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火大論基礎知識
1.1陰陽應象:《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上說:“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故曰:陰在内,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前面講陰陽理論時,隻是簡單地提了陰陽應象學說。現在給大家講解一部分陰陽的象,以幫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水火大論。
第一種陰陽的象是天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是以天地為陰陽之象。前面我們講過氣交的問題,天地氣交化生出三陰三陽,以天為陽,以地為陰,“積陽為天,積陰為地”。後世用八卦裡的乾坤來解釋天地。
第二種陰陽的象是清濁。“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古人認為清的屬于陽,濁的屬于陰。
第三種陰陽的象是寒熱。“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為什麼濁為陰、而熱為陽呢?因為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是以寒熱和清濁,都與陰陽有關系。
第四種陰陽的象是水火。水為陰,火為陽。這裡我們要詳細探讨水火的問題。後世以鄭欽安為代表的扶陽派或者說醫易彙通派,用坎離這兩個卦象來講水火。我們都知道八卦裡面的坎卦(☵)、離卦(☲),分别代表着世間的水和火。水火是一種陰陽之象,坎離也是一種陰陽之象,用坎離來解釋水火是以象解象。
第五種陰陽的象是形氣。“陽化氣,陰成形”。氣是陽的象之一,形是陰的象之一。《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上講:“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陰為味”,“味歸形”,是以形屬于陰;“陽為氣”,“形歸氣”,是以氣屬于陽。我們看水火大論圖,一邊是腎氣,另一邊是營血;一邊是氣,另一邊是形。
第六種陰陽的象是氣和味。陽為氣,陰為味,氣是陽的一個代表,味是陰的一個代表。這裡講的氣味和藥性裡的四氣五味是不一樣的。藥性的四氣指寒熱溫涼,這裡的氣和味是指我們直接的感覺。比如,我們拿到一種藥材或食材,味是指用口嘗,氣是指用鼻聞。陽為氣,味為陰,陰的東西味重,陽的東西氣重。舉個例子,我們都知道廚房的香料,肉桂、丁香、八角等這些香料,都是氣很重,人一聞感覺都刺鼻。當然也不是所有氣重的都代表陽,但是氣重的屬陽的多。
第七種陰陽的象是血、氣。“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血和氣代表着陰和陽,女和男也代表着陰和陽。因為男子重氣,女子重血,是以認為“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
第八種陰陽的象是左、右。經文怎麼說的呢?“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說明人身體的左側和右側有不同。我們以前讨論過這個問題,今後還要讨論。
第九種陰陽的象是内、外。“陰在内,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是以陰在内,陽在外。我們講陰維、陽維的時候就講了,陽維脈在身體的外面,使肌體一到兩毫米的範圍都可以感受到人體的熱場;陰維脈在裡面,是以陰在内,陽在外。
第十種陰陽的象是上、下。為什麼上下也是陰陽的一種呢?“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是以中醫認為人的上半身由陽所主,下半身由陰所主。大家可以看到左右、内外、上下,都是陰陽的象。
