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醫學人工智能向“新”而行

作者:健康報

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新質生産力概念并作出重大部署,指出“要牢牢把握高品質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近年來,大陸衛生健康領域加速應用人工智能等資訊技術,提升醫療衛生服務水準,滿足人民群衆多元化需求,同時也在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産力。從今日起,健康報開設“關注新質生産力·人工智能”專欄,報道衛生健康領域應用人工智能等技術疊代更新服務、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向“新”圖強的生動實踐。

人工智能是引領未來的戰略性技術,不僅影響未來的醫療,也影響醫療的未來。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深化大資料、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開展“人工智能﹢”行動。

目前,人工智能在持續釋放的健康需求和技術革新的推動下,在醫療衛生行業加速應用。近日,健康報記者在上海市、浙江省、安徽省等地采訪發現,作為新質生産力的重要引擎,人工智能為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也在深刻改變疾病診療模式、看病就醫方式和健康管理形式。

深度融合

人工智能技術的蓬勃發展正将醫療健康快速推進到智能時代。日新月異的技術與大陸海量醫療資料資源、龐大社會需求、開放的市場環境等有機結合,形成了大陸醫學人工智能産業發展的獨特優勢。目前,人工智能與醫療已經進入深度融合階段,其應用層出不窮,在讓老百姓享受高品質健康服務的同時,也培育和發展了新質生産力。

“胸部肺結節CT輔助診斷應用已廣泛覆寫超過80%的病例,将原本7分鐘的診斷時間縮短至2分鐘;冠狀動脈CT血管成像輔助診斷的應用将診斷時間從25分鐘縮短至3分鐘;聯合研發的國産質子治療系統,臨床驗證顯示惡性良性腫瘤局部控制率100%,安全性良好,顯著減少治療費用……”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院長、上海市數字醫學創新中心主任甯光表示,通過應用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瑞金醫院不僅提高了醫療服務的品質和效率,也增強了患者的就醫獲得感。

甯光坦言,在上海市數字醫學創新中心落戶瑞金醫院時,他們還不能完全體會到數字醫學對臨床的重要性,而今天,數字醫學已在上海的醫院遍地開花,提高了患者感受度、醫生體驗度和醫院掌控度。便捷就醫服務、醫學影像輔助診療、智慧病理輔助診斷、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醫療資源下沉服務、醫學語言大模型賦能、智能制造成果轉化等應用場景在瑞金醫院已經全面推廣。

在上海,醫療數字化轉型已經實作全覆寫。其中,上海近年來持續開展“便捷就醫服務”數字化場景建設和落地應用,聚焦服務流程和管理流程再造,打造了許多提升患者就醫便捷度的服務應用場景,如精準預約、智能預問診、醫療付費“一件事”等。

近日,安徽省六安市舒城縣曉天鎮和崗村的班師傅來到村衛生室就診。村醫施華秀接診後,結合患者體征,初步診斷為呼吸道感染,但一旁的“智醫助理”系統提示“有扁桃體炎可能”。施華秀進一步對班師傅進行體格檢查,最終确診其患有“化膿性扁桃體炎”。施華秀修正診斷,并按照正常予以左氧氟沙星氯化鈉注射液治療。此時,“智醫助理”人工智能審方提示患者既往有喹諾酮類藥物過敏史,存在用藥禁忌。施華秀根據提示修改用藥方案,給予對症治療。

安徽省衛生健康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該省“智醫助理”系統覆寫104個縣的1702個鄉鎮衛生院(社群衛生服務中心)和1.7萬個村衛生室,使用醫生達到3.2萬人,提供輔助診斷6.8億次,協助基層醫生完成3.1億份電子病曆,電子病曆規範率達98.69%。“智醫助理”規範了基層診療行為,提升了基層診療能力,提供了基層醫療品質兜底保障,提高了基層公共衛生工作效率。

