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消費 新生活|在向東街,“消費”慢時光

一半市井煙火,一半曆史人文,古老街巷,傳統美食、民俗融合發展——

在向東街,“消費”慢時光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周俊

通訊員 袁曉晖 劉曹勇

【消費場景】

古街外,高樓林立、車水馬龍,城市的快節奏催人急行;古街内,曲徑幽深、品茶聽曲,傳統的文化生活舒緩安逸。

向東街,位于新化縣城上梅古鎮,毗鄰資水碼頭,始建于明朝,興于清末民初。因資江水運繁榮,許多人來此置業行商,形成了集小作坊、集市、碼頭為一體的商賈雲集之地,為新化現存唯一還儲存原有市井特色的老街。

新化充分挖掘當地飲食和民俗特點,圍繞文化旅遊布局業态,形成了傳統美食、傳統民俗融合發展的消費體系。目前,向東街已入駐商戶130餘戶,年營業收入達到3500萬元。

仲夏時節,循着青石闆路走進向東街,大紅燈籠高高挂,老宅樓閣鱗次栉比,一眼千年,穿越時空,進入古樸的曆史畫卷。徐徐而行,品一壺新化紅茶,聽一曲新化山歌,看一場國術表演,吃一碗向東街粉面……一半市井煙火,一半曆史人文。

古街消費熱點在慢時光中慢慢“點燃”。

吃——

一碗粉面,每天賣出6000餘份

不吃碗粉面,白到向東街。

向東街的打開方式,從一碗粉面開始。勁道的米粉,配上紅湯和牛肉,再灑上幾滴當地特有的山胡椒油,瞬間燃爆味蕾。

古巷深深,粉面館随處可見,既有傳承幾代的老字号,也有情懷滿滿的新店鋪。這些粉面館每天24小時營業,食客絡繹不絕,整條街平均每天要賣出6000餘份。

老住戶陽立生介紹:“以前這裡是縣城的水運碼頭,每天人來人往,大家都趕時間,吃碗粉面便宜又快捷,久而久之形成了粉面和小吃一條街。”

“我是奔着情懷和人氣來的。”看準了向東街的消費市場,24歲的卿洋琴子放棄在外的舞蹈教育訓練機構,回來創辦了“管粉豆子”粉面館。開業不到2個月,已成為小有名氣的網紅美食打卡點。

在新化的方言裡,“管粉”就是蕃薯粉,逢年過節家家戶戶必備。一碗管粉豆子标配有炸丸子、幹豆角和豆子,客人還可根據口味免費添加海帶絲、花生米、酸蘿蔔、榨菜等配菜。

“管粉豆子不僅是一碗粉面,更是新化人的回憶。”卿洋琴子介紹,“走南闖北,遠走天涯,無論在哪,大家總忘不了家鄉的這碗粉面。”

“老國面館”已經有上百年曆史,28歲的康冬是第五代傳人。小小的廚房内,2口大鍋熱氣騰騰,他同時烹煮8碗粉面,依舊無法及時滿足不斷進門的客人。

“紅湯牛肉粉面的秘訣在于湯料。”他告訴記者,将小塊牛肉加入“秘制配方”,沸煮半小時,再将撈出,晾幹,切片;然後倒入沸油中,加入紅辣椒和香料爆炒熬煮,湯色鮮紅、香味撲鼻,回味無窮。

“大碗吃面,大塊吃肉,額頭微微冒汗,神清氣爽。”從雲南過來的彭紅湘忍不住贊歎,“重慶小面麻辣,陽春面清淡,過橋米線豐富,向東街紅湯牛肉粉面自有火爆、直率的獨特魅力。”

一碗粉面,成就了向東街的美名,它的辣、烈、濃、香,讓人酣暢淋漓、上瘾上頭。

喝——

一杯紅茶,連結近36億元綜合産值

竹林扶疏,泉石相映。一曲“雲水禅心”古筝演奏,如天籁之音漫卷漫舒,營造出空靈悠遠的意境,市井的繁雜頃刻間被洗滌。

聞聲而去,“半日閑茶社”賓客盈門,一場小資情調的新化紅茶主題茶會舉盞正酣。月光灑落天井,茗香袅袅,微風徐徐,伴随着優雅的茶道展示,來往茶客得以體會“人在草木間,浮生半日閑”的自在。

