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7月7日,美國演員工會向全體成員發出一份電郵,預示着一場橫掃好萊塢的影視演員全面罷工,很可能即将來臨。
演員工會劍指重播分成待遇
和正在罷工之中的美國編劇工會一樣,演員工會的對立面也是成立于1924年的美國影視制作人聯盟(Alliance of Motion Picture and Television Producers),他們代表着全美三四百家影視制作公司的利益,專門負責與編劇工會、演員工會、導演工會等行業組織進行利益談判,以求為資方謀得最大利益。
演員工會已未雨綢缪趕制罷工标牌
自6月30日起,影視制作人聯盟與演員工會原有的合約就已失效。然而,雙方自6月7日開始談判,卻始終未能就新合約取得共識。雙方在上月底議定,将談判死線日稍稍往後推遲至7月12日。但目前看來,即便是到了這一天,恐怕雙方也很難一下子達成協定,演員罷工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如果真那樣的話,将會出現美國曆史上極為少見的編劇工會、演員工會雙罷工的場面,所有正在拍攝或前期籌備中的好萊塢影視項目,百分百将會徹底停工。這對于才從三年疫情中緩過氣來的美國影視産業而言,實在是莫大的災難。
雖然在整個談判期間,勞資雙方早已約定對媒體實施緘密碼,以免影響大局,但據消息人士透露,演員工會的主要訴求,其實和編劇工會基本相同,主要還是希望能在網絡流媒體發達的當下,獲得更好的重播分成待遇。畢竟,以傳統的電視台來看,重播了多少次、大緻産生多少收益,這些都很容易統計、監督。但到了網絡流媒體時代,究竟有多少使用者點播了某部作品,類似Netflix這樣的公司曾經一度對此秘而不宣,至今也仍存在點播率不夠透明的問題,讓參與制作的演員、編劇都叫苦不疊。
原因在于,對于那些一線二線三線的大牌演員而言,固然可以靠豐厚的片酬一次性獲得巨大利潤,但還有數以萬計的普通演員,一直以來他們在退休、息影或是被影視工業淘汰出局之後,靠的就是往日作品的重播分成費用來養老度日,這部分收入對他們而言,極其重要。而目前看來,勞資雙方恰恰是在這筆分成費用上,有着不小分歧,讓罷工的可能性越來越高。
罷工标牌
演員工會發給演員工會成員的電郵中,主要談的是一旦罷工發生,工會希望能募集到足夠的志願者,幫忙在罷工時站出來呼喊口号、舉起标牌和糾察秩序。“罷工成功的部分關鍵,便在于糾察隊的工作,也就是在相關企業工作場地外圍和平地示威抗議,以喚起外界對我們正義事業的關注,以阻止一切影視拍攝工作的繼續,以打擊工賊即罷工破壞者的氣焰。為此,我們需要你們的自願參加,人數越多越好。”
此外,電郵之中還附帶了一份調查表格,呼籲大家寫明自己的具體聯系方式;是否願意參加即将在紐約和洛杉矶兩地舉行的示威活動;何時有空;可以承擔哪些具體工作,如标牌制作、物資分發和帶頭喊口号等。
演藝工會罷工傳統由來已久
美國演員工會(SAG-AFTRA)成立于2012年,是由1933年就已建立的電影演員工會(Screen Actors Guild)和1937年成立的電視和廣播演員工會(American Federation of Television and Radio Artists)合并而來,目前擁有大約16萬名成員,基本上我們所熟悉或不熟悉的每一位好萊塢演員,均是其成員,每年固定繳納會費,權益受到工會保護,也必須在工會宣布罷工時同仇敵忾、一緻向外。
