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章之前,感謝您點個“關注”,既能有很好的體驗,還能有不一樣的參與感,謝謝您的關注!
前言
印度一直都是一個很神奇的國家啊,作為我們的鄰國,我們對三哥們也并不陌生。除了在軍事層面兩國經常對峙之外,在網際網路領域印度老哥們的神奇操作也給我們提供了很多笑料。
除了扒火車,花樣多人騎摩托外,國際大事上印度三哥們也整出不少騷操作。比如上一次低價以印度盧比購買了大量的俄羅斯石油後轉手賣給歐洲狂賺幾百億,結果盧比大跌,俄羅斯在付出了一大堆石油後,隻得到了一大堆花不出去的盧比。
但這一次,笑料卻到了大陸的企業,雷軍的小米在美國慘遭百億盧比美元的罰款,一怒之下隻能裁員反擊。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我們就來盤點小米和印度的那些愛恨情仇吧。
本土企業出國求發展
改革開放之後大陸的經濟是飛速發展,一大批國産企業也是吃盡了人口紅利進入高速增長期,湧現出來了多個世界500強。
但是經過這幾十年的發展,國内市場也漸趨進入飽和了,前陣子社科院智庫專家蔡昉在演講中透露過一個資料,他說中國以占全世界17.9%的人口,隻貢獻了12.8%的居民消費,還有80%多的市場佔有率在國外。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其實很簡單,就是大家的經濟實力已經進入一個全面的小康了,以智能手機為例,現在就連農村的老年人也人手一個智能手機了,一個智能手機至少可以用兩三年吧,那大家都有了,每年新生産的那些新産品怎麼辦。
畢竟大陸作為制造業大國,每年的産品制造能力是非常可怕的。
這個時候就要向外尋求發展了,歐美這些發達國家肯定是不太好取得。一方面他們本土就有很強勁的品牌,我們初來乍到很難形成有效競争了,另一方面,華為血淋淋的例子近在眼前,美國說不準就有來這套,風險太高了。
相比之下,印度就是一個很優質的市場。離我們很近,人口基數足夠龐大,有足夠的市場。雖然印度人的總體收入較低,但他們的消費觀很灑脫,因為印度人沒有存錢的習慣,掙多少就敢花多少。
是以市場印度的其實很活躍。2021年,印度就一躍成為大陸之下的全球第一年出貨量達到了1.62億部,同比上升12%。2022年第二季度,在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和中國手機市場出貨量雙雙下降之際,印度智能手機仍舊實作了同比12%的增長二大智能手機市場。
再加上印度的科技還處于起步階段,本土并沒有足夠有競争的企業。印度政府也看清了這個形勢,近幾年來一直喊着“印度制造崛起”的口号,莫迪更是剽竊大陸的口号喊出來“Made in India”。向全世界各地的企業發出招商引資的邀請,還給出大量的政策和貸款優惠吸引企業建廠投資。
是以各大廠商都争先恐後的想率先在印度建造工廠,因為消費是有慣性的,如果你在印度市場能夠站穩腳跟,那麼後來者如果想要擊敗你,他就需要花更大的成本,是以各大手機廠商都争先恐後的先先立足在印度市場。
小米也不甘示弱,雷軍一直都是一個極有魄力的人,早年直接就敢喊出要把手機的價格打下來,而後布局小米生态。印度這麼大的一塊蛋糕,想盡早分一杯羹很正常。
進軍印度
在大陸網絡梗圈裡,雷軍可以說是極其清新脫俗的一位,明明是商業奇才,偏偏又很接地氣,在他親自下場的釋出會上為我們貢獻了很多爆笑瞬間。
“are you ok”
這句出圈的爆梗就是雷軍在印度的小米釋出會上說出的。
2015年,小米成為最早進入印度市場的手機廠商,依靠成本效益這一屬性快速在印度收割了一大批粉絲,2017年印度的總統莫迪還親自接見了雷軍。
2018年,小米占據印度手機市場的30.3%,同期蘋果在印度的市場占有率僅有2%,2021年,小米在印度賣出了四千多萬部手機。
如此輝煌的成績得益與小米獨特的戰略合作思路,他走出了一條完全不同的思路。不同于聯想公司在印度開辦企業完全由印度人管理,也不同于華為在印度開辦企業完全由中國人主導等模式。小米采用管理上任用印度人和在産品上使用中國團隊的聯合陣容,充分做到了揚長避短。
任用馬努-庫馬爾為小米印度CEO是小米在印度取得成功的關鍵一步。在加入小米之前,馬努-庫馬爾作為德國Rocket Internet在印度的明星孵化項目Jabong的聯合創始人,就已經是印度網際網路界的明星人物。
自帶流量和資源的馬努-庫馬爾在業務管理之外,也在不遺餘力的宣傳小米的本地化,甚至與莫迪總理辦公室保持長期溝通機制,在宣傳營銷上他也可以精準的尋找到印度的需求痛點,最大化的營銷戰略。
除了銷售之外,小米的軟體制造也做到了本土化。至2018年末,小米在印度的代工工廠數量将達到6家,平均每秒能夠生産兩部智能手機。
而除了500家服務中心,小米在印度售後服務方面的其他部署還有3家專門的維修工廠,兩家大型的零部件倉庫,除了手機本體之外,小米生态的其他硬體設施也實作本地制造。