早在6年前,國家衛生健康委便開始針對醫學人工智能應用發展組織專題研究,提出了臨床輔助診療、公共衛生智能服務等5類12項醫學人工智能主要應用方向。随後,醫學人工智能技術在基層衛生健康服務中的應用試點啟動實施,形成了若幹可複制使用的醫學人工智能基層輔助診療應用系統。

放眼全國,人工智能在提高醫療衛生行業資源利用效率、提升醫療衛生服務水準、降低醫療成本、促進分級診療政策落實等方面作用突出,在很多醫療健康應用場景中都有不錯表現。其中,人工智能在輔助醫學影像診斷、數字病理診斷、生理信号診斷、臨床決策支援、健康管理等方面加速應用;醫用機器人在醫療系統已得到推廣應用,手術機器人、診斷機器人、康複機器人、服務機器人、消毒機器人等醫用機器人開始得到應用;人工智能在輔助藥物研發、醫院智能管理、醫療裝置管理、醫學教育教育訓練等方面的應用也在積極探索中。

加速躍遷

大陸醫學人工智能應用起步較晚,但起點并不低,發展速度很快,部分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已實作重要突破,語音識别、圖像識别等細分技術世界領先。

疊代更新的背後是國家層面的大力支援。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推進人工智能應用發展,先後出台《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關于促進和規範健康醫療大資料應用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促進“網際網路﹢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等檔案,大力鼓勵人工智能、大資料、網際網路、5G、區塊鍊、物聯網等新一代資訊技術在衛生健康行業的應用發展,有力促進了醫學人工智能應用在大陸的生根發芽和茁壯成長。

目前,大陸醫療衛生資源總量相對不足且分布不均衡,人口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發病率逐年遞增……在政策支援下,快速發展的醫學人工智能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可能,改變着傳統的疾病預防、檢測、治療等模式,加速了整個衛生健康行業的能力躍遷。

浙江省針對醫療健康服務存在的流程不暢、互動不強、效率不高等難點堵點問題,依托大模型、大資料等,打造了省域共享、數實融合的數字健康人“安診兒”,建構院内院外全覆寫、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新型醫療健康服務體系。浙江省衛生健康委規劃發展與資訊化處處長劉小舟介紹,數字健康人“安診兒”已可提供智能導診、用藥指導等多項智慧化服務,還串聯了醫院診前、診中、診後的線上線下服務,實時推送取号、叫号、檢查檢驗、取藥等消息提醒和院内導航。“安診兒”上線以來,已覆寫該省92家省市級醫院,月服務量超30萬人次,使用者滿意度達98%,并将于今年年底覆寫全部省市縣級醫院。此外,該省研發的基于省域醫療資料的醫學人工智能大模型已完成與“安診兒”嵌入式對接,成為數字家庭醫生的基礎智能底座。

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正在上海市國際醫學科創中心的架構下,建設醫療器械研發創新平台,更新高端影像裝置、可降解支架等的研發經驗,融入智能化要素,推動形成新一代藥械研發平台。該院黨委書記顧建英介紹,該院建構産學研醫政五力協同的智能醫療裝備創新平台,通過建構醫工交叉聯合實驗室整合臨床驗證環境、人工智能研發平台、醫療器械研發環境,形成新一代閉環的智能器械研發驗證環境,打造從臨床一線需求到醫療器械設計、分析驗證、原型研發、樣機測試、應用測試、産品化、臨床驗證的全過程研發閉環,實作以智能化全面賦能為特色的醫療器械研發應用。

“智醫助理”已成為安徽衛生健康主管部門監控基層醫療品質的好幫手。安徽省衛生健康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智醫助理”作為背景監控軟體,不幹擾不影響基層醫生診療流程,基層醫生可以不主動點選使用,但所有診療過程都在系統監控中。“智醫助理”提取的診療合理性分析資料和病曆規範性分析資料可以監測評價基層醫療品質,在基層醫療質控和績效考核中可以發揮重要作用。

