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深度長文:人工智能對知識工作者的影響

作者:易定邦

與人們認知的相反,OpenAI釋出的《大語言模型對勞動力市場影響潛力的早期研究》報告中分析,最不易被AI影響的34大“鐵飯碗”,不是知識工作者,而是洗碗工、酒保、水管工、綠化工等藍領工作者。知識工作者通常更依賴資訊處理和專業知識,需要較高的認知技能,與資訊技術之間的耦合度較高, 是以更容易被新興技術影響或替代。我們列舉了部分因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可能會對某些職業造成的影響。

深度長文:人工智能對知識工作者的影響

圖:OpenAI釋出的《大語言模型對勞動力市場影響潛力的早期研究》部分内容

作家

第一次改變作家的技術革命還是在上世紀90年代。電腦的發明讓作家無字可寫,衆多作家們紛紛對這個科技怪物嗤之以鼻:不是寫出來的文章沒有靈魂。然而寫作效率的天壤之别讓作家們不得不重新開始學習,開始背誦王碼五筆:王旁青頭兼五一,土士二幹十寸雨。。。

第二次改變作家的技術力量是網際網路的出現。作家們發現資訊是如此的唾手可得,哪怕是遠在國外的科技文獻、統計資料、行業資訊,隻需點選滑鼠,就能獲得自己寫作的靈感來源,再也不用三天兩頭的跑圖書館借閱那些已經快要過時的資訊。

第三次對作家有着深遠影響的技術出現在移動網際網路興起。資訊技術的更新徹底改變了作家的寫作方式和思維模式。作家不再是知識和資訊傳播的主要來源,整個移動網際網路構成了巨大的資訊海洋,自媒體的發展讓作家需要在此基礎上開拓思路、傳播觀點甚至抛頭露面。這使很多作家的寫作轉向新的領域,如網絡小說、部落格寫作、公衆号文章、制作短視訊。作家這一頭銜甚至成為一個過時的稱謂,大V、部落客、主播、KOL才是與之比對的身份。

第四次技術浪潮來了,這次的技術更新帶來的改變更為迅猛、影響更為深遠:

1、人工智能可以實作自動文章撰寫、自動小說段子生成等,隻要向AI發出适宜的指令,AI就可回報出比普通作家思考更為廣闊、更具有條理的文章。人工智能不可避免的會取代部分人類作家在創作内容和素材擷取等方面的工作,特别是一些對專業性要求不強的創作工作。

2、人工智能可以通過大資料分析與算法模組化實作語言表達能力和創作技巧的模拟,生成讓人驚訝的作品。比如AI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内以知名人士的口吻輸出與他們思維相比對的話語與文章。

3、人工智能可以為作家創作提供海量資訊與大量創作素材,輔助作家實作更為豐富與廣泛的創作靈感與素材擷取。其輸出效率更是遠超人類作家,其資訊主動輸出能力與網際網路技術時期相比,節約了作家的大量時間。

4、人工智能可以通過讀者大資料分析找出潛在讀者需求與興趣偏好,為作家創作方向與題材選擇提供資料參考。與傳統資訊技術相比,AI可以實作定制化,根據與作家交流資訊的積累,模拟作家成文形式,以及通讀者大資料分析,給出更有針對性的内容,逐漸替代作家寫作。

雖然人工智能具備以上寫作中的優點,但我們經過實際測試發現,以目前的技術水準,要做到完全替代作家還依然不現實。大語言模型即使能了解人類的情感以及創作條理清楚的文章,但也常會“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當創作的内容越長,人工智能出差的機率越大,還無法成為一個可靠的“文字工作者”。在後續章節我們将分析為何基于大語言模型的人工智能會出現這種“毛病”。

即便如此,傳統作家也可以充分利用AI工具,提高創作效率。但要發揮自身專業優勢,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創精神,關注發展與人工智能難以替代的核心能力——人文關懷、原創思維、跨界思維、情感能力等,打造具有獨特性的個人創作風格。

在後續AI實踐章節中,我們将會介紹目前在AI文章寫作方面的生産力工具,從寫作助手“Deep Write”到合規稽核“訊飛智檢”,從小說續寫“彩雲小夢”到文案生成“Copy AI”,涉及到寫作的多個方面,希望能給作家讀者帶來助益。

人工智能雖會在一定程度影響與改變作家的工作方式與創作手段,但難以完全替代作家這一職業本質。作家需利用好人工智能帶來的便利與機遇,但更應關注發展與之互補的核心競争力,在人機融合中找尋屬于自己的創作方向與立足點。做到理性運用新技術,堅持人本價值取向,這是作家繼續發揮作用與價值的關鍵所在。

