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火大论基础知识
1.1阴阳应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上说:“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前面讲阴阳理论时,只是简单地提了阴阳应象学说。现在给大家讲解一部分阴阳的象,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水火大论。
第一种阴阳的象是天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所以天地为阴阳之象。前面我们讲过气交的问题,天地气交化生出三阴三阳,以天为阳,以地为阴,“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后世用八卦里的乾坤来解释天地。
第二种阴阳的象是清浊。“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古人认为清的属于阳,浊的属于阴。
第三种阴阳的象是寒热。“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为什么浊为阴、而热为阳呢?因为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所以寒热和清浊,都与阴阳有关系。
第四种阴阳的象是水火。水为阴,火为阳。这里我们要详细探讨水火的问题。后世以郑钦安为代表的扶阳派或者说医易汇通派,用坎离这两个卦象来讲水火。我们都知道八卦里面的坎卦(☵)、离卦(☲),分别代表着世间的水和火。水火是一种阴阳之象,坎离也是一种阴阳之象,用坎离来解释水火是以象解象。
第五种阴阳的象是形气。“阳化气,阴成形”。气是阳的象之一,形是阴的象之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上讲:“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阴为味”,“味归形”,所以形属于阴;“阳为气”,“形归气”,所以气属于阳。我们看水火大论图,一边是肾气,另一边是营血;一边是气,另一边是形。
第六种阴阳的象是气和味。阳为气,阴为味,气是阳的一个代表,味是阴的一个代表。这里讲的气味和药性里的四气五味是不一样的。药性的四气指寒热温凉,这里的气和味是指我们直接的感觉。比如,我们拿到一种药材或食材,味是指用口尝,气是指用鼻闻。阳为气,味为阴,阴的东西味重,阳的东西气重。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厨房的香料,肉桂、丁香、八角等这些香料,都是气很重,人一闻感觉都刺鼻。当然也不是所有气重的都代表阳,但是气重的属阳的多。
第七种阴阳的象是血、气。“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血和气代表着阴和阳,女和男也代表着阴和阳。因为男子重气,女子重血,所以认为“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
第八种阴阳的象是左、右。经文怎么说的呢?“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说明人身体的左侧和右侧有不同。我们以前讨论过这个问题,今后还要讨论。
第九种阴阳的象是内、外。“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所以阴在内,阳在外。我们讲阴维、阳维的时候就讲了,阳维脉在身体的外面,使肌体一到两毫米的范围都可以感受到人体的热场;阴维脉在里面,所以阴在内,阳在外。
第十种阴阳的象是上、下。为什么上下也是阴阳的一种呢?“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所以中医认为人的上半身由阳所主,下半身由阴所主。大家可以看到左右、内外、上下,都是阴阳的象。
