在玩俄狄浦斯效應,無論中式西式,這種充斥着君臣父子、弑父殺子的戲碼終歸還是太古樸、太血腥殘酷了些。
“君子遠庖廚”是有道理的,它意味着距離産生美和眼不見為淨……就好像真正喜歡喝黑咖啡的人永遠是少數。
其實,按照《封神1》這個故事,專心往悲劇的方向上去拍可能會更好,搞個古代話本或者半篇莎翁,就整苦情戲,興許還圓滿了……可惜說來容易做來難,說到底,它還是一部要走主流道路的商業大片,悲苦的基調與振奮的旋律一定程度上是相悖的(如果三部連着一起出或許會改善不少)。
是以《封神1》中那些與“父子戲”無關的支線和配角,使影片一些本來可以忽略的問題又浮了上來,比如姜子牙等角色描繪欠多,視角有所分散,闡截兩教走個過場,大場面不足(因為全塞到後兩部去了)等等。
綜上,我已經把自己關于《封神1》最想說的話都說了,從制作、故事、題材等層面考量,它都稱得上一部優良的大片,唯獨在觀感上分歧會比較大——
是以,我猜測該片正式上映後會有一波小高潮,但不會太賣座,至少其預期的小一二十億目标很難達到……也不知我會不會被打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