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深度长文:人工智能对知识工作者的影响

作者:易定邦

与人们认知的相反,OpenAI发布的《大语言模型对劳动力市场影响潜力的早期研究》报告中分析,最不易被AI影响的34大“铁饭碗”,不是知识工作者,而是洗碗工、酒保、水管工、绿化工等蓝领工作者。知识工作者通常更依赖信息处理和专业知识,需要较高的认知技能,与信息技术之间的耦合度较高, 因此更容易被新兴技术影响或替代。我们列举了部分因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可能会对某些职业造成的影响。

深度长文:人工智能对知识工作者的影响

图:OpenAI发布的《大语言模型对劳动力市场影响潜力的早期研究》部分内容

作家

第一次改变作家的技术革命还是在上世纪90年代。电脑的发明让作家无字可写,众多作家们纷纷对这个科技怪物嗤之以鼻:不是写出来的文章没有灵魂。然而写作效率的天壤之别让作家们不得不重新开始学习,开始背诵王码五笔:王旁青头兼五一,土士二干十寸雨。。。

第二次改变作家的技术力量是互联网的出现。作家们发现信息是如此的唾手可得,哪怕是远在国外的科技文献、统计数据、行业信息,只需点击鼠标,就能获得自己写作的灵感来源,再也不用三天两头的跑图书馆借阅那些已经快要过时的信息。

第三次对作家有着深远影响的技术出现在移动互联网兴起。信息技术的升级彻底改变了作家的写作方式和思维模式。作家不再是知识和信息传播的主要来源,整个移动互联网构成了巨大的信息海洋,自媒体的发展让作家需要在此基础上开拓思路、传播观点甚至抛头露面。这使很多作家的写作转向新的领域,如网络小说、博客写作、公众号文章、制作短视频。作家这一头衔甚至成为一个过时的称谓,大V、博主、主播、KOL才是与之匹配的身份。

第四次技术浪潮来了,这次的技术升级带来的改变更为迅猛、影响更为深远:

1、人工智能可以实现自动文章撰写、自动小说段子生成等,只要向AI发出适宜的指令,AI就可反馈出比普通作家思考更为广阔、更具有条理的文章。人工智能不可避免的会取代部分人类作家在创作内容和素材获取等方面的工作,特别是一些对专业性要求不强的创作工作。

2、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与算法建模实现语言表达能力和创作技巧的模拟,生成让人惊讶的作品。比如AI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以知名人士的口吻输出与他们思维相匹配的话语与文章。

3、人工智能可以为作家创作提供海量信息与大量创作素材,辅助作家实现更为丰富与广泛的创作灵感与素材获取。其输出效率更是远超人类作家,其信息主动输出能力与互联网技术时期相比,节约了作家的大量时间。

4、人工智能可以通过读者大数据分析找出潜在读者需求与兴趣偏好,为作家创作方向与题材选择提供数据参考。与传统信息技术相比,AI可以实现定制化,根据与作家交流信息的积累,模拟作家成文形式,以及通读者大数据分析,给出更有针对性的内容,逐渐替代作家写作。

虽然人工智能具备以上写作中的优点,但我们经过实际测试发现,以当前的技术水平,要做到完全替代作家还依然不现实。大语言模型即使能理解人类的情感以及创作条理清楚的文章,但也常会“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当创作的内容越长,人工智能出差的概率越大,还无法成为一个可靠的“文字工作者”。在后续章节我们将分析为何基于大语言模型的人工智能会出现这种“毛病”。

即便如此,传统作家也可以充分利用AI工具,提高创作效率。但要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创精神,关注发展与人工智能难以替代的核心能力——人文关怀、原创思维、跨界思维、情感能力等,打造具有独特性的个人创作风格。

在后续AI实践章节中,我们将会介绍目前在AI文章写作方面的生产力工具,从写作助手“Deep Write”到合规审核“讯飞智检”,从小说续写“彩云小梦”到文案生成“Copy AI”,涉及到写作的多个方面,希望能给作家读者带来助益。

人工智能虽会在一定程度影响与改变作家的工作方式与创作手段,但难以完全替代作家这一职业本质。作家需利用好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与机遇,但更应关注发展与之互补的核心竞争力,在人机融合中找寻属于自己的创作方向与立足点。做到理性运用新技术,坚持人本价值取向,这是作家继续发挥作用与价值的关键所在。