曆史上,演員工會和編劇工會一樣,也早有過罷工的先例。最早是在遙遠的1952年和1955年,訴求都和這一次一樣,希望能在電視作品重播時獲得更多分成。而到了1960年三月,演員工會在時任主席羅納德·裡根的上司下,再次發起罷工。這一次主要則是要求好萊塢八大電影公司為演員提供更好的養老保險和社保福利。經過為期六周的談判磋商後,雙方最終達成妥協,演員重新回到各個劇組,但不少影片的拍攝,當時仍未能即時進行,原因正在于自1960年年初開始罷工的美國編劇工會,尚且沒有和資方達成協定。而那也是好萊塢曆史上至今僅有的一次編劇工會和演員工會的雙罷工。那一次,編劇工會的罷工持續了半年,直至六月方才結束,給好萊塢電影公司帶來不小的沖擊。
時隔二十年之後,1980年7月,演員工會再次罷工,主要訴求還是希望能夠漲薪。受罷工影響,那年九月舉辦的電視艾美獎頒獎典禮,全部52位獲提名演員中,僅有迷你劇集《神殿毒殺案》(Guyana Tragedy: The Story of Jim Jones)主演鮑沃斯·布斯一人出席典禮,好在事後工會方面倒也沒有怎麼懲罰他的工賊行為那次罷工持續至十月底方才結束,好萊塢演員的最低薪水獲得32.25%的提升,得償所願。
在此之後的四十年裡,演員工會零零星星也曾搞過一些局部罷工,主要都是針對廣告公司,比如勒令全體成員停止接拍某些電視廣告而已,對于好萊塢影視制作不構成什麼影響。反倒是編劇工會,在2007年和2008年期間,還搞過一次大規模罷工,這方面經驗相對更多一些。說起來,這一次的編劇工會罷工自5月2日正式啟動至今,已有足足兩月,但勞資雙方仍未展現出任何妥協退讓的意圖。
好萊塢各工會同仇敵忾
在好萊塢編劇大規模罷工的這兩個月裡,工會成員都輪着班地來到紐約、洛杉矶兩地各家影視公司的辦公大樓門外,打出各種智語,呼喊諸般口号,宣示自己的力量。此外,還有不少編劇被派去了那些仍在堅持作業的影視劇組的拍攝現場,想方設法逼其停工,着實收到了不少效果。例如原本已在拍攝之中的漫威劇集《奇迹人》(Wonder Man)、蘋果劇集《戰利品》(Loot)第二季、《蝙蝠俠》的衍生劇《企鵝人》(The Penguin),就都因為這種外部施壓而停止了拍攝。
具體而言,這種施壓之是以能夠成功,靠的還是好萊塢影視工作者之間的同志情誼。同樣都是弱勢的勞方,演員工會、導演工會等組織早已多次重申對于編劇工會罷工的支援。而像《戰利品》的主演瑪娅·魯道夫,雖是諧星出身,但本身也當過編劇;再加上她長達二十多年的人生伴侶保羅·托馬斯·安德森,也是好萊塢鼎鼎大名的導演兼編劇,是以一看到有編劇工會成員出現在《戰利品》拍攝現場舉牌抗議,當即便表示自己支援他們的舉動,不會再進入拍攝現場。
相比過往幾次編劇工會罷工,本次罷工過程中,好萊塢影視人所展現出的這種同仇敵忾的氛圍,相對要更濃烈一些。原本,資方覺得隻要預先準備好足夠的劇本,哪怕編劇罷工,也都不耽誤正常拍攝,但如今看來,因為部分演員、導演甚至是後勤部門的同情、支援,這種被迫停擺的影視劇組已越來越多。
15年前的那次編劇工會大罷工,持續了整整100天時間,最終造成的整體經濟損失高達21億美元。算上貨币貶值的因素,約相當于現在的28億美元。這一次,如果7月12日後真的發生兩大工會雙雙罷工的情況,導緻的經濟損失肯定會遠遠超過28億美元。最直接的損失來自各家影視劇組,一旦拍攝中斷,維持劇組日常運轉的住宿、膳食、運輸、後勤等費用卻沒法說停就停,罷工每持續一天,被迫停工的劇組就都在白白燒錢。
其次,劇組停擺帶來的連鎖效應就是其他相關崗位上,也會一下子湧現在大量失業人員,而在好萊塢這個影視之城,一旦影視人收入失去保證,必定也會連帶着影響到整個小城中的餐飲、零售、房産等各行各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