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比亞迪讓印度先付20億再發貨:生意模式變了,印度宰客越來越難

比亞迪讓印度先付20億再發貨:生意模式變了,印度宰客越來越難

這段時間,印度盯上了比亞迪,以1000輛電動大巴為餌,意圖說服比亞迪在印建廠,一輛價格在200萬左右,一千輛就是20億!而比亞迪冷靜地提出全額付款後才會交易,并且不要盧比,隻收人民币。

這件事在國内引發了廣泛的熱議,這其實意味着一個風向的變化,印度套路被大廠警惕了,生意模式變了,印度要用原來的模式宰客越來越難。

因為比亞迪堅持在收到付款後才進行貨物傳遞,此舉招緻印方強烈不滿,印度的進階官員對比亞迪施加了嚴重的責備,他指責比亞迪“打破了規則”,損害了印度的商業聲譽,進而導緻印度在全球範圍内遭受了無形的損失。但這次外媒卻沒有人幫印度說話,印度的信譽風險正在反噬自身。

比亞迪讓印度先付20億再發貨:生意模式變了,印度宰客越來越難

比亞迪強勢要求全款,印度套路走不通了

原來,印度政府為了響應《巴黎氣候協定》,打算在全國範圍内推廣新能源公共汽車,以減少空氣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為此,印度政府向比亞迪下了一張價值20億元人民币的大單,要求比亞迪提供1000輛電動巴士。

比亞迪讓印度先付20億再發貨:生意模式變了,印度宰客越來越難

印度自認為他們隻支付10%的預付款就是一種負責任的做法。似乎他們期待能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優質的産品,同時卻避開所有可能的麻煩,包括延期支付、品質問題甚至退貨等。一旦遇到問題,他們也可能試圖讓比亞迪承擔損失。

顯然,比亞迪看穿了這種套路。畢竟,換了其他的國家,其實這個要求并不過分,但很顯然,包括小米在内的國産廠商踩過的坑,讓比亞迪有了警惕心理。

“印度制造”是莫迪的雄心,也是莫迪的心病。印度一直想成為下一個中國,下一個世界工廠。

比亞迪讓印度先付20億再發貨:生意模式變了,印度宰客越來越難

以制造業目前火爆的新能源車為例,印度頂尖車企塔塔集團還停留在組裝階段:刹車系統來自德國,晶片用的是意法半導體,電池和電機是從中國買的……可以說整個過程中,隻有勞工是印度的。

着急之下,印度走上了一條坑外資的歪路,從一開始,印度确實是通過放寬了投資限制與稅收優惠,吸引來很多跨國企業;但很快,印度開始調高關稅、新增各種管理條例與法律條款、艱難的征地以及不穩定的治安随之而來,其後一旦做大,更是頻頻對跨國公司下套。

簡單來說,先用印度的人口紅利引誘各大外資來印度重資産建廠,以市場換技術,幫我解決就業問題與稅收問題,随着深耕投入越大,放棄越難,就開始關門收割。過去十幾年來,印度頻頻以逃稅、做假賬、違反外彙管理法為由,向各大跨國公司開刀。

一個個大廠來到印度重資産布局建廠、最後利潤、資産與産業鍊都留在了印度。

此前,蘋果在印最大代工廠緯創,連續虧損六七年還被當地人打砸裝置,官方卻以“違反勞動法”為由拉偏架要求其自行買單;印度為了罰款沃達豐,不惜修改印度法律。

2022年,印度以亞馬遜違反了相關财務規定為由,對其罰款1.72億美元。2022年以谷歌公司違反印度反壟斷法為由,一周内兩次累計罰款2.75億美元。2022年7月印度以逃稅為由罰OPPO 5.5億美元,2022年8月,印度指控vivo避稅18.9億人民币。國内小米則被印度以“外彙管理法”為由,當機了48億資産……

印度竭澤而漁的行為,也在打破一些人的幻想,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印度也在照亮中國,也不用擔心印度踩着中國的肩膀做強印度制造業,這未必是壞事!