新消費 新生活|在向東街,“消費”慢時光

遊客在新化縣向東街慎德堂觀看民俗表演。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周俊 攝

“屋外人間煙火,屋内僻靜歸隐。”茶社主人李靜峰笑着說,“向東街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既有曆史的厚重,又有市井的熱鬧,正好滿足人們‘隐市’的消費心理。”除了喝茶,茶社還有自己的茶場,主打高山荒野茶,年産量在1000公斤左右,基本上能自産自銷,全年營業收入在300萬元左右。

不遠處,“德成興”茶館外,幾位遊客幹脆把茶桌搬到門口,一邊品茶一邊談天說地。“湯色琥珀、入喉絲滑、回甘綿柔。”臨走時,湖北老茶客陳晨,還不忘捎上幾盒“蚩尤蠻紅”帶給親友。“這麼好的茶免費喝,老闆還熱情為我們介紹向東街文化曆史和新化紅茶,下次還要來。”

“新化紅茶公共品牌獲得了國家地理标志證明商标。”新化茶旅推薦官周勇介紹,“向東街的茶館主要銷售新化紅茶,而且都有自己的茶場。這裡不僅是銷售地,更是産品宣傳推薦平台,我們要把自己的品牌做大做強。”

新化把紅茶産業作為全縣農業支柱産業來打造,全縣茶園面積達9.2萬畝,年産紅茶近5000噸,總産值近11億元,新化紅茶的綜合産業鍊産值近36億元。

看——

一座老宅,演繹千年梅山文化

向東街的建築融合了清代、民國之風。徜徉古街幽巷,光滑樸素的青石闆、精緻玲珑的樓閣、衣袂飄飄的漢服展示,正是“出片”的好去處,吸引着衆多遊客拍照打卡。

除了靜态遺存,還有一場文化盛宴在等你。

慎德堂,始建于清代同治八年,總面積2000餘平方米,房屋48間,是新化境内規模最大、儲存完好的一座四合院,如今已成為梅山文化的展示館。在這裡,你可以觀碑廊、看古董、感受老物件,還可以體驗新化飲食文化、觀賞民俗表演。

踏進青石門檻,置身于梅山文化時空隧道,民國初期的地方銀票、造型各異的巫傩面具、古樸精巧的雕花木器……530餘件藏品,每一件都在訴說着那些陳年往事。

“親眼見到這些老物件,非常熟悉也非常懷念,有一些就是我們小時候用過的。”遊客賀姣龍笑着說,“向東街有吃有玩,還有民俗展演,簡直是一塊文化瑰寶。”

鑼鼓響起,好戲開場。新化山歌“神仙下凡實難猜”,簡樸的音韻以及道地的“新化腔”,瞬間吸引了觀衆;梅山拳、梅山棍,展現了“梅山蠻”的勇猛剛烈;梅山傩戲,原始巫傩表演,仿若夢回千年。

慎德堂還推出“中式傳統婚禮”項目,花轎迎親,八擡大轎,儀仗開道,獅舞引門,近年相繼為40餘對新人舉辦中式傳統婚禮。

“節假日遊客火爆,每月營業收入有40萬元左右。”慎德堂負責人卿志斌介紹,“文化的融入,激活了消費市場,也提升了消費品質。”

把市井的煙火氣與厚重的文化曆史相結合,将旅遊消費業态與古街元素深度融合。逛向東街,已從簡單地吃一碗粉面,轉變為文化消費和慢節奏的生活體驗。人氣不斷聚集,品牌也日益閃亮。

【專家點評】

“慢生活”帶動文旅産業“快發展”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商學院院長 劉辛田

快節奏的生活讓人疲憊,生活中的美好需要慢慢品味,慢生活成為時下文旅消費新業态、新場景、新亮點。

青磚黑瓦,承載着厚重曆史記憶的新化向東街,“品新化紅茶,聽新化山歌,看梅山國術,吃向東街粉面……”日常生活的場景、實實在在的市井氣質,将現代旅遊慢生活演繹得淋漓盡緻。

由文、旅、商業深度融合的新商業悄然掀起,慢生活街區以新零售、新業态、新模式來應對消費更新新需求。“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标綱要指出,要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遊休閑城市和街區。特色鮮明的慢生活街區是引領方向之一,慢生活街區的建設要圍繞着“曆史有根、文化有脈、商業有道、品牌有魂”來突出地域特色,助推地方文化與旅遊融合的形态創新、業态完善與服務提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