1.2陰陽更勝、陰陽反作:前面我們列舉了陰陽的十種象,再列舉兩種陰陽的象,以便大家更深刻地了解。《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提出“陰陽反作”和“陰陽更勝”,陰陽更勝就是陰陽的偏勝,比如陰勝則寒,陽勝則熱;陰陽反作是指清陽不能上升,濁陰不能下降。《黃帝内經》認為陰陽更勝是“病之形能也”,形指形體,陰勝的人冷得打哆嗦,抖成一團,這就是“形”;能指狀态,比如陰勝的人冬天很難受,陽勝的人夏天很難受。陰勝陽勝,陰陽更勝,即“病之形能”。前面陰陽論治中,我已詳細講解了陰陽更勝,這裡不再重複。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講“清氣在下,則生飱洩,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陰陽反作”具體是指清氣本應要上升,卻降到下腹,人就拉肚子;濁氣本應下降,卻在肚子上面脹着,不往下排,這就叫“明陽反作”,即病之逆從。我們叫太陰陽明“更虛更實,更逆更從”,如果陰陽反作、清氣在下、濁氣在上,“此曰亂氣”。《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主要提出了兩大疾病,一是陰陽反作,一是陰陽更勝。陰陽反作就導緻“亂氣”,比如胃食管反流病等。
我們這裡講的陰陽應象的基本知識。象有助于我們了解和思考,靈感思維和形象思維都屬于象的範疇。但是象的背後是什麼?是規律,即我們所說的科學思維。我們用靈感思維和形象思維來啟發我們的思維;用科學思維來提煉我們的思維,是以我始終強調要把科學思維與靈感思維、形象思維結合起來,不能總局限于象,不要迷惑于象。我們可以去思考這些問題,傳統中醫不一定能夠接受中西彙通的思想,但是可以去思考,想一想我說的這個問題。
1.3中西彙通解陰陽:我們一定要先把陰陽搞清楚,這是一個大的方向,我們講過陰陽學說的一個基本的觀點:陰陽代表了人體的興奮與抑制的兩種基本功能狀态,也代表了人體的耗散與自組織的兩種狀态。我們說一個耗散結構,一定要發生自組織和耗散這兩個過程。第一,關于耗散結構。所謂的耗散就是指我們的氣化活動,因為一個生命體,必須要進行氣化活動,才會有生命,沒有氣化是沒有生命的,隻會是一具屍體。而氣化活動是消耗物質與能量的過程,比如我們要吃飯,要飲水,要消耗食物,把食物發生物質、能量與資訊的轉化。我們講的“陽化氣”,就是指的這個耗散過程,中醫稱之為氣化,西醫稱之為新陳代謝。第二,關于自組織。我們的生命不僅在發生耗散,還要發生自組織。因為不發生自組織,就不能由一個受精卵發育成一個完整的胎兒。即便是一個胎兒,如不發生自組織也不能長大。胎兒不斷地成長,成為一個成熟的個體,生長壯老已,這就是一個自組織的過程,這就是一個軀體不斷成長的過程,我們叫作“陰成形”。是以陰陽就代表了我們的耗散和自組織的過程,這就構成了一個耗散結構。人體就是一個耗散結構,每天要吃喝拉撒,消耗物質與能量;但是我們還有自組織,身體不斷地生長,一直長大之後,衰老死亡。這個過程就是我們講的陽化氣,陰成形,也就是形與氣的問題。
2.真水真火
前面我們講解了水火大論的基礎知識,現在正式進入水火大論的核心内容(見圖23-1)。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故曰:陰在内,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
圖23-1 水火大論圖 |
我們以前講過,腎虛分成三個由淺入深的階段:首先是腎氣虛,腎氣虛的患者表現為腰酸、腿軟等症狀,此時陰虛、陽虛的症狀不明顯;第二階段是腎陰虛和腎陽虛;最後是腎精虧虛,累及奇經八脈。從腎氣虛到腎陰虛、腎陽虛,最後到腎精虛,這是我們生病的過程。而我們生命的過程又是怎樣的呢?我們在認識生命一章中講過,生命的産生首先是兩精相搏,精卵相受,這是我們的先天之精,即腎精。然後腎精化生陰陽,陰陽運化五行,有了腎精化生陰陽,此時就有了腎陰、腎陽;陰陽運化五行,就誕生了新的生命。生命産生的過程與疾病影響人體的過程是相反的。
請注意看一下認識生命圖(圖2-1):兩精相搏,精卵相受,新生命從此發端,之後化生出腎陰、腎陽,這個過程我們已經知道了。但是腎陰、腎陽化生之後的關系就不好了解了,今天我們用水火學說來詳細講解。
中醫習慣用真火來形容腎陽,用真水來形容腎陰。為什麼用真火形容腎陽、用真水形容腎陰?因為人身上除了真火還有客火,除了真水還有客水。真火是指我們身上的陽氣,真水是指我們身上的津液;而客火是邪火,客水是邪水(痰飲水濕)。這涉及了主客學說,真火是主、真水是主,客火是客、客水也是客。将來在惡性良性腫瘤六經辨證法裡,我們再詳細講主客學說。