尤其是從馬斯克到比爾蓋茨等一個個通路中國的行程來看,中國市場的自由、開放性、法制性土壤被印度市場襯托的更加有吸引力。

比亞迪要求付全款背後,中國有被坑的先例

如今印度向比亞迪抛出了1000輛電動巴士訂單。盡管1000輛巴士相當于比亞迪在歐洲兩年的銷量,然而比亞迪還是要求印度先付全款,而且要用人民币支付。

比亞迪讓印度先付20億再發貨:生意模式變了,印度宰客越來越難

因為在付款這個事情上,中國企業有被坑的先例。

很多國内企業過去曾對印度的基建等相關産業支援也非常多,比較典型的是上海電氣。

早在2008年,上海電氣跑去印度,給印度建造了6台660mw的電站,價值13.1億美金。約合人民币88億元,萬萬沒想到的是,在裝置安裝完畢且順利營運後,莎聖電廠竟然不願意付錢了。

2019年,上海電氣申請新加坡國際仲裁機構仲裁,要求reliance(信實集團)根據對reliance UK的擔保,支付13.5億美元。結果到現在錢還沒有收到,反而被對方起訴到印度高等法院要求賠償21.4億人民币。這個電廠的老闆現在世界第三富翁,身價1300億美元的安巴尼。

比亞迪讓印度先付20億再發貨:生意模式變了,印度宰客越來越難

類似的案例,還有日本下血本從中國手裡搶走印度的高鐵項目,印度建高鐵,大概需要1170億人民币。日本大手一揮,提供了近800億人民币的貸款。2015年簽約,利率僅為0.1%,貸款年限長達50年,基本上等于不要利息了。但卻在印度遭遇了征地等各種問題,導緻爛尾。

據日本媒體去年對工程進度的披露,自2017年開始動工以來,5年隻修了10公裡。投入大量的人财物,現在卻打了水漂。

是以,可以知道,如果比亞迪答應印度的要求,收不到款項是大機率事件。是以,盡管印方對此強烈抗議,但比亞迪态度強硬: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否則沒得談!

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印度在照亮中國

2014年,印度提出“印度制造”計劃,緻力于吸引外資帶動印度制造業發展,最終取代中國,成為新的“世界工廠”。

然而屢次“下套”的印度根本留不住人。據印度《商業标準報》報道,從2014年到2021年,共有2783家跨國公司陸續“逃離”印度,截至去年7月,在印注冊的5079家跨國企業,已有1777家撤離,占比35%。

反觀中國,不僅同期制造業占GDP比重達到27.4%,來華投資的外資企業也過得“順風順水”。 自今年1月以來,已有100多家跨國公司高管接連訪華。6月14日,美國蓋茨基金會聯席主席、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抵達北京,尋求多領域與中國的進一步合作。在此前後,蘋果、星巴克、賽諾菲、英特爾、西門子、摩根大通等多個跨國企業高管或CEO也相繼來華。

比亞迪讓印度先付20億再發貨:生意模式變了,印度宰客越來越難

商務部最新公布的資料顯示,今年1至5月,法國、英國、加拿大實際對華投資都有超過100%的大幅增長,法國實際對華投資猛增429.7%。

今年二季度特斯拉全球銷量超40萬輛,在華銷量超15萬,CEO馬斯克也在成功訪華後,重回首富寶座。

種種先例都在表明,除了産業鍊完整性之外,中國市場的開放性、公平性商業土壤與營商環境,才是印度難以彌補的差距。

面對印度套路,生意模式要變了

全球知名的跨國企業不約而同選擇中國,無疑是在表明,印度當下的國際聲譽與營商環境,正在對印度制造造成極大的損害,從長遠來看,是利好中國的。

因為在一個存量市場裡,印度市場的環境對國際廠商來說就像是一場賭博,當印度已經讓海外資本感到絕望的時候,那麼中國可能是為數不多的樂土。

正如外媒坦言,不要把印度與中國相提并論,世界工廠的實作,不能靠打壓他國來實作。對外商業貿易的核心是建立在市場公平、法制規範、信用體系健全的基礎上,如果印度為了本土利益踐踏國際法與商業原則,那将會徹底破壞印度經商的土壤,印度要成為世界工廠,隻能是癡人說夢。

印度的行為也給我們警醒,找印度做生意是可以,但要懂得防範風險,不然難免被坑。這次比亞迪之事就已表明,印度譴責比亞迪“違反了規則”,但是這個“規則”究竟是誰制定的呢?是國際公認的規則,還是他們自己的規定?看來全世界都知道,他們的商業習慣似乎不太講規則,總是想要将貨物先行拿到手,而錢款可能卻遲遲不付。

印度打劫跨國資本的行為正在引發國内企業的警惕,你笑比亞迪不懂做生意,比亞迪笑你不懂印度。比亞迪的事情正在告訴我們,在印度的打劫跨國企業引發全球警惕的當下,原有的坑殺外資的宰客套路以後越來越難走通了。

國内的戰略雖然一直堅持對外貿易開放,但考慮到印度市場的特殊性,或許生意模式要變了。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