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多名員工跳槽小米 問界銷量下滑難留人才?

多名員工跳槽小米 問界銷量下滑難留人才?

近日,一條“問界多名員工跳槽小米”的消息再次将其帶回了大衆視野。

今年上半年,問界共銷售新車25761輛,月均4200輛,與去年下半年月銷過萬的成績相比,明顯經曆了大幅縮水。

若以半年銷量預估全年成績,今年問界的總銷售量可能在5萬輛左右。不僅趕不上去年7.5萬輛的銷售資料,更隻能完成30萬輛年度銷售目标的16%。

刺眼的資料面前,問界員工紛紛跳槽小米的原因也就不難了解了。

多名員工跳槽小米 問界銷量下滑難留人才?

 實際上,業界對問界有此遭遇早有預料。

畢竟從成立之初,問界就被打上了華為的烙印。

2021年,急于轉型的東風小康遇見了正在尋找合作對象的華為。雙方一拍即合,推出了全新的高端新能源汽車品牌“AITO問界”。

比起其他車企,賽力斯(原東風小康)和華為的合作模式更加深入,是合作程度最緊密的“華為智選車”模式。

這就導緻,問界推出的車型從産品定義、造型設計、營銷、使用者體驗等諸多環節都有華為的深度參與,甚至問界M5和M7的上市也放在了華為的釋出會上,就連最重要的汽車銷售管道也是在華為的直營店中進行。

顯而易見,在這段合作關系中,華為的話語權遠遠大于賽力斯。

多名員工跳槽小米 問界銷量下滑難留人才?

此事有利也有弊。

上市之初,問界的确借着華為的光環和銷售管道吸引了一大波客流,并在短短9個月内取得了7.5萬輛的銷售成績。

但過度依賴華為使得問界的弊端也十分明顯,那就是除去華為的名義和作為賣點的華為高階智能駕駛方案,問界車型本身并沒有足以讓消費者買單的亮點。

且今年以來,華為“金字招牌”的魔力逐漸減弱,問界的銷量也大幅下滑。此時,如何挽救問界的銷量成了重中之重,而衆人似乎将逆風翻盤的信心都放在了華為身上。

3月初,AITO問界将改名為“HUAWEI問界”的消息流出,同時華為的官方宣傳物料和門店都出現了“HUEWEI問界”的辨別,這似乎标志着華為造車的野心。但不到一個月,此消息就被華為董事長任正非親自否認,并全面禁止華為品牌在汽車設計上的露出。

而就在華為否認商标更名的前一天,賽力斯釋出了全新新能源汽車品牌——藍電,并推出了藍電品牌首款車型藍電E5。此舉被視作賽力斯未雨綢缪、獨立自主的信号,同時也讓問界的歸屬問題顯得更加撲朔迷離。

多名員工跳槽小米 問界銷量下滑難留人才?

6月份,鬧得沸沸揚揚的問界商标歸屬權問題終于落下了帷幕。據國家知識産權局資訊,6月6日,共計21個“問界”商标已轉讓至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7月初,市場流出一則AITO問界釋出的“緻全體合作夥伴的一封内部信”。信中提到,賽力斯與華為共同決定成立“AITO問界銷服聯合工作組”,自7月1日起全面負責營銷、銷售、傳遞、服務、管道等業務的端到端閉環管理。

業内資深人士分析認為,雖然暫不清楚這一工作組與原有銷售部門之間的關系,但華為在AITO問界品牌銷售中的話語權或在加大,隐形控制也正在加強。

由此看來,雖然華為之前堅稱“不造車”,但它終究還是把問界品牌拿到了自己手中。

而根據此前披露的華為智選模式合作計劃來看,華為的野心遠不止收歸問界這個單一品牌為止。

今明兩年,華為與奇瑞将合作推出兩款全新車型。另外,華為與江汽集團合作的超豪華純電MPV也将于明年推出。

不出意外的話,此後華為與上述廠商合作打造的車型都将以問界品牌出現。從這個角度來看,問界歸屬華為或許比現行的模式益處更多。

但不管未來如何,如今問界的銷量着實低迷。即便是華為,也應當“内外兼顧”,為問界的銷量想想“招兒”。

(圖檔來源于網絡 侵權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