真火和真水之間的關系是什麼?我們叫作“陽加于陰謂之化”。什麼叫“陽加于陰”?舉幾個例子來說明:第一個,夏天天氣非常熱,太陽的溫度作用于地上的山川、湖泊、海洋,通過太陽溫度的“陽加于陰”,導緻水液被蒸騰變化為氣,上升為雲,這就是“陽加于陰謂之化”。一開始明明是水,後來就化成了氣,這就是陽化氣。第二個簡單的例子--煮飯。鍋内是水,鍋外是火,水火一交濟,陽加于陰,最後飯就熟了。這個過程,沒有火,飯不會熟;沒有水,飯也不熟。下面火燒着,鍋裡面的水就化為氣,咕咚咕咚不停地冒白氣,這就是“陽加于陰謂之化”。化是什麼?變化!把水化為氣,這就是陽化氣。第三個例子--出汗。标本法講,人體正常出汗的過程,是少陰的陽氣作用于太陽的寒水,陽加于陰,汗就出來了。第四個“陽加于陰”的例子--男性的勃起。男性勃起的過程是“陽加于陰”,相火發動,作用于陰器,導緻陰莖海綿體充血,男性勃起,進而發生性交。通過以上幾個例子,可以幫助大家明白什麼叫“陽加于陰謂之化”。
3.陰陽制化
我們常講“陽化氣”,那麼腎氣是怎麼來的,腎氣是由腎陽來的,沒有腎陽,就不會化生出腎氣。可是,隻有腎陽就能有腎氣嗎?顯然不是。陽化氣是怎麼實作的?“陽加于陰謂之化”、“陰得陽化而為氣”,我們稱這個過程叫“以陽化陰”。正常狀态下,腎的生命活動是由腎氣來執行的,不是腎陰、腎陽。腎氣的作用是在前面,後面是腎陰、腎陽,最後面是腎精。腎氣從何而來?通過腎陽化氣而來。陽怎麼化氣?“陽加于陰謂之化”,“陰得陽化而為氣”,這是以陽化陰。大家知道金匮腎氣丸為什麼在三補(熟地、山藥、山茱萸)的基礎上加肉桂和附子嗎?就是因為“陽加于陰謂之化”,“陰得陽化而為氣”,這就是金匮腎氣丸中肉桂、附子與三補之間的關系。
陽與陰的關系是“陽加于陰”,那麼陰與陽關系是什麼呢?“水火既濟謂之制”,水來制火才能夠水火既濟。我們講陰陽制化,很多人隻知道五行制化,沒聽過陰陽制化。其實陰陽也有一個制化關系:“陽加于陰謂之化”,“水火既濟謂之制”,這就是陰陽制化。前面講了陰陽與男女的關系,“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男子重氣,我們重點講了男性的勃起。下面我們通過講女子的月經來揭示“水火既濟謂之制”。月經是真火之象,雌激素在女性身上偏陰,孕激素和雄激素偏陽,女子在排卵期以後相火發動,孕激素水準升高,導緻了女性的體溫升高。同時,孕激素又導緻子宮内膜的增生、發育、大量的充血,當孕激素水準撤退的時候,就會出現月經。這是女子月經的生成過程,我們叫“火降血下”,通經時要看舌尖,月經不下、舌尖紅的,用牛膝60g,很快月經就能下來。
那麼水火既濟謂之制,這個“制”的過程發生了什麼?水火既濟--“水來制火,化生營血”,就成了“形”。我們前面講腎氣是講氣,“水來制火,化生營血”是講“形”。陰成形是怎麼成形的?陽得陰制而成形,這就叫陰成形。如果陽不得陰制,就會成為浮遊之火、虛妄之火,隻會消爍形體,成為陰虛火旺、形體消瘦的人。是以,陰成形是陽得陰制而成形,也就是說水火既濟,水來制火,化生營血,滋養軀體,此謂陰成形。
通過上面的講解,我們可以很好地了解“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陰得陽化而為氣的過程,我們叫以陽化陰;陽得陰制而成形的過程我們叫以陰戀陽。簡單而言就是陽化氣,陰成形,再簡單地說是形與氣,或者血與氣。
4.火降血下,氣升水布;降已而升,升已而降
我們沿着水火大論圖中的營血這條線往左走--火降血下,降已而升。火降血下,反映在左手的寸關尺,對應心肝腎。首先,如果陰不制陽會發生客火上炎,出現心肝腎三髒之火、浮遊之火,我們用黃芩、黃連、黃柏治療。其中,心火有餘用黃連,肝火有餘用黃芩,腎火有餘用黃柏,用這三個藥來瀉心肝腎的客火,也就是邪火。還有一種情況,心血不足用阿膠,肝血不足用白芍,腎的精血不足用地黃。即三個瀉火藥,三個補血藥。我們把脈定在左手的寸關尺,口訣是“火降血下”。火降血下之後,要“降已而升”。