1.2阴阳更胜、阴阳反作:前面我们列举了阴阳的十种象,再列举两种阴阳的象,以便大家更深刻地理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阴阳反作”和“阴阳更胜”,阴阳更胜就是阴阳的偏胜,比如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阴阳反作是指清阳不能上升,浊阴不能下降。《黄帝内经》认为阴阳更胜是“病之形能也”,形指形体,阴胜的人冷得打哆嗦,抖成一团,这就是“形”;能指状态,比如阴胜的人冬天很难受,阳胜的人夏天很难受。阴胜阳胜,阴阳更胜,即“病之形能”。前面阴阳论治中,我已详细讲解了阴阳更胜,这里不再重复。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讲“清气在下,则生飱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阴阳反作”具体是指清气本应要上升,却降到下腹,人就拉肚子;浊气本应下降,却在肚子上面胀着,不往下排,这就叫“明阳反作”,即病之逆从。我们叫太阴阳明“更虚更实,更逆更从”,如果阴阳反作、清气在下、浊气在上,“此曰乱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主要提出了两大疾病,一是阴阳反作,一是阴阳更胜。阴阳反作就导致“乱气”,比如胃食管反流病等。
我们这里讲的阴阳应象的基本知识。象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思考,灵感思维和形象思维都属于象的范畴。但是象的背后是什么?是规律,即我们所说的科学思维。我们用灵感思维和形象思维来启发我们的思维;用科学思维来提炼我们的思维,所以我始终强调要把科学思维与灵感思维、形象思维结合起来,不能总局限于象,不要迷惑于象。我们可以去思考这些问题,传统中医不一定能够接受中西汇通的思想,但是可以去思考,想一想我说的这个问题。
1.3中西汇通解阴阳:我们一定要先把阴阳搞清楚,这是一个大的方向,我们讲过阴阳学说的一个基本的观点:阴阳代表了人体的兴奋与抑制的两种基本功能状态,也代表了人体的耗散与自组织的两种状态。我们说一个耗散结构,一定要发生自组织和耗散这两个过程。第一,关于耗散结构。所谓的耗散就是指我们的气化活动,因为一个生命体,必须要进行气化活动,才会有生命,没有气化是没有生命的,只会是一具尸体。而气化活动是消耗物质与能量的过程,比如我们要吃饭,要饮水,要消耗食物,把食物发生物质、能量与信息的转化。我们讲的“阳化气”,就是指的这个耗散过程,中医称之为气化,西医称之为新陈代谢。第二,关于自组织。我们的生命不仅在发生耗散,还要发生自组织。因为不发生自组织,就不能由一个受精卵发育成一个完整的胎儿。即便是一个胎儿,如不发生自组织也不能长大。胎儿不断地成长,成为一个成熟的个体,生长壮老已,这就是一个自组织的过程,这就是一个躯体不断成长的过程,我们叫作“阴成形”。所以阴阳就代表了我们的耗散和自组织的过程,这就构成了一个耗散结构。人体就是一个耗散结构,每天要吃喝拉撒,消耗物质与能量;但是我们还有自组织,身体不断地生长,一直长大之后,衰老死亡。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讲的阳化气,阴成形,也就是形与气的问题。
2.真水真火
前面我们讲解了水火大论的基础知识,现在正式进入水火大论的核心内容(见图23-1)。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
图23-1 水火大论图 |
我们以前讲过,肾虚分成三个由浅入深的阶段:首先是肾气虚,肾气虚的患者表现为腰酸、腿软等症状,此时阴虚、阳虚的症状不明显;第二阶段是肾阴虚和肾阳虚;最后是肾精亏虚,累及奇经八脉。从肾气虚到肾阴虚、肾阳虚,最后到肾精虚,这是我们生病的过程。而我们生命的过程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在认识生命一章中讲过,生命的产生首先是两精相搏,精卵相受,这是我们的先天之精,即肾精。然后肾精化生阴阳,阴阳运化五行,有了肾精化生阴阳,此时就有了肾阴、肾阳;阴阳运化五行,就诞生了新的生命。生命产生的过程与疾病影响人体的过程是相反的。
请注意看一下认识生命图(图2-1):两精相搏,精卵相受,新生命从此发端,之后化生出肾阴、肾阳,这个过程我们已经知道了。但是肾阴、肾阳化生之后的关系就不好理解了,今天我们用水火学说来详细讲解。
中医习惯用真火来形容肾阳,用真水来形容肾阴。为什么用真火形容肾阳、用真水形容肾阴?因为人身上除了真火还有客火,除了真水还有客水。真火是指我们身上的阳气,真水是指我们身上的津液;而客火是邪火,客水是邪水(痰饮水湿)。这涉及了主客学说,真火是主、真水是主,客火是客、客水也是客。将来在肿瘤六经辨证法里,我们再详细讲主客学说。
