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舞台上提到印度,首先映入人們眼簾的總是那個充滿自信、頻頻出席重要場合的總理莫迪。然而,印度的國家元首其實并不是總理,而是總統。印度總統雖然名義上擁有廣泛的行政權力,可以任命總理、準許法案,甚至在特殊情況下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态,但為何我們聽到的卻總是莫迪的聲音?印度總統的角色到底有多重要?他們為何始終在幕後扮演象征性的角色?
印度憲法架構下的聯邦制度
印度作為一個采用聯邦制的國家,其憲法賦予了中央聯邦議會主要的立法權。議會的兩院系統確定了全國各地的代表性和立法的全面性。在這樣的制度下,中央政府的架構和地方政府之間形成了一種相對複雜的上司與被上司的關系。
中央政府的核心由三大要素組成:印度總理、國務部長以及内閣部長。總理作為政府的首腦,負責上司和協調政府的總體工作,而國務部長和内閣部長則分管各自的部門,執行日常的行政職能。
總統的行政權通常涉及到處理聯邦政府的内政和外交事務。這包括但不限于,簽署或否決由議會通過的法案,任命進階官員,如最高法院的法官,以及國家的主要行政官員,例如國家安全顧問和中央銀行的行長。總統在外交政策上扮演的角色同樣關鍵,包括接待外國上司人,準許國際條約,以及在國際會議上代表印度。
在内政方面,總統有權根據部長會議的建議宣布國家緊急狀态,這是一項重大的憲法權力,允許中央政府在特定情況下,如戰争、内亂或金融危機,暫時接管某些地方政府的職能,或修改正常的行政程式。此外,總統還負責監督聯邦政府的各項行政操作,確定政策的正确實施和法律的遵守。
總統與總理的權力辨析
在印度政治體系中,盡管總統的官方職權在紙面上看起來十分龐大,實則大多數情況下,這些權力的行使帶有較強的象征性和儀式性質。總統的職責包括任命總理、部長會議成員、最高法院官員及審計長等重要官職,這些看似具有決定性的權力,實際操作中卻需依賴于議會的推薦和支援,以及部長會議的建議。
例如,總統任命總理的過程,并非單方面的決定。這一過程通常在全國大選後進行,總統必須任命那位得到多數議會下院(人民院)支援的上司人為總理。
在任命部長會議成員時,同樣,總統雖有任命之權,但實際上需按照總理的推薦來進行。總理根據政治聯盟的需要以及各黨派的力量分布,推薦符合政治平衡和專業能力的人選給總統。
至于最高法院官員和審計長的任命,雖然總統是官方任命人,但這些任命通常基于一個專門的委員會或法律機構的推薦,這些推薦展現了司法的獨立和專業的選擇标準。總統的簽字更多是一種形式上的确認,而非實質性的選擇權。
總統在緊急狀态的宣布上似乎擁有較大的自主權。根據憲法,總統可以在得到内閣書面建議後,宣布全國或特定邦的緊急狀态。這項權力看似巨大,實際上卻是基于政府内部的共識和必要性,而非總統個人的判斷。緊急狀态的宣布通常發生在國内外有嚴重威脅到國家安全和穩定的情況,如戰争、嚴重的内亂或其他危機,總統的決定必須得到兩院的準許,并受到定期審查。
莫迪時代的改革與挑戰
2014年5月26日,納倫德拉·莫迪正式宣誓就職,成為印度總理來。新政府上台後,莫迪便迅速展開一系列經濟改革措施,希望通過提高經濟增長率、增加就業機會、吸引外資等手段,推動國家邁向現代化。他上任之初就表明,提高行政效率是政府改革的首要任務。
莫迪政府在行政效率的改革方面,着手進行了一些機構的合并和撤銷。許多在前國大黨政府時期設立的政府機構被認為是備援或效率低下,莫迪決定采取果斷的行動,裁撤了其中幾個不再符合時代需要的部門,以精簡政府架構。此外,莫迪還推行了一系列數字化政府服務的措施,通過電子政務平台簡化申請和審批流程,減少人工幹預,防止尋租行為。
面對長期困擾印度的腐敗問題,莫迪并沒有回避,而是直面挑戰。上任後不久,他迅速推動《反腐敗法案》的出台,希望通過法律的力量來打擊官員腐敗和公共部門的不法行為。新法案對A錢行為設立了更加嚴厲的懲罰措施,并加強了對政府采購和公共項目的監管。為此,莫迪還成立了反腐特别調查小組,專門負責查處重大貪腐案件,并直接向總理辦公室報告。
