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幼童高鐵禁止哭鬧?不是人們得了“厭童症”,而是有些家長确實熊

幼童高鐵禁止哭鬧?不是人們得了“厭童症”,而是有些家長确實熊

前幾天刷到一條博文,有位寶媽分享:

一家人坐高鐵外出,兒子剛哼唧幾聲,乘務員立刻趕過來,建議帶到車廂連接配接處哄。

一旁的寶爸聽見沒忍住怒了:

這是公共交通又不是誰的私人卧室,孩子剛叫兩聲就犯法了?什麼風氣!

寶媽分享這段經曆,可能是感慨現在社會的“厭童”情緒太嚴重,人們對于孩子缺少基本的包容,但評論區大部分網友卻唱起了反調:

幼童高鐵禁止哭鬧?不是人們得了“厭童症”,而是有些家長确實熊

近年來,關于熊孩子在公共場合吵鬧的事件頻發,尤其是空間相對封閉,人群更密集的高鐵上,更是成了“重災區”。

誠然,熊孩子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不斷哭鬧,确實容易令人煩躁。

但仔細想一想,大家真的是在讨厭熊孩子嗎?

對于孩子,尤其是隻有兩三歲的幼童,乃至于嬰幼兒,人們的接受度往往會更高。

大家真正憤怒、難以忍受的,其實是家長在熊孩子背後的失職,對熊孩子的無動于衷。

作為家長,最應該做的是及時安撫,給予孩子好的教育,類似沖突才會越來越少。

大家真的“厭童”嗎?

去年8月份,“熊孩子高鐵上吵鬧不止乘客提醒被家長怼”火上熱搜。

起因是孩子在高鐵上吵鬧聲音大,被乘客勸說制止,結果家長立刻怒怼:

“我的孩子我管不了,我控制不了他!”

“你是第一次坐高鐵嗎?那我原諒你了。”

幼童高鐵禁止哭鬧?不是人們得了“厭童症”,而是有些家長确實熊

事件曝光後引發熱議,但大家譴責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不負責任,随便甩鍋,沒有給予孩子應有的管教。

實際上,對于公共場合孩子吵鬧的問題,如果家長拿出該有的态度,大多數人都能體諒

父母的不容易,人們的“厭童”情緒可能并沒有網上宣稱的那麼嚴重。

記得之前央視曾針對熊孩子高鐵吵鬧問題,專門做過一次街頭采訪。

有大爺表示:

“小孩子鬧,大多數人都能了解。”

也有小夥子設身處地思考:

“這個跟父母的教育有關系,但跟孩子上車有點不舒服也有關系。”

按常理推斷,大多數人對于孩子都是會有一定的包容心态的,之是以網上經常看到各種因為孩子導緻的沖突,往往是因為家長沒有擺正态度,一副“我有孩子我有理”,“孩子不管咋鬧都不是我的錯”的樣子,甚至當别人稍加提醒時家長就會暴怒,這恐怕才是大多數沖突的常态。

幼童高鐵禁止哭鬧?不是人們得了“厭童症”,而是有些家長确實熊

真正不能容忍的是“熊家長”

我們留心觀察不難發現,每次熊孩子大鬧高鐵引發熱議,其實背後都有熊家長在“推波助瀾”。

孩子在高鐵上吵鬧,同行的乘客出言制止,一旦家長拒不認錯、态度惡劣,沖突就會立即更新。

“孩子還小,你一個大人跟他計較什麼?”

“有本事别生孩子,别帶他出門!”

明明是自己有錯在先,卻蠻不講理,拿着孩子小做擋箭牌,對孩子一味地維護縱容,當然會引發衆怒。

這也怪不得大家一緻認為:

“比熊孩子更讨厭的,是在他背後撐腰的熊家長。”

盡管孩子年齡小,管教起來确實不容易,尤其有些孩子隻有兩三歲,根本就不懂事,更缺乏公共空間的概念,但這不應該成為家長的借口。

家長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的一言一行背後是家長的素質和教養。

作為家長在帶孩子外出時,應該具備基本的公共道德素養,盡可能減少孩子對于周圍人造成困擾,這是為人父母必須承擔的責任。

帶娃外出如何避免發生沖突?

同樣是家長帶娃外出,有些家長的做法就獲得了大家的點贊。

比如黑龍江有位寶媽帶娃外出,寶寶乘坐高鐵哭鬧不止,結果寶媽給了娃一包濕紙巾作為安撫。

于是寶寶從開車至到站一直專心緻志地擦車廂,全程安安靜靜還幫忙做了清潔,一舉兩得。

再比如山西太原一位寶媽帶娃坐飛機,因為擔心孩子吵鬧影響同飛機的乘客,就提前準備了糖果、手繪便簽、耳塞等小禮物。

在這樣的父母面前,哪怕孩子稍微有些哭鬧,想必乘客們也能夠體諒,旅行的心情也不會因為孩子的吵鬧而受到太大影響。

是以,我們帶娃外出,關鍵在于保持一個好的态度,能夠積極主動地幹預孩子的哭鬧行為,盡量降低對于他人的影響。

當然了,如果孩子稍大,更重要的還是做好平時的家庭教育,使孩子認識到公共場所基本的道德行為規範,避免影響到他人。

人與人之間應該互相了解、互相包容,作為家長有教育孩子的基本義務,為孩子養成教養,需要父母的悉心教導。

幼童高鐵禁止哭鬧?不是人們得了“厭童症”,而是有些家長确實熊

結語:

雖然熊孩子确實令人厭煩,但問題的根源在于熊家長的不作為。

最後希望所有家長都能給予孩子好的家庭教育,如果孩子影響到他人,及時做出幹預措施,擔負起為人父母的責任。

今日話題:你對孩子在高鐵上吵鬧這件事怎麼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