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走近中醫 | 運用烏梅丸治療慢性腹瀉寒熱錯雜症驗案舉隅

作者:康sir醫學科普

文|康醫生

編輯|石屋

  • 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注”,既友善您進行讨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

慢性腹瀉疾病是臨床常見的一種消化系統疾病,在臨床症狀中大多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大便量增加、糞質溏薄等情況。

走近中醫 | 運用烏梅丸治療慢性腹瀉寒熱錯雜症驗案舉隅

慢性腹瀉疾病的病程較長,常常會反複的發作,遷延難愈,并且治療起來較為棘手。

西醫常常采用腸道黏膜保護劑與微生态制劑聯合進行治療,但部分患者的治療效果欠佳,有些患者雖然有效,但是在停藥後較容易複發,并且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腸道菌群失調和功能紊亂的問題。

中醫藥治療慢性腹瀉以整體辨證思維為指導,運用了健脾、疏肝、補腎等治療方法,在改善病情症狀的同時,可調節人體的氣血陰陽,降低了複發率,并且治療效果明顯有效。

走近中醫 | 運用烏梅丸治療慢性腹瀉寒熱錯雜症驗案舉隅

近些年來,我們采用了中藥烏梅丸加減治療慢性腹瀉寒熱錯雜症26例,并且治療效果顯著,現将報道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選取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診于無錫市人民醫院中醫科門診的慢性腹瀉寒熱錯雜症患者52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随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26例。

走近中醫 | 運用烏梅丸治療慢性腹瀉寒熱錯雜症驗案舉隅

治療組中男16例,女10例;年齡18~70歲,平均(40.6±2.6)歲;病程0.5~5.0年,平均(3.2±1.5)年。

對照組中男14例,女12例;年齡20~70歲,平均(42.0±2.4)歲;病程1.0~6.0年,平均(3.0±1.8)年。

2組患者的性别、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其具有可比性。

走近中醫 | 運用烏梅丸治療慢性腹瀉寒熱錯雜症驗案舉隅

本次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稽核通過。

診斷标準:西醫診斷标準參照《内科學》中慢性腹瀉的診斷标準制定。

1)排便次數增多(每日大于3次)、糞便量增多(每日超過200g)、糞質稀薄(含水量>85%);2)腹瀉超過3~6周,或反複發作。

中醫辨證标準參照《中醫内科學》及《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制定,辨證為寒熱錯雜證。

走近中醫 | 運用烏梅丸治療慢性腹瀉寒熱錯雜症驗案舉隅

主症:排便次數增多,每日超過3次或以上,糞質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瀉出如水。

次症:口幹口苦,腹部疼痛或腹脹不适,嗳氣頻,周身乏力,飲食欠佳,腹部怕冷或下肢冰涼。舌脈:舌淡紅、苔黃膩或黃白,脈沉數或細數。

其具備主症,兼次症中的任意2項及以上,并結合了舌脈即可辨證。

走近中醫 | 運用烏梅丸治療慢性腹瀉寒熱錯雜症驗案舉隅

納入标準:1)符合上述西醫診斷标準及中醫辨證标準;2)年齡18~70歲,依從性良好;3)1個月内未服用過相關治療藥物;4)患者知情同意,并且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排除标準:患有嚴重胃腸、肝腎系統疾病者,合并腸道惡性良性腫瘤、腸腔狹窄等器質性疾病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

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雙歧杆菌三聯活菌腸溶膠囊口服,每次4粒,每日2次,連續服用6周。晉城海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19993065,規格每粒0.21g。

走近中醫 | 運用烏梅丸治療慢性腹瀉寒熱錯雜症驗案舉隅

治療組給予中藥烏梅丸加減治療。

方藥組成:烏梅15g、細辛3g、桂枝10g、黨參10g、花椒3g、幹姜6g、附片(先煎)10g、黃連6g、黃柏10g、當歸10g。

随症加減:口黏,四肢困重乏力,舌胖有齒痕、苔厚膩,脾虛濕重者,加茯苓15g、炒白術10g、藿香10g;口幹、口苦較重,肛門燒灼感,潮熱盜汗,苔黃膩,濕熱重者,改黃連為9g,加葛根30g。

走近中醫 | 運用烏梅丸治療慢性腹瀉寒熱錯雜症驗案舉隅

飲食生冷腹瀉加重,五更瀉,腰酸、腰痛,腎陽虛明顯者,加補骨脂10g、肉豆蔻10g、吳茱萸3g;合并腹痛、腹脹者,加木香10g、川楝子10g;合并失眠者,加生龍骨(先煎)30g、生牡蛎(先煎)30g。

合并嗳氣者,加旋覆花(包煎)20g、代赭石(先煎)30g;合并納差者,加焦三仙各15g。

将上述中藥煎煮2次,合并2次煎液,早、晚飯後半小時分服,連續服用了6周。

走近中醫 | 運用烏梅丸治療慢性腹瀉寒熱錯雜症驗案舉隅

患者每周就診1次,根據病情的變化,在上述中藥處方基礎上進行加減調整。

觀察名額:中醫證候積分大便性狀、大便次數、腹痛、腹脹、排便不盡感等5個症狀按照無、輕、中、重分别記0,1,2,3分;有黏液便記1分,無黏液便記0分。

如果得分越高,表明了病情越嚴重。比較2組治療前後的中醫證候積分。

臨床療效療效标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制定。

走近中醫 | 運用烏梅丸治療慢性腹瀉寒熱錯雜症驗案舉隅

痊愈:症狀完全或基本消失。顯效:症狀明顯改善,中醫證候積分減少≥70%,<95%。有效:症狀有所好轉,中醫證候積分減少≥30%,<70%。

無效:症狀無改善,甚或加重,中醫證候積分減少<30%。中醫證候積分減少/%=(治療前中醫證候積分-治療後中醫證候積分)/治療前中醫證候積分×100%(尼莫地平法)。

