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智慧社群,便民生活“一鍵抵達”

作者:金台資訊

來源:安徽日報

智慧社群是充分應用大資料、雲計算、人工智能等資訊技術手段,整合社群各類服務資源,打造基于資訊化、智能化管理與服務的社群治理新形态。安徽省自2017年開始智慧社群建設探索,先後印發《安徽省智慧社群建設行動方案》《智慧社群建設指南》,開展五批智慧社群建設試點,不僅為探索出适合安徽省情的智慧社群建設路徑積累了豐富經驗,而且友善了百姓生活,提升了社群治理水準。

——多場景應用,居民廣受益

“現在小區有需要報修的事項,我們可以線上上回報,還能實時檢視處理進度,很友善!”7月2日,銅陵市天井湖社群居民王蘭說。前不久,她發現小區一個健身器材損壞,馬上拍照上傳到“We社群”微信小程式,很快就有專人處理,幾天後,健身器材即維修完成。

社群作為社會治理的最小單元格,是城市數字化發展的關鍵一環。“‘We社群’基層治理平台打通了社群治理資訊資料,整合居民生活服務、商業服務與政府治理服務,讓居民感受到不出門就能辦事的便利。”天井湖社群黨委書記沈睿超說。

2021年11月,銅陵市民政局與相關企業共同打造“We社群”基層治理平台,設有We資源、We網格、We協商、We服務、We平安等5個闆塊内容。相關企業則在大資料、AI、物聯網等技術方面提供支援,基于微信的資訊連接配接能力及其與政務部門賬号互通的優勢,實作居民和政府相關部門高效連接配接。截至目前,“We智慧應用”已覆寫該市85個社群、363個村。

同樣的便利也帶給了合肥市廬陽區逍遙津街道居民。“有了線上平台,居民可以通過微信公衆号留言反映問題、尋求幫助,我們收到後會即刻解決。”該街道縣橋社群黨委書記趙詩美說。居民留言“出題”後,社群便開啟自主“搶單”模式:由“便民服務庫”的黨群志願者根據“出題”需求資訊,結合自身能力及時間安排自主決定是否“搶單”,并在決定“搶單”後向社群黨組織回報。部分無法通過“搶單”處理的問題,由社群黨組織進行兜底分類處理,根據事項類别、解決難易程度,精準派單給“便民服務庫”志願者或社群專業人員。

“有了監控裝置,再也不擔心高空抛物了!”6月28日,合肥市蜀山區五裡墩街道清溪路社群芳香家園小區居民王方麗告訴記者。

芳香家園小區是回遷小區,租戶較多,人員和車輛構成較複雜,安全管理存在不足。去年以來,清溪路社群以智慧小區綜合資訊服務平台為支撐,提升芳香家園小區智慧化服務管理水準,建構了居家養老服務平台,加裝20套高空抛物監控、14套樓頂安防監控、14套消防水系統壓力檢測裝置、消防火災報警主機監測裝置等物聯感覺裝置,實作人與物、物與物資訊互動和無縫連結,進而實作對小區實時控制、精确管理和科學決策。

合肥市通過內建皖事通、合肥通等應用,實作群衆居家辦理醫保繳費、生育登記、高齡津貼、社群議事等綜合事項。同時,加強小區出入便捷與老人關懷服務,不少小區增設智能門磁、智能貓眼、高空抛物監控、智慧路燈杆等應用場景,讓居民時刻感受“智慧社群”的生活便利。

“社群逐漸搭建起相關資料庫,實作了一次采集、多方使用”

——多資料整合,治理提效能

智慧社群的基礎是萬物互聯、資訊內建,必須要通過資料資訊的內建共享,打破原有的資訊孤島、各自為政的問題,加強各部門、組織間的協同,全面感覺、監測、分析、整合社群資源,對各種需求做出迅速、靈活、準确反應,減輕基層負擔,提升治理效率。

2020年初,逍遙津街道黨工委啟動黨群“解憂速遞”工程,通過數字化提升社群服務運作效能,高效完成不同系統間的事件線上關聯處置,線上線下聯合,不斷拓寬服務領域。

“遇到不能解決的問題,可以通過平台線上溝通,結合社群各類資源為居民服務。”逍遙津街道縣橋社群志願者許蘭婷說。一次,有居民咨詢法律問題,許蘭婷難以解答,就在平台上求助,平台将這一問題分派給法律援助中心,中心再委派給律師,順利解決了居民疑惑。自“解憂速遞”工程啟動以來,收到群衆訴求208個,解決需求事項195件,志願者參與志願服務活動260人次。

隻有資料多跑路,群衆才能少跑腿。合肥市從社群居民實際需求出發,整合社群公共服務和政務服務資源打造社群專題資料庫,讓“資料”下沉社群、發揮價值。按使用者、資料、業務三個融合的思路,通過對接市大資料中心平台共接入13家機關89大類4.1億條資料,完成24套各委辦局系統對接融合。圍繞社群基層治理,合肥市建立智慧網格、智能走訪、協同共治、智慧排程為一體的工作格局。目前,全市城區8424個網格已更新挂圖入庫;通過排程中樞彙聚排程事件22.3萬個,實作了“小事不出社群、大事不出街道”。