律师

中美两国律师人数存在巨大的差异,中国大陆律师总数为52.2万人,而美国律师总人数则达到了132.8万人,美国每万人拥有律师40人,而中国每万人仅有3.7人。两者相差超过10倍。除了两国在法律文化传统不同、注册数量管控不同、相关专业毕业人数有差异等原因外,在知识层面存在差异可能是中美两国对律师需求不同的根本原因:中国小学毕业认识3000汉字即可起草一般民间纠纷的法律文书,律师在民众心中似乎不那么高高在上;而美国大学毕业掌握30000单词,但是对于非法律专业或跨专业学科的词汇却无能为力,不得不借助律师帮助。

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知识与技能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对某一职业的需求。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律师的生存空间,部分初阶的律师可能首先面临失业的风险。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律师:DoNotPay的出现就是一个例子。它的第一版本在伦敦问世以来,已经就违停罚款对市政府的诉讼当中胜诉16万次。该AI机器人的使用范围除了住房申请、民间借贷到航班延误的补偿诉讼,为欧美普通百姓带来了新的法律援助途径。DoNotPay的发明人Browder表示:“我觉得DoNotPay可以取代律师的位置,它可以免费帮助人们重获家园,这让我觉得多多少少有点讽刺”。AI技术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会对律师这一职业造成影响:

1、法律工作中存在相当部分可以被自动化的工作,如文书收集、起草、验收等。这些重复性工作容易被人工智能系统取代,从而影响部分低阶律师工作职位。

2、法律方向的人工智能系统与应用也在快速发展,如可以自动审查法律文件并发现潜在问题的AI系统,可以自动生成初步法律意见的智能系统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也会对部分律师岗位产生影响,如初级律师等。

3、法律工作的某些范畴,特别是那些例行公事般的常规案件,也较易被人工智能系统取代。这可能会影响处理此类案件的律师工作岗位。

然而,律师作为高素质的知识专业人才,其工作也需要高度的专业判断与社会交互能力,这使得律师这个职业并非完全会被人工智能替代,主要体现在:

1、复杂案件和涉及人工智能伦理法律问题的案件,仍需要高水平的人类律师进行处理。这需要专业知识与同理心等人工智能难以完全代替的能力。

2、法律工作除技能外,也强调个人的沟通能力,同理心,说服力等。这需要具备人工智能难以达到的人类情感智能与社交技巧。

3、律师这个职业也强调原创性思维与专业判断。这需要工作者具有的独立思考与分析能力,不易被人工智能完全取代。

与此同时,技术进步也催生了一些新需求。近年来新招收的法学学生中,已经出现了“人工智能法学方向”的新专业。其中的课程设置进行了跨界融合,比如:《数字证据与区块链》、《人工智能法律应用》、《人工智能伦理概论》、《知识发现与数据发掘》等。这些课程跨越了文科与理科的界线,对新的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已经在工作岗位上的律师群体要积极学习人工智能相关的知识,掌握与行业相关的新技术。

目前,国内公司也推出了与律师行业相关的一些智能工具,如律呗Ai小工具,它具备自动化生成起诉状等功能。传统上,律师需要手动撰写起诉状,这是一项耗时耗力的任务,需要律师花费数小时或数天的时间来完成。使用律呗Ai小工具,律师只需要输入案件的基本信息,律呗Ai小工具将自动生成一份完整可用的起诉状。

在进行法律研究时,律师需要进行大量的文献检索。传统上,这通常需要使用多个搜索引擎和数据库进行多次检索,而且检索过程繁琐、耗时,还容易出现漏洞。使用“AI拖拽检索工具”或“秘塔检索”,律师只需要在一个框内输入需要搜索的关键字,机器会自动联想、猜测你想要的东西,自动把相关的结果都抓取出来,以更加快、准、省的方式把结果呈现出来,而且结果中不会有竞价排名、广告等干扰,大大缩短了基础法律检索的时间。

使用此类智能工具能够大大提高律师的工作效率,使他们能够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处理案件的其他方面,如准备辩词、研究案件背景等。

教师

自2020年开始的新冠疫情使得全球许多学校都开始采用人工智能技术或远程教学进行线上授课,人们突然发现一些水平一般的教师似乎可有可无:既然都是远程授课、机器人辅导,那我为什么不选择更优秀的老师?这无可避免地影响到了部分老师的就业:

疫情期间中国几乎所有的大学都采用了虚拟现实教室、线上课堂等信息技术,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远程互动。同时也有部分大学采用了AI辅助教学系统,可以自动对学生提问并给出即时反馈,部分替代了线下教学中老师的部分工作。美国众多大学也提供了免费的在线教育平台,许多资深老师开始在该平台上授课,部分学校也采用这些资源进行在线教学。这使得部分学校可以减少现有教师,或者暂停招聘新的教职工。

英国的一项调查显示,有30%的教职工担心AI教学系统和在线教学资源会对教师的工作产生不利影响。也确实有学校利用AI和在线教学资源取代部分教学岗位,以减少疫情带来的经济损失。澳大利亚政府资助了一项人工智能教学项目,研发了自动评估学生作业和提供反馈的系统。采用该系统的学校可以由一名老师监督更多学生,AI技术的应用提升了每位教师的效率,但降低了对教师数量的需求。

疫情三年给采用了先进信息技术的视频会议企业带来了用户的爆发式增长,钉钉的用户数已超过6亿,腾讯会议也超过了3亿用户。Zoom的单日使用人数已从疫情前的1000万人激增到3亿人。从目前来看,AI技术的不断成熟至少会给教师带来以下影响:

1、人工智能可以更好地实现教学个性化,提供个性化教学路径与内容推荐,取代部分教师在这方面的工作。如智能教学系统可以根据学生水平与特点推荐学习内容。

2、人工智能教学助手可以取代部分重复性工作,如作业批改、题目生成、提醒通知等。这可能使得一些教学助理岗位发生变化。

3、智能教学系统可以进行在线授课与知识传播,特别是在高等教育与远程教育领域。这也可能对线下课堂教学带来一定影响。

值得欣慰的是,教学工作的特质之一是老师与学生,学生也学生之间需要互动与沟通,这部分不易被人工智能完全替代:

1、面对面课堂教学需要高度的情感交互与共鸣,需要教师具有的同理心、情感表达能力等,这是人工智能难以达到的。

2、教学工作也强调独特的教学风格、原创课程设计与灵活运用教学技巧等。这需要人类教师才拥有的创造力、专业判断力与教学经验。

3、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长负责,不仅限于知识教授,还包括情感成长等方面。这需要人类教师的全面考虑与人性关怀。

4、面对突发事件或各种意外状况的处理需要很高的应变能力。这需要人类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培养的应变能力,难以被人工智能迅速取代。

所以,即使人工智能的进步会影响教师工作的某些方面,并可能替代部分工作职责,但人工智能很难完全替代人类教师的工作整体。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新技术与新教学模式,利用人工智能实现教学创新,并发展人工智能难以替代的人性化优势,这样才能在人工智能时代继续发挥专业与价值。

我们也建议教师群体使用的一些AI工具以提高效率,比如:一键式课件生成工具“Gamma App”、可以生成说课演讲辞的“Claude”、强大的英语语法检查器“Grammar Check”、可轻松创建和销售自己在线课程的“Teachable”等。

医生

新冠疫情期间,中国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信息技术手段,使疫情的传播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以渐移默化的方式进入医疗体系,为中国百姓建立起了安全护栏:

首先是中国使用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辅助追踪病毒源与密接者。通过结合病人行程卡、监控录像、手机定位等大数据,使之能够快速追踪单个病例的病毒来源及所有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与检测。这种信息技术手段极大提高了防控效率。

其次建立了电子健康码系统。各省市开发了统一的健康码小程序,根据人员健康风险情况设定红黄绿三种颜色编码。该系统通过大数据进行蔓延风险评估,有效控制了人员流动,减少疫情扩散风险。

第三是采用远程医疗与线上问诊。各地方政府开展了广泛的远程医疗服务,包括线上问诊、在线指引等,减少人员聚集,同时也促进了隔离治疗。这大大缓解了医疗资源压力,维持了公共卫生服务。

最后是中国具有各种完备且强大的线上服务平台。中国人广泛采用了线上办公、购物、外卖、学习等模式,减少了人员聚集与出行。这些强有力的信息技术手段减少了疫情扩散机会,使得"宅经济"蓬勃发展。

通过上述信息技术手段,中国全面提高了疫情监测、防控、救治和管理能力。有效控制住了疫情蔓延,为后续的经济社会发展赢得了宝贵时间。这也给世界带来了重要经验,许多国家效仿采用类似技术和措施应对疫情。

可以说,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的应用,在这场疫情斗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体现出强大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潜力。这为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未来城市管理与医疗卫生领域的更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石。但与此同时,疫期期间开始逐步使用的人工智能系统已开始对医疗工作者造成影响:

1、人工智能应用安赛诊断、平安好医生等提供医疗图像识别与诊断的AI系统可以实现医疗检测和诊断的自动化。如医学影像识别、病理检测、基因检测、药物分析、CT和MRI自动诊断等。这可能使得部分医疗检测工作被人工智能系统取代。

2、人工智能可以提供医学专业知识推理与决策支持。如IBM Watson可以基于海量医疗数据为癌症治疗提供个性化决策支持。以及其他的临床决策的智能支持系统,帮助医生快速准确地作出诊断与治疗方案选择,提高诊疗质量与效率。

3、手术机器人的应用。人工智能可以实现手术机械臂,为外科手术提供精准辅助。这可能使得部分外科医生的工作发生变化。

4、人工智能可以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与疾病预防。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分析大量个人健康数据,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与疾病风险预判。这可以部分取代基层医生在健康管理与疾病预防中的作用。

5、医院运营的优化。人工智能可以应用于医院运营管理,实现智能排班、智能移动医疗等,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与工作流程。这可以部分影响医院管理人员的相关工作。

令人不那么担心的是,医生这一职业的本质仍是需要与病人之间进行深入的互动,从这一角度来说,医生这一职业还不易被人工智能完全取代:

1、医生工作需要同理心与患者交流,这需要人类医生专有的情感与表达能力。

2、复杂病症和疑难杂症的诊断与治疗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与专业判断。这需要人类医生长期实践与思考积累的能力。

3、医生不仅要有医术,更要有医德。这需要人类医生专有的职业操守与人性关怀。

4、面对急症或未知状况,需要很强的应变能力与灵活性。这需要人类医生的思维广度与敏捷性。

尽管人工智能会对医疗健康领域产生深远影响,并取代医生某些工作职责,但由于医疗工作的复杂性及其对人性化能力的高度依赖,人工智能很难完全替代人类医生的工作整体。医生这一从业者需要加深专业技能,利用人工智能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并发展专业判断、同理心等人工智能难以替代的能力,这样才能在未来继续高质量地开展医疗工作。

人力资源工作者

2023年春节档,《流浪地球2》上映,最终取得了超过40亿元的票房收入。其中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一段是人工智能机器人MOSS与男主角刘培强的对话。MOSS以其强大的逻辑推理能力、大数据掌握能力,直接向刘培强发出了直逼灵魂的拷问。面对人工智能压力测试中崩溃的刘培强,像不像面试时的你?

现在看来,这或许已经不是科幻场景。人工智能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也发挥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对人力资源工作者造成了影响:

1、人工智能可以实现简历筛选、视频面试与评估等,这可能会影响人力资源工作者在招聘入口上的一些工作。

2、智能培训与学习系统可以实现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和培训效果评估等,这可能会影响人力资源工作者在培训管理与学习评估方面的工作。

3、员工心理与行为评估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来实现分析与生成报告,这可能会影响人力资源工作者在员工调研与培养方面的工作。

4、人工智能可以实现薪资标准分析、员工表现与薪酬关联度评估等,这些都会影响人力资源工作者在薪酬设计与管理方面的工作。

当然,人力资源工作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深入交互,这其中也有人性化管理的成分,特别是中国人情化的管理氛围也决定了该领域不会轻易被人工智能完全取代,但也需要人力资源工作者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在以下方面发挥作用:

1、人力资源工作需要高度的同理心与交流能力,这需要人力资源专业人士持有专业的情感智能与表达技巧。

2、复杂人事事件或问题的妥善解决需要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判断力,这需要长期实践中积累的人事管理技能与洞察力。

3、人力资源工作需要对组织整体有系统的考虑,并根据情况进行灵活调整,这需要主动适应的思维广度与全局观念。

4、人力资源工作也需要很强的商业敏感度和市场洞察力,这需要人力资源专业人士主动聚合企业运营信息与判断外部形势的能力,不仅是机械可复制的技能模板。

尽管人工智能发展为人力资源工作带来新的技术手段与管理思路,并可实现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决策的优化,但要真正替代专业人力资源人士仍面临一定难度。人力资源工作者需要不断学习新技术与管理理念,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智能化升级,但更应关注发展情商技巧、专业判断力、市场洞察力等人工智能难以替代的核心能力,这是其在AI时代继续发挥价值的关键所在。

关注作者,我们将持续发布对您有益的人工智能相关文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