審慎包容

人工智能不簡單,與醫學疊加更是有難度。醫學人工智能的加速疊代、跨越發展,必然會對現有政策、法規、标準體系帶來沖擊,這對政府監管提出更高要求。世界衛生組織曾在去年公開呼籲謹慎使用人工智能生成的大型語言模型工具。同時,盡管人工智能技術不斷進步,醫生的專業判斷與人文關懷仍然是不可替代的核心要素。

多位受訪專家表示,人工智能已進入爆發式發展的關鍵階段,既要擁抱新事物、抓住新機遇,也要裝好刹車再上路,共同推進人工智能全球治理,堅持審慎包容的監管思路。2020年,國家衛生健康委釋出的《關于加強全民健康資訊标準化體系建設的意見》明确要研究制定醫學人工智能應用研究指南,并加快研究制訂人工智能技術的相關應用标準和安全标準,建構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及安全測評标準,提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品質,強化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安全管理。

各地也在積極完善相關政策。比如,福建省對資料和技術應用安全、醫學倫理、監管等方面内容,按照所屬領域、級别、時間等次元進行歸納分析,撰寫醫學人工智能應用相關法律法規研究報告,指導研究項目科學開展;廣東省深圳市制定醫學人工智能産品效果評價的實施原則與政策,建構智能臨床輔助診斷産品效果評價政策、觀測路徑,研發完成智能臨床輔助類項目社會治理評價名額體系,正在開展名額資料采集工作……

然而,醫學人工智能發展前路漫漫。人工智能資料集、模型效果評估等方面缺少統一權威的标準規範,存在重複建設、資料及應用複用難的現象,造成難以科學評價同類應用或産品的實際效果,部分人工智能應用效果存在誇大宣傳的情況。另外,作為新一代資訊技術,人工智能目前相關監管制度與法律尚不完善,監管稽核機制不完善,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産生醫療糾紛的責任界定困難。資料安全風險也比較突出,業務需求方大多與商業公司合作,自身并不具備獨立研發能力,存在資料洩漏的風險。值得關注的是,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的軟體及工具大多來源于國外,算法模型也多數是基于國外公開模型修改提升,自主技術擁有比率偏低。

甯光坦言,将醫院所進行的大量臨床活動轉變成有價值的臨床資料,需要解決的科學和技術問題很多,建立有關倫理規範、制定相應政策和加大經費投入等也非常重要。他建議,盡快推進醫療健康資料共享的具體政策、指南制定,在明确醫療健康資料傳輸、存儲、利用中去隐私化等安全要求的基礎上,鼓勵醫療機構和科研機構之間的合規資料共享,出台醫療健康資料價值評估的指導意見,試點醫療健康資料的市場化流動。同時,根據醫學人工智能研究和應用特點,完善人工智能醫療器械的倫理審查機制和要求,加強對醫學人工智能研究人員的倫理教育,提升倫理意識和責任感;梳理人工智能醫療器械應用的定價情況,逐漸形成以市場導向的合理收費機制等。

“醫療衛生健康數字化轉型從根本上說是為‘人’服務的,始終把提升人民群衆體驗感作為數字化轉型工作的出發點、落腳點,并以此作為數字化轉型工作的評價标準。”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副主任羅蒙表示,在場景征集時,上海市各級醫療機構突出“人”這個核心,精準科學做好場景發現與落地,挑選讓廣大患者可感、可知、可及的場景。場景建成後,指導醫療機建構立群衆評價機制,讓人民群衆發現問題,真正以滿足人的需求來促進醫療數字化轉型提質更新。

醫學人工智能向“新”而行

文:健康報首席記者 姚常房編輯:楊真宇校對:李詩堯稽核:秦明睿 徐秉楠

醫學人工智能向“新”而行
醫學人工智能向“新”而行

本文經「原本」原創認證,作者健康報社有限公司,通路yuanben.io查詢【2G3XLAZB】擷取授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