我們再看圖23-1,沿着腎氣往右走,我們來講氣升水布,升已而降。反映在右手的寸關尺,分别對應肺脾腎。按照我們的平脈法,這裡右手的寸關尺分别對應麻黃、白術、附子和黃芪、人參、山藥。其中,肺為水之上源故用麻黃,脾主治水而用白術,腎為水之根故用附子。是以,臨床上但凡遇到客水泛濫的有餘之病,就可以考慮用麻黃、白術和附子,甚至可以把這三個藥合在一起用,見效非常迅速。比如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征和類風濕關節炎等,表現為水濕泛濫之證,我們從寸關尺的脈象來定麻黃、白術、附子,去治它的有餘之水。水液不足的疾病,用黃芪、人參、山藥也能夠解決問題,比如治療糖尿病的消渴,我們就可以用黃芪、人參、山藥,這是常見的配伍。
糖尿病患者為什麼會口幹、口渴?運用取類比象的方法來了解,比如烈日炎炎,溫度高了就會幹。太陽把地表的水蒸騰上去,水化為氣,遇到一點冷空氣就化為傾盆大雨降下來,這就是升已而降。黃芪、人參、山藥蒸騰水液,冷空氣就好比處方中的一點黃連。是以我們可以用山藥、黃芪、人參、黃連這些藥配在一起,治療消渴。如果熱象不重的,用一點黃連就可以;如果熱象重,大劑量地使用黃連也沒有關系。
圖上最右邊的水,是什麼呢?是客水。《傷寒雜病論》上關于治療客水時,常用的藥是“三瀉”,即茯苓、豬苓、澤瀉,來瀉客水。客水是指體内的痰飲水濕。
5.水火大論小結
我們首先講了陰陽常見的十二種象。“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如水火大論圖所示,血在左邊,氣在右邊,就是腎陰和腎陽的關系;關于男和女我們講了男子的勃起,女子的月經。“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我們講了左右手的脈。《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專門闡釋了“左右”的問題,“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書中說“西北方陰”,“東南方陽”,是以人的右耳目不如左耳目聰明,聰就是聽得見、明就是看得見;人的左手足不如右手足強健,這是用陰陽來解釋人體。
“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我們講了真水與真火的關系。鄭欽安或者易醫學派用坎卦和離卦來講水火,離中虛、坎中滿等,因為他們師承道家,四川的道家對醫學的影響很深刻。比如,可以去看鄭欽安的書,還有黃元禦的《四聖心源》,等等。我們還進行了關于陰陽的其他論述,比如“陰在内,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等等。至于火,一般說人身上有二火,君火和命火,還有的說有第三種火--相火,關于水生木、木生火,我們已經反反複複地強調過。
我們在脾胃病中也講過水火學說,大家可以去看我以前發表的《水火學說在脾胃病的運用》和《再論水火學說在脾胃病的運用》兩篇論文(詳見書後附文)。關于水火學說在脾胃病的運用,我是以土立極,這就涉及五行立極的問題。惡性良性腫瘤六經辨證法還要講以土立極來看水火,有興趣的人可以先去看這兩篇文章,以加深對水火學說的認識。
形與氣也是陰陽的一個象。陰成形、陽化氣。陽怎麼化氣?陰得陽化而為氣,這是以陽化陰;陰怎麼成形?陽得陰制而成形,以陰戀陽。這就是陰陽制化,陽加于陰謂之化,水火既濟謂之制。
有關水火學說的内容,我講得并不完善,我不想講得很複雜,因為那樣大家容易迷惑,我隻是把最核心、最精華的東西告訴大家。通過對水火大論的講解,我希望我們能夠明白幾個道理:第一是明白我們人體的陰陽、氣血、水火、男女的關系。第二是明白平脈法的道理。平脈法的原理主要有兩個,一個是九九制會,我們已經在平脈法中講過;另一個水火大論,就是我們講的“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和“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左右手的脈對應的是:“氣升水布,火降血下,升已而降,降已而升”。這是我們的口訣,出自《黃帝内經•陰陽應象大論》。第三是明白醫學一統的實質。隻有明白了水火大論,才能知道扶陽派、滋陰派、溫補派、攻邪學派之間的關系,才會明白這些學派是怎樣利用水火理論,來指導臨床實踐的。
#連載寫作訓練營##連載寫作訓練營##撫州頭條##中醫##所見所得,都很科學##今日熱點我來評##從今天起記錄我的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