律師

中美兩國律師人數存在巨大的差異,中國大陸律師總數為52.2萬人,而美國律師總人數則達到了132.8萬人,美國每萬人擁有律師40人,而中國每萬人僅有3.7人。兩者相差超過10倍。除了兩國在法律文化傳統不同、注冊數量管控不同、相關專業畢業人數有差異等原因外,在知識層面存在差異可能是中美兩國對律師需求不同的根本原因:中國國小畢業認識3000漢字即可起草一般民間糾紛的法律文書,律師在群眾心中似乎不那麼高高在上;而美國大學畢業掌握30000單詞,但是對于非法律專業或跨專業學科的詞彙卻無能為力,不得不借助律師幫助。

我們不難得出一個結論:知識與技能的差異會直接影響對某一職業的需求。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直接影響到律師的生存空間,部分初階的律師可能首先面臨失業的風險。世界上第一個機器人律師:DoNotPay的出現就是一個例子。它的第一版本在倫敦問世以來,已經就違停罰款對市政府的訴訟當中勝訴16萬次。該AI機器人的使用範圍除了住房申請、民間借貸到航班延誤的補償訴訟,為歐美普通百姓帶來了新的法律援助途徑。DoNotPay的發明人Browder表示:“我覺得DoNotPay可以取代律師的位置,它可以免費幫助人們重獲家園,這讓我覺得多多少少有點諷刺”。AI技術至少在以下幾個方面會對律師這一職業造成影響:

1、法律工作中存在相當部分可以被自動化的工作,如文書收集、起草、驗收等。這些重複性工作容易被人工智能系統取代,進而影響部分低階律師工作職位。

2、法律方向的人工智能系統與應用也在快速發展,如可以自動審查法律檔案并發現潛在問題的AI系統,可以自動生成初步法律意見的智能系統等。這些技術的應用也會對部分律師崗位産生影響,如初級律師等。

3、法律工作的某些範疇,特别是那些例行公事般的正常案件,也較易被人工智能系統取代。這可能會影響處理此類案件的律師工作崗位。

然而,律師作為高素質的知識專業人才,其工作也需要高度的專業判斷與社會互動能力,這使得律師這個職業并非完全會被人工智能替代,主要展現在:

1、複雜案件和涉及人工智能倫理法律問題的案件,仍需要高水準的人類律師進行處理。這需要專業知識與同理心等人工智能難以完全代替的能力。

2、法律工作除技能外,也強調個人的溝通能力,同理心,說服力等。這需要具備人工智能難以達到的人類情感智能與社交技巧。

3、律師這個職業也強調原創性思維與專業判斷。這需要工作者具有的獨立思考與分析能力,不易被人工智能完全取代。

與此同時,技術進步也催生了一些新需求。近年來新招收的法學學生中,已經出現了“人工智能法學方向”的新專業。其中的課程設定進行了跨界融合,比如:《數字證據與區塊鍊》、《人工智能法律應用》、《人工智能倫理概論》、《知識發現與資料發掘》等。這些課程跨越了文科與理科的界線,對新的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已經在工作崗位上的律師群體要積極學習人工智能相關的知識,掌握與行業相關的新技術。

目前,國内公司也推出了與律師行業相關的一些智能工具,如律呗Ai小工具,它具備自動化生成起訴狀等功能。傳統上,律師需要手動撰寫起訴狀,這是一項耗時耗力的任務,需要律師花費數小時或數天的時間來完成。使用律呗Ai小工具,律師隻需要輸入案件的基本資訊,律呗Ai小工具将自動生成一份完整可用的起訴狀。

在進行法律研究時,律師需要進行大量的文獻檢索。傳統上,這通常需要使用多個搜尋引擎和資料庫進行多次檢索,而且檢索過程繁瑣、耗時,還容易出現漏洞。使用“AI拖拽檢索工具”或“秘塔檢索”,律師隻需要在一個框内輸入需要搜尋的關鍵字,機器會自動聯想、猜測你想要的東西,自動把相關的結果都抓取出來,以更加快、準、省的方式把結果呈現出來,而且結果中不會有競價排名、廣告等幹擾,大大縮短了基礎法律檢索的時間。

使用此類智能工具能夠大大提高律師的工作效率,使他們能夠将更多的時間用于處理案件的其他方面,如準備辯詞、研究案件背景等。

教師

自2020年開始的新冠疫情使得全球許多學校都開始采用人工智能技術或遠端教學進行線上授課,人們突然發現一些水準一般的教師似乎可有可無:既然都是遠端授課、機器人輔導,那我為什麼不選擇更優秀的老師?這無可避免地影響到了部分老師的就業:

疫情期間中國幾乎所有的大學都采用了虛拟現實教室、線上課堂等資訊技術,實作教師與學生的遠端互動。同時也有部分大學采用了AI輔助教學系統,可以自動對學生提問并給出即時回報,部分替代了線下教學中老師的部分工作。美國衆多大學也提供了免費的線上教育平台,許多資深老師開始在該平台上授課,部分學校也采用這些資源進行線上教學。這使得部分學校可以減少現有教師,或者暫停招聘新的教職工。

