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發明家科學院院士、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生物傳感和生物電子實驗中心主任Chenzhong Li(李晨鐘)加入亞太人工智能學會(以下簡稱AAIA)。
1
職業生涯
李晨鐘院士早年留學日本熊本大學,碩士和博士主要從事生物電化學和合成生物學金屬蛋白的分析和檢測。2000年博士畢業後,在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和薩斯喀徹溫大學進行博士後的訓練。2003年加入加拿大國家科學研究院作為聯邦政府研究員,2006 年開始在美國佛羅裡達國際大學的生物醫學工程學院擔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終身)、正教授、the Worlds Ahead教授,成立了納米生物工程和生物電子中心,并擔任主任。2017到2020年被選拔到美國國家基金委工學部做項目主任,從事美國國家科研計劃的戰略制定,科研基金管理和審批工作。
2
主要貢獻
李晨鐘院士2021年于美國杜蘭大學生物化學系和生物醫學工程系擔任教授,科研方向主要是生物電子,納米材料和生物傳感晶片的研究和開發,特别是在臨床疾病的診斷、智慧醫療、環保和食品檢測等方向的應用。李教授的團隊在細胞生物傳感器和器官晶片的研發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目前已研究開發出幾種生物傳感器,如單細胞生物傳感器、心肌器官晶片、神經晶片傳感器、細胞阻抗生物傳感器、紙晶片生物傳感器等。截止到2023年1月,共發表近180篇SCI科學論文,并且是17項國際專利的主要發明人, 是三個初創企業的創始人和技術總監。
基于這些成就和學術聲望,李晨鐘院士獲得 2014年度JSPS日本學術振興會通路教授獎(長期)、2016年度美國癌症研究協會(AACR)少數族裔科研教授獎、2016年 美國腦圖譜協會和腦圖譜基金技術進步獎,并擔任2022 年戈登生物分析傳感會議(GRC) 大會副主席、2024年戈登生物分析傳感會議大會主席。
公衆号:人工智能尹會長
亞太人工智能學會(Asia-Pacific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ssociation)于2021年在香港注冊成立。亞太人工智能學會(AAIA)是由全球1322位院士自願組成的學術性、非營利性、非政府性組織。
經過對全球主流人工智能學會官網資料的統計分析發現,與同級别的國際人工智能組織相比,亞太人工智能學會(AAIA)的院士數量和品質都遙遙領先。
尹賽華,現為亞太人工智能學會教育分會會長,暨南大學碩士,香港城市大學EMBA,南方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科技管理學者(博士在讀)。亞太人工智能學會教育分會以亞太人工智能學會的頂級院士資源為優勢,為人工智能領域相關的學者、企業家、科技從業者、教育工作者、個體等提供精準服務,為行業内教育教育訓練與認證,新工科建設(高校合作、人才培養與實驗室建設等)、咨詢與市場推廣等綜合性服務賦能,積極發展行業會員,打造世界一流的國際人工智能學會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