“智慧社群”建設極大改進社群工作模式。顧芳芳是蚌埠市龍子湖區解放街道建新社群網格員,負責管理聯系3個小區近600戶居民,每天都要入戶了解人員流動情況,并更新相關資訊。“以前入戶采集資訊,必須帶一個筆記本,記下資訊記錄後,再錄入系統。因為涉及的居民、事項較多,要查閱、核實各種材料,既繁瑣又耗時。”顧芳芳告訴記者。

後來,建新社群推進“智慧社群”試點,更新轄區軟硬體系統,社群工作效率大幅提升。“現在用智能手機随時随地就能完成資訊采集、稽核、錄入等工作。如果發現其他問題,還可随時上報說明、傳送圖檔、标記位置,工作效率起碼提高10倍。”顧芳芳說。

“通過網格員上門采集、物聯網感覺采集、網際網路采集、視訊采集等手段,‘智慧社群’平台整合了所有社群相關資料,逐漸搭建起相關資料庫,實作了一次采集、多方使用,切實提高了社群管理和服務效率。”解放街道社群服務中心主任李莉說,“智慧社群”系統上線之後,街道服務中心常駐辦事人員縮減到2名,釋放出的人員力量得以深入一線開展工作,有助強化社群治理。此外,社群還将智能系統應用于社群黨建、志願活動、物業服務中,便利了社群、志願者、物業開展理論宣講、道德講堂、節日慰問、上門維修等服務。

據蚌埠市民政局相關人員介紹,截至目前,該市已建成省級智慧社群試點4個,憑借智能綜合服務平台,各試點社群均實作了公共裝置監控、小區門禁管理、電子巡更、智能消防監測、智慧車棚、智慧養老等多項功能,社群治理能力大幅增強。

“小區對多種進門手段應互相配合與補充,避免因技術原因影響居民生活”

——多層次優化,解憂更便民

7月4日,記者在合肥一小區門口看到這樣一個場景:小區居民丁小潔像往常一樣,站在小區門禁人臉識别系統前“刷臉”進入,沒想到此前反應速度很快的系統,這回卻連續3次認證失敗。經物業人員現場查驗并分析,丁小潔被“禁入”的原因居然是當天剪了頭發,換了發型,人臉識别“對不上”,這讓她莫名其妙:“人臉識别技術不是非常智能嗎,怎麼遇到一點小變化就卡殼了?難道每次換造型,還要去系統裡重新錄入一遍?”

“居民因美容美發、生病等原因造成面貌與錄入時有出入,影響系統識别,可利用手機App更新個人資訊或前往物業部門補拍照片。據我所知,有些小區系統規定,如果超過15天沒有門禁人臉資訊,居民原資訊自動廢棄,也需要補錄。 ”一名社群從業人員坦言,人臉識别技術實際應用時間不長,穩定性有待提高。有社群幹部建議,小區人臉識别系統應及時技術更新,提高識别率,進一步友善居民。

随着人臉識别技術在小區落地,一些居民擔心個人資訊洩露。根據小區智慧建設通知,最近,合肥市民祝先生在某微信公衆号裡自行錄入包括身份資訊、戶主關系、手機号、車牌号、人臉照片等在内的個人資訊,而該公衆号注冊主體是某科技公司。“個人重要資訊錄入企業開設的微信公衆号,一旦洩露被盜用,後果可想而知。”祝先生說。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合肥市不少采用人臉識别門禁的小區,其系統均與公安部門聯網,且小區不留存居民資料資訊,警方也無法任意截留、調取和下載下傳相關資料資訊。“參與小區人臉識别系統建設的企業,已經過相關部門正規、嚴格招投标流程,且須與小區物業簽署資料安全承諾書,以杜絕居民生物資訊被盜用。”合肥市警察局五裡墩派出所副所長司權告訴記者,根據相關規定,住宅小區安防設施前端裝置采集擷取的資料一律不得作為商業用途,車牌、門禁記錄等物聯網資料必須統一實時推送公安機關并共享至市資料中心。

業内人士表示,除了特定部門執法活動,任何機構、企業和個人都無權通過人臉識别調查和追蹤個人的私人生活。像小區等一般場所,刷門禁卡、二維碼等就能起到安全防護效果,并不需要擷取公衆具有唯一性的指紋、人臉等個人生物資訊。

一些小區在智慧社群建設中盲目推廣人臉識别技術,棄用其他門禁方式,被居民和業内人士诟病。有居民表示,人臉識别固然是友善、高效的新技術,但不能把“寶”都押在上面,否則如果系統出現故障,進出小區便會受阻。“現階段小區對多種進門手段,應互相配合與補充,避免因技術原因影響居民生活。”曾參與合肥市多個小區智慧社群工程建設和營運的一家科技企業負責人趙國偉認為,除人臉識别門禁外,小區可同時提供防複制門禁卡、身份證、指紋、手機App等多種進門方式,友善居民。

同時,在智慧社群建設過程中,不能忽視不太“玩得轉”新技術的老年人。從業人員入戶安裝異常狀态報警裝置時,有的老年居民不了解、不配合;有些老年人不會下載下傳和使用相關手機App,甚至沒有智能手機……不少老年人對新技術應用知之甚少,甚至是以産生排斥心理,相關部門需要及時跟進,細緻做工作。

組織轄區老年居民進行智慧社群相關知識講解和使用技巧教育訓練,社群從業人員和志願者手把手教老人操作智能手機,動員子女打消老人對新技術新裝置的顧慮……如今,不少社群正拿出切實可行的辦法,盡力消除部分老年居民的“數字鴻溝”。(記者 殷 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