英國的一項調查顯示,有30%的教職工擔心AI教學系統和線上教學資源會對教師的工作産生不利影響。也确實有學校利用AI和線上教學資源取代部分教學崗位,以減少疫情帶來的經濟損失。澳洲政府資助了一項人工智能教學項目,研發了自動評估學生作業和提供回報的系統。采用該系統的學校可以由一名老師監督更多學生,AI技術的應用提升了每位教師的效率,但降低了對教師數量的需求。

疫情三年給采用了先進資訊技術的視訊會議企業帶來了使用者的爆發式增長,釘釘的使用者數已超過6億,騰訊會議也超過了3億使用者。Zoom的單日使用人數已從疫情前的1000萬人激增到3億人。從目前來看,AI技術的不斷成熟至少會給教師帶來以下影響:

1、人工智能可以更好地實作教學個性化,提供個性化教學路徑與内容推薦,取代部分教師在這方面的工作。如智能教學系統可以根據學生水準與特點推薦學習内容。

2、人工智能教學助手可以取代部分重複性工作,如作業批改、題目生成、提醒通知等。這可能使得一些教學助理崗位發生變化。

3、智能教學系統可以進行線上授課與知識傳播,特别是在高等教育與遠端教育領域。這也可能對線下課堂教學帶來一定影響。

值得欣慰的是,教學工作的特質之一是老師與學生,學生也學生之間需要互動與溝通,這部分不易被人工智能完全替代:

1、面對面課堂教學需要高度的情感互動與共鳴,需要教師具有的同理心、情感表達能力等,這是人工智能難以達到的。

2、教學工作也強調獨特的教學風格、原創課程設計與靈活運用教學技巧等。這需要人類教師才擁有的創造力、專業判斷力與教學經驗。

3、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與成長負責,不僅限于知識教授,還包括情感成長等方面。這需要人類教師的全面考慮與人性關懷。

4、面對突發事件或各種意外狀況的處理需要很高的應變能力。這需要人類教師在長期教學實踐中培養的應變能力,難以被人工智能迅速取代。

是以,即使人工智能的進步會影響教師工作的某些方面,并可能替代部分工作職責,但人工智能很難完全替代人類教師的工作整體。教師需要不斷學習新技術與新教學模式,利用人工智能實作教學創新,并發展人工智能難以替代的人性化優勢,這樣才能在人工智能時代繼續發揮專業與價值。

我們也建議教師群體使用的一些AI工具以提高效率,比如:一鍵式課件生成工具“Gamma App”、可以生成說課演講辭的“Claude”、強大的英語文法檢查器“Grammar Check”、可輕松建立和銷售自己線上課程的“Teachable”等。

醫生

新冠疫情期間,中國政府采取了強有力的資訊技術手段,使疫情的傳播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資訊技術與人工智能技術以漸移默化的方式進入醫療體系,為中國百姓建立起了安全護欄:

首先是中國使用了大資料與人工智能輔助追蹤病毒源與密接者。通過結合病人行程卡、監控錄像、手機定位等大資料,使之能夠快速追蹤單個病例的病毒來源及所有密切接觸者,進行隔離與檢測。這種資訊技術手段極大提高了防控效率。

其次建立了電子健康碼系統。各省市開發了統一的健康碼小程式,根據人員健康風險情況設定紅黃綠三種顔色編碼。該系統通過大資料進行蔓延風險評估,有效控制了人員流動,減少疫情擴散風險。

第三是采用遠端醫療與線上問診。各地方政府開展了廣泛的遠端醫療服務,包括線上問診、線上指引等,減少人員聚集,同時也促進了隔離治療。這大大緩解了醫療資源壓力,維持了公共衛生服務。

最後是中國具有各種完備且強大的線上服務平台。中國人廣泛采用了線上辦公、購物、外賣、學習等模式,減少了人員聚集與出行。這些強有力的資訊技術手段減少了疫情擴散機會,使得"宅經濟"蓬勃發展。

通過上述資訊技術手段,中國全面提高了疫情監測、防控、救治和管理能力。有效控制住了疫情蔓延,為後續的經濟社會發展赢得了寶貴時間。這也給世界帶來了重要經驗,許多國家效仿采用類似技術和措施應對疫情。

可以說,資訊技術與人工智能的應用,在這場疫情鬥争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展現出強大的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潛力。這為人工智能等技術在未來城市管理與醫療衛生領域的更廣泛應用奠定了基石。但與此同時,疫期期間開始逐漸使用的人工智能系統已開始對醫療工作者造成影響:

1、人工智能應用安賽診斷、平安好醫生等提供醫療圖像識别與診斷的AI系統可以實作醫療檢測和診斷的自動化。如醫學影像識别、病理檢測、基因檢測、藥物分析、CT和MRI自動診斷等。這可能使得部分醫療檢測工作被人工智能系統取代。

2、人工智能可以提供醫學專業知識推理與決策支援。如IBM Watson可以基于海量醫療資料為癌症治療提供個性化決策支援。以及其他的臨床決策的智能支援系統,幫助醫生快速準确地作出診斷與治療方案選擇,提高診療品質與效率。

3、手術機器人的應用。人工智能可以實作手術機械臂,為外科手術提供精準輔助。這可能使得部分外科醫生的工作發生變化。

4、人工智能可以提供個性化健康管理與疾病預防。人工智能可以通過分析大量個人健康資料,提供個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與疾病風險預判。這可以部分取代基層醫生在健康管理與疾病預防中的作用。

5、醫院營運的優化。人工智能可以應用于醫院營運管理,實作智能排班、智能移動醫療等,優化醫療資源配置與工作流程。這可以部分影響醫院管理人員的相關工作。

令人不那麼擔心的是,醫生這一職業的本質仍是需要與病人之間進行深入的互動,從這一角度來說,醫生這一職業還不易被人工智能完全取代:

1、醫生工作需要同理心與患者交流,這需要人類醫生專有的情感與表達能力。

2、複雜病症和疑難雜症的診斷與治療需要豐富的臨床經驗與專業判斷。這需要人類醫生長期實踐與思考積累的能力。

3、醫生不僅要有醫術,更要有醫德。這需要人類醫生專有的職業操守與人性關懷。

4、面對急症或未知狀況,需要很強的應變能力與靈活性。這需要人類醫生的思維廣度與靈活性。

盡管人工智能會對醫療健康領域産生深遠影響,并取代醫生某些工作職責,但由于醫療工作的複雜性及其對人性化能力的高度依賴,人工智能很難完全替代人類醫生的工作整體。醫生這一從業者需要加深專業技能,利用人工智能提高工作效率與品質,并發展專業判斷、同理心等人工智能難以替代的能力,這樣才能在未來繼續高品質地開展醫療工作。

人力資源工作者

2023年春節檔,《流浪地球2》上映,最終取得了超過40億元的票房收入。其中給人留下印象最深的一段是人工智能機器人MOSS與男主角劉培強的對話。MOSS以其強大的邏輯推理能力、大資料掌握能力,直接向劉培強發出了直逼靈魂的拷問。面對人工智能壓力測試中崩潰的劉培強,像不像面試時的你?

現在看來,這或許已經不是科幻場景。人工智能在人力資源管理領域也發揮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并對人力資源工作者造成了影響:

1、人工智能可以實作履歷篩選、視訊面試與評估等,這可能會影響人力資源工作者在招聘入口上的一些工作。

2、智能教育訓練與學習系統可以實作個性化學習路徑推薦和教育訓練效果評估等,這可能會影響人力資源工作者在教育訓練管理與學習評估方面的工作。

3、員工心理與行為評估可以通過人工智能來實作分析與生成報告,這可能會影響人力資源工作者在員工調研與培養方面的工作。

4、人工智能可以實作薪資标準分析、員工表現與薪酬關聯度評估等,這些都會影響人力資源工作者在薪酬設計與管理方面的工作。

當然,人力資源工作的核心是人與人之間的深入互動,這其中也有人性化管理的成分,特别是中國人情化的管理氛圍也決定了該領域不會輕易被人工智能完全取代,但也需要人力資源工作者引起足夠的重視,并在以下方面發揮作用:

1、人力資源工作需要高度的同理心與交流能力,這需要人力資源專業人士持有專業的情感智能與表達技巧。

2、複雜人事事件或問題的妥善解決需要豐富的經驗和敏銳的判斷力,這需要長期實踐中積累的人事管理技能與洞察力。

3、人力資源工作需要對組織整體有系統的考慮,并根據情況進行靈活調整,這需要主動适應的思維廣度與全局觀念。

4、人力資源工作也需要很強的商業敏感度和市場洞察力,這需要人力資源專業人士主動聚合企業營運資訊與判斷外部形勢的能力,不僅是機械可複制的技能模闆。

盡管人工智能發展為人力資源工作帶來新的技術手段與管理思路,并可實作工作效率的提高和決策的優化,但要真正替代專業人力資源人士仍面臨一定難度。人力資源工作者需要不斷學習新技術與管理理念,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實作人力資源管理的智能化更新,但更應關注發展情商技巧、專業判斷力、市場洞察力等人工智能難以替代的核心能力,這是其在AI時代繼續發揮價值的關鍵所在。

關注作者,我們将持續釋出對您有益的人工智能相關文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