小米還為印度使用者提供了專屬的印度定制功能。比如印度公共服務号碼可視化撥打的特色功能。
小米的系統MIUI也通過輕應用的方式接入了印度本地的打車軟體、新聞聚合、聽歌軟體等等。這種并不難的小創新不勝枚舉,但卻是在易用性上一點點全面超越其他手機,成為最貼近印度人生活的作業系統。
2017年11月,小米MIUI在印度新德裡召開的小米印度開發者大會也标志着小米在印度的軟體生态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和起點。
從2014年到現在接近10年的時間,小米在印度開了10家工廠,為印度創造了兩萬多個就業崗位,成為名副其實的手機屆的“印度一哥”,甚至有很多印度人覺得印度就是小米的品牌。
就當我們以為雷軍要因為占有了人口世界第一(2022年超過大陸)的大國而興高采烈的時候,印度就再一次通過他的奇葩創造狠狠給了小米一耳光。
慘重殺豬盤
其實網絡上一直都有“印度掙錢印度花,一分錢也别想帶回家”的調侃。不少外資企業都被印度的坑的暈頭轉向,小米也難逃一劫。
2021年12月,小米因涉嫌偷漏稅被印度當局調查。印度财政部聲稱小米印度公司在2017年至2020年6月涉嫌嚴重逃稅,給小米開了一張面額65.3億盧比(約5.58億人民币)的天價罰單。
要知道小米在印度的最高年利潤最高也就3.5億人民币。印度這一罰,小米兩年都白幹了。不過就這這還不夠。
2023年4月27日,印度執法局釋出公告稱,2015年至今,小米(印度)以“彙出專利費用”為由,彙出555.億盧比(約合人民币48億)外彙至三個不相幹的外國實體。據此,執法局根據1999年頒布的印度《外彙管理法》,扣押小米印度公司銀行賬戶内等額财款。
印度給出的理由很離譜啊,印度法院判定小米印度以假冒支付專利費的名義,向三家境外實體公司非法彙款555億盧比,違反了印度外彙管理法規定,是以将這筆資金扣押。
小米印度當時澄清說,小米手機的研發采用了高通晶片和一些專利授權,被扣押資金中80%是彙給高通的特許專利費,這是合理合法的。
但官方的回複是:印度小米和中國小米沒關系。言下之意是,小米手機在中國研發,印度隻負責制造和銷售,憑什麼要交專利費。
是個人都明白,就算是印度生産的小米手機也是使用了同樣的專利技術,一樣要交專利費。印方又怎麼可能不懂這個道理,不過是“揣着明白裝糊塗”,這就是妥妥的殺豬盤啊。
大陸網友對此辣評:他明明可以搶,還非要給你一紙判決。更關鍵的是如果現有法律管不到你,印度會為你量身定制一部法律。
不過這可不是印度專門針對大陸,事實上印度針對的是全世界。
2007年,沃達豐被以偷稅為由罰款21億美金,李嘉誠個人也挨了12億美金的罰款,沃達豐拖了12年,罰款翻到51億美元,沃達豐上訴到國際仲裁法庭,勝訴了,印度連夜修改國内法律,追溯稅應運而生。
2008年,印度以沒交夠稅為由罰微軟70億盧比
2013年,印度稅務部門以諾基亞違反公平競競争為由,敲了諾基亞2.56億美元的的竹杠
2013年,印度以壟斷性經營和不公平競争為由重罰了IBM 8.6億美元!
2013年, 印度以違反進口法為由罰款寶馬1億美元
2014年,印度罰三星2億美元
2021年,印度以違反外國投資法為由罰沃爾瑪13.5億美元,沃爾瑪受不了,22年退出印度市場
2022年,印度以三星逃稅再次罰款2.12億美元
2022年,印度以亞馬遜違反了相關财務規定為由,對其罰款1.72億美元。
2022年,以谷歌公司違反印度反壟斷法為由,一周内兩次累計罰款2.75億美元。
2022年5月,印度以小米繳納專利費涉嫌洗錢為由,當機小米48億人民币存款。
2022年7月,印度以逃稅為由罰OPPO5.5億美元
2022年8月,印度指控vivo避稅18.9億人民币
裁員反擊
一口氣被罰判了48億的賠款,這基本讓小米在印度的10年白幹,還多賠了不少進去。
這對于深陷在造車大業裡資金困難的小米是極大的打擊,雷軍當然不可能坐以待斃,從6月下旬,小米印度宣布開始裁員。一位小米印度員工在接受媒體時透露,目前公司員工數量已從1400人至1500人減少到約1000人。過去一周内公司就解雇了約30名員工,未來幾個月可能會有更多人被裁。
這還隻是其中一個公司,據相關人士透露,小米在印度的所有公司都迎來了或多或少的員工裁撤。
不過小米無疑是低估了印度當局的貪婪與決心。如果裁員有效,從2014年到2021年的7年時間裡,選擇關閉印度子公司或者辦事處的跨國公司高達2783家,很多公司都是被印度的天價罰款與沒收巨額資産之後,選擇了直接退出了印度,但印度從來沒有因為這些公司要退出,就退還罰款,更何況是裁員呢。
參考文獻:
印度把中國企業當提款機!小米被罰50多億,OPPO、VIVO也不幸中招 騰訊
小米手機在印度再次被罰款,印度的營商環境堪憂 網易
小米6.76億美元解凍請求被駁,印度高院維持原判 新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