統計方法:采用SPSS20.0統計軟體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服從正态分布時以x"±s表示,組内治療前後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

走近中醫 | 運用烏梅丸治療慢性腹瀉寒熱錯雜症驗案舉隅

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二、治療結果

2組治療前後中醫證候積分比較:治療前2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治療後2組中醫證候積分均明顯降低,與同組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治療組下降更明顯,與對照組治療後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走近中醫 | 運用烏梅丸治療慢性腹瀉寒熱錯雜症驗案舉隅

2組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8.46%(23/26),對照組為65.38%(17/26),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三、讨論

慢性腹瀉疾病是臨床常見的一種疾病,一般情況下病程時間較長。

走近中醫 | 運用烏梅丸治療慢性腹瀉寒熱錯雜症驗案舉隅

其病因病機主要為腸道感染性或非感染性疾病、腸道動力異常、腸道吸收功能不良等,也可繼發于全身疾病及胃、肝、膽、胰、脾部疾病,其誘因多與精神緊張、疲勞、營養不良有着密切的關系。

慢性腹瀉疾病屬于中醫學“洩瀉”“下利”範疇,中醫内科學多将其分為脾虛、肝郁、腎虛等3種證型,多以健脾益氣、疏肝健脾、溫補脾腎為治則,并且采用了參苓白術散、痛瀉要方、四神丸加減治療。

但在臨床中我們發現,這3種證型不能涵蓋所有的慢性腹瀉症狀類型,臨床更多見的證型為寒熱錯雜症。

走近中醫 | 運用烏梅丸治療慢性腹瀉寒熱錯雜症驗案舉隅

患者多表現為口幹口苦,腹痛腹瀉,腸鳴,裡急後重等情況,并且大便次數多,飲食生冷、油膩或情志刺激後加重,舌淡紅、苔黃膩或黃白相間,脈多弦細或沉細。

口幹口苦、苔黃膩多為熱象,此時若單純用清熱燥濕的藥物,則可能會加重腹瀉的情況。

腸鳴、飲食生冷後腹瀉加重,脈沉細為寒象,此時若單純用溫補藥物,則可能會加重口幹口苦、裡急後重的症狀。

走近中醫 | 運用烏梅丸治療慢性腹瀉寒熱錯雜症驗案舉隅

是以不能單純使用涼性藥或熱性藥,提示這種慢性腹瀉多為寒熱錯雜、虛實并見,治療時應清上溫下、緩肝調中。

而中藥烏梅丸正是寒熱同調、攻補兼施的有效方劑,在患者臨床使用時,隻要患者慢性腹瀉表現為上熱下寒,符合烏梅丸的使用指征,即使寒象或者熱象不甚明顯,也是可以大膽使用的。

中藥烏梅丸出自于東漢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原方為丸劑,其藥物為烏梅、細辛、桂枝、黨參、花椒、幹姜、附片、黃連、黃柏、當歸一起組成的。

走近中醫 | 運用烏梅丸治療慢性腹瀉寒熱錯雜症驗案舉隅

全藥方酸、苦、甘、辛合用,為治療厥陰病寒熱錯雜、虛實互見的有效方劑,在臨床時多用于治療蛔厥症及久洩久痢。

藥方中烏梅味酸,可收斂止瀉、安蛔止痛,為君藥。

花椒、細辛、幹姜性溫、味辛,可溫髒祛寒,為臣藥。

溫熱之桂枝、附子可加強祛寒溫中之功;黃連、黃柏味苦,可清熱燥濕;味甘之黨參、當歸可補益脾胃氣血,共為佐藥。

走近中醫 | 運用烏梅丸治療慢性腹瀉寒熱錯雜症驗案舉隅

所有藥一起合用,共奏補肝養血、溫補脾腎、抑木安土之功,從整體上平調陰陽,進而達到了止瀉的目的。

現代的藥理學研究表明,中藥烏梅丸具有調節脾胃功能、抗炎、抗氧化、增強了機體的免疫力,以及保護了胃黏膜等作用。

研究表明,中藥烏梅丸能從整體上調節人體的氣血陰陽,明顯改善了患者慢性腹瀉的症狀,緩解了腹痛、腹脹、嗳氣、口幹、口苦等伴随症狀,改善了腸道的功能,并且無明顯不良的反應。

走近中醫 | 運用烏梅丸治療慢性腹瀉寒熱錯雜症驗案舉隅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治療後治療組中醫證候積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總有效率明顯高于了對照組的情況(P<0.05)。

表明了中藥烏梅丸加減治療慢性腹瀉寒熱錯雜症的臨床治療效果顯著,并且明顯改善了患者腹瀉的症狀,這值得在今後的臨床實踐中進一步深入的研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