真火和真水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我们叫作“阳加于阴谓之化”。什么叫“阳加于阴”?举几个例子来说明:第一个,夏天天气非常热,太阳的温度作用于地上的山川、湖泊、海洋,通过太阳温度的“阳加于阴”,导致水液被蒸腾变化为气,上升为云,这就是“阳加于阴谓之化”。一开始明明是水,后来就化成了气,这就是阳化气。第二个简单的例子--煮饭。锅内是水,锅外是火,水火一交济,阳加于阴,最后饭就熟了。这个过程,没有火,饭不会熟;没有水,饭也不熟。下面火烧着,锅里面的水就化为气,咕咚咕咚不停地冒白气,这就是“阳加于阴谓之化”。化是什么?变化!把水化为气,这就是阳化气。第三个例子--出汗。标本法讲,人体正常出汗的过程,是少阴的阳气作用于太阳的寒水,阳加于阴,汗就出来了。第四个“阳加于阴”的例子--男性的勃起。男性勃起的过程是“阳加于阴”,相火发动,作用于阴器,导致阴茎海绵体充血,男性勃起,从而发生性交。通过以上几个例子,可以帮助大家明白什么叫“阳加于阴谓之化”。
3.阴阳制化
我们常讲“阳化气”,那么肾气是怎么来的,肾气是由肾阳来的,没有肾阳,就不会化生出肾气。可是,只有肾阳就能有肾气吗?显然不是。阳化气是怎么实现的?“阳加于阴谓之化”、“阴得阳化而为气”,我们称这个过程叫“以阳化阴”。正常状态下,肾的生命活动是由肾气来执行的,不是肾阴、肾阳。肾气的作用是在前面,后面是肾阴、肾阳,最后面是肾精。肾气从何而来?通过肾阳化气而来。阳怎么化气?“阳加于阴谓之化”,“阴得阳化而为气”,这是以阳化阴。大家知道金匮肾气丸为什么在三补(熟地、山药、山茱萸)的基础上加肉桂和附子吗?就是因为“阳加于阴谓之化”,“阴得阳化而为气”,这就是金匮肾气丸中肉桂、附子与三补之间的关系。
阳与阴的关系是“阳加于阴”,那么阴与阳关系是什么呢?“水火既济谓之制”,水来制火才能够水火既济。我们讲阴阳制化,很多人只知道五行制化,没听过阴阳制化。其实阴阳也有一个制化关系:“阳加于阴谓之化”,“水火既济谓之制”,这就是阴阳制化。前面讲了阴阳与男女的关系,“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男子重气,我们重点讲了男性的勃起。下面我们通过讲女子的月经来揭示“水火既济谓之制”。月经是真火之象,雌激素在女性身上偏阴,孕激素和雄激素偏阳,女子在排卵期以后相火发动,孕激素水平升高,导致了女性的体温升高。同时,孕激素又导致子宫内膜的增生、发育、大量的充血,当孕激素水平撤退的时候,就会出现月经。这是女子月经的生成过程,我们叫“火降血下”,通经时要看舌尖,月经不下、舌尖红的,用牛膝60g,很快月经就能下来。
那么水火既济谓之制,这个“制”的过程发生了什么?水火既济--“水来制火,化生营血”,就成了“形”。我们前面讲肾气是讲气,“水来制火,化生营血”是讲“形”。阴成形是怎么成形的?阳得阴制而成形,这就叫阴成形。如果阳不得阴制,就会成为浮游之火、虚妄之火,只会消烁形体,成为阴虚火旺、形体消瘦的人。所以,阴成形是阳得阴制而成形,也就是说水火既济,水来制火,化生营血,滋养躯体,此谓阴成形。
通过上面的讲解,我们可以很好地理解“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阴得阳化而为气的过程,我们叫以阳化阴;阳得阴制而成形的过程我们叫以阴恋阳。简单而言就是阳化气,阴成形,再简单地说是形与气,或者血与气。
4.火降血下,气升水布;降已而升,升已而降
我们沿着水火大论图中的营血这条线往左走--火降血下,降已而升。火降血下,反映在左手的寸关尺,对应心肝肾。首先,如果阴不制阳会发生客火上炎,出现心肝肾三脏之火、浮游之火,我们用黄芩、黄连、黄柏治疗。其中,心火有余用黄连,肝火有余用黄芩,肾火有余用黄柏,用这三个药来泻心肝肾的客火,也就是邪火。还有一种情况,心血不足用阿胶,肝血不足用白芍,肾的精血不足用地黄。即三个泻火药,三个补血药。我们把脉定在左手的寸关尺,口诀是“火降血下”。火降血下之后,要“降已而升”。