在經濟改革的其他方面,莫迪政府也采取了不少強有力的措施。比如,他推行了“印度制造”計劃,鼓勵外國公司在印度投資建廠,推動本土制造業的發展,減少對進口商品的依賴。通過稅制改革,尤其是實施統一的商品及服務稅(GST),莫迪試圖簡化稅收制度,降低企業營運成本,刺激國内市場的活力。這些政策在短時間内吸引了不少投資者的興趣,全球幾大制造業巨頭相繼宣布在印度設立新工廠或擴大現有業務。
外交方面,莫迪采取了比前任政府更加積極和強硬的立場。他積極走訪多國,與包括美國、中國、日本等大國的上司人進行高層會晤,争取更多的經濟合作和戰略夥伴關系。同時,在邊境安全問題上,他采取了更為堅定的态度,特别是在與巴基斯坦的關系上,莫迪政府頻繁重申國家安全的不可妥協性,并加強了邊境的軍事部署。
印度總統的更疊與角色變遷
在莫迪擔任印度總理的這些年裡,印度總統職位的更替顯得頻繁而有節奏。2014年莫迪第一次擔任總理時,當時的總統是普拉納布·慕克吉。這位經驗豐富的政治家在印度政壇有着深厚的資曆,他是第一位孟加拉裔的印度總統,在國家層面上擔任過多個關鍵職務,包括财政部長和外交部長。作為一位備受尊重的資深政治人物,普拉納布在總統任期内緻力于保持國家的團結和穩定,并在與政府的互動中維持着一種平衡的角色。
2017年,普拉納布·慕克吉任期屆滿,卸下了總統的職務。随後,印度迎來了新一任總統——拉姆·納特·科溫德。他的背景與前任相比有些不同,科溫德是一名法律界出身的政治人物,在成為總統之前,他曾在德裡高等法院和印度最高法院從事律師工作長達16年。作為達利特社群(印度的“賤民”階層)的一員,科溫德的上任被視為一種對少數族群和弱勢群體的政治姿态和象征,顯示出印度社會包容性在不斷增強。在他任内,盡管總統的職權本身仍是象征性的,但他在一些重要時刻發揮了促進社會和諧和推進法治的作用。
2019年,莫迪在大選中成功連任,繼續擔任總理。當時,正是拉姆·納特·科溫德作為總統履行了再次任命莫迪為總理的職責。對于莫迪而言,與科溫德的合作基本上保持在一種相對順暢的狀态,雙方在憲法架構下履行各自職責,特别是在涉及到國家安全、立法準許等領域的事務中,總統的簽署成為政策生效的最後一步。
到了2022年,印度總統職位再次更替,帕迪·穆爾穆接替科溫德成為印度的第15任總統。帕迪·穆爾穆的上任在印度政壇引起了不小的關注,她是印度曆史上第二位女性總統,也是第一位來自部落地區的總統。她的當選被視為對印度多元化和包容性的肯定,尤其是對部落社群的認可。穆爾穆來自奧裡薩邦的一個小村莊,曾擔任過該邦的省長,并有豐富的基層行政經驗。
莫迪第三次總理任期的開啟
2024年6月5日,莫迪主持了内閣會議,會議結束後,他向外界宣布,建議解散第17屆人民院。随後,莫迪迅速采取行動,正式向印度總統帕迪·穆爾穆遞交了辭呈。
兩天後,6月7日,莫迪在一場公開講話中再次引發了外界的關注。他表示,已經接受了總統穆爾穆的邀請,将組建新一屆政府并繼續擔任總理。盡管總統的職責更多是象征性的,但在這一時刻,穆爾穆的決定無疑為莫迪的第三次總理任期鋪設了合法性的基礎。
緊接着,莫迪前往總統府遞交了組建新政府的正式檔案。莫迪在總統府的露面也引發了媒體的廣泛報道,人們紛紛猜測新一屆政府的優先事項和政策走向。随着檔案的遞交,新政府組建的程序迅速展開,部長名單的敲定和各個部門的重新調整都在緊鑼密鼓地進行。
到了6月9日,印度舉行了盛大的總理宣誓就職儀式。這一天,來自全國各地的政要齊聚新德裡,場面十分隆重。宣誓儀式上,莫迪在衆多政要、外交使節和各界代表的見證下宣誓就職,正式開啟了他的第三個總理任期。
在就職儀式後,莫迪發表了一場簡短但富有力量的講話,重申了他對國家發展的承諾。他提到,将繼續推動經濟改革,提高行政效率,并在國際舞台上提升印度的地位。
參考資料:[1]孫現樸,楊彬欣.莫迪執政以來的印度與以色列安全合作:現狀、原因及對華影響[J].雲南行政學院學報,2024,26(1):13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