我们再看图23-1,沿着肾气往右走,我们来讲气升水布,升已而降。反映在右手的寸关尺,分别对应肺脾肾。按照我们的平脉法,这里右手的寸关尺分别对应麻黄、白术、附子和黄芪、人参、山药。其中,肺为水之上源故用麻黄,脾主治水而用白术,肾为水之根故用附子。所以,临床上但凡遇到客水泛滥的有余之病,就可以考虑用麻黄、白术和附子,甚至可以把这三个药合在一起用,见效非常迅速。比如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和类风湿关节炎等,表现为水湿泛滥之证,我们从寸关尺的脉象来定麻黄、白术、附子,去治它的有余之水。水液不足的疾病,用黄芪、人参、山药也能够解决问题,比如治疗糖尿病的消渴,我们就可以用黄芪、人参、山药,这是常见的配伍。
糖尿病患者为什么会口干、口渴?运用取类比象的方法来理解,比如烈日炎炎,温度高了就会干。太阳把地表的水蒸腾上去,水化为气,遇到一点冷空气就化为倾盆大雨降下来,这就是升已而降。黄芪、人参、山药蒸腾水液,冷空气就好比处方中的一点黄连。所以我们可以用山药、黄芪、人参、黄连这些药配在一起,治疗消渴。如果热象不重的,用一点黄连就可以;如果热象重,大剂量地使用黄连也没有关系。
图上最右边的水,是什么呢?是客水。《伤寒杂病论》上关于治疗客水时,常用的药是“三泻”,即茯苓、猪苓、泽泻,来泻客水。客水是指体内的痰饮水湿。
5.水火大论小结
我们首先讲了阴阳常见的十二种象。“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如水火大论图所示,血在左边,气在右边,就是肾阴和肾阳的关系;关于男和女我们讲了男子的勃起,女子的月经。“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我们讲了左右手的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专门阐释了“左右”的问题,“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书中说“西北方阴”,“东南方阳”,所以人的右耳目不如左耳目聪明,聪就是听得见、明就是看得见;人的左手足不如右手足强健,这是用阴阳来解释人体。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我们讲了真水与真火的关系。郑钦安或者易医学派用坎卦和离卦来讲水火,离中虚、坎中满等,因为他们师承道家,四川的道家对医学的影响很深刻。比如,可以去看郑钦安的书,还有黄元御的《四圣心源》,等等。我们还进行了关于阴阳的其他论述,比如“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等等。至于火,一般说人身上有二火,君火和命火,还有的说有第三种火--相火,关于水生木、木生火,我们已经反反复复地强调过。
我们在脾胃病中也讲过水火学说,大家可以去看我以前发表的《水火学说在脾胃病的运用》和《再论水火学说在脾胃病的运用》两篇论文(详见书后附文)。关于水火学说在脾胃病的运用,我是以土立极,这就涉及五行立极的问题。肿瘤六经辨证法还要讲以土立极来看水火,有兴趣的人可以先去看这两篇文章,以加深对水火学说的认识。
形与气也是阴阳的一个象。阴成形、阳化气。阳怎么化气?阴得阳化而为气,这是以阳化阴;阴怎么成形?阳得阴制而成形,以阴恋阳。这就是阴阳制化,阳加于阴谓之化,水火既济谓之制。
有关水火学说的内容,我讲得并不完善,我不想讲得很复杂,因为那样大家容易迷惑,我只是把最核心、最精华的东西告诉大家。通过对水火大论的讲解,我希望我们能够明白几个道理:第一是明白我们人体的阴阳、气血、水火、男女的关系。第二是明白平脉法的道理。平脉法的原理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九九制会,我们已经在平脉法中讲过;另一个水火大论,就是我们讲的“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和“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左右手的脉对应的是:“气升水布,火降血下,升已而降,降已而升”。这是我们的口诀,出自《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第三是明白医学一统的实质。只有明白了水火大论,才能知道扶阳派、滋阴派、温补派、攻邪学派之间的关系,才会明白这些学派是怎样利用水火理论,来指导临床实践的。
#连载写作训练营##连载写作训练营##抚州头条##中医##所见所得,都很科学##今日热点我来评##从今天起记录我的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