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投标準備工作概述原因分析小結

        結合這兩年參加政府采購評審和審價專家的經曆,多年來參加投标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針對上周一次投标失敗的經曆,做一個簡單的總結。

概述

        首先是個大背景,目前的各種所謂公開招标,基本上在标書發出之際,意向中标人基本就是蘿蔔坑早已站定了。評标時專家看看商務分,基本就不用再看了。絕大部分的商務條件哪設定得叫完全沒道理,但一般招标公司是不會太管的。常見的象:項目經理的資質證書不是"或",一個證書XX分,而是"與",證書也不是公認的國家的,比如評職稱評的高工,而是某教育訓練機構發放的XX進階工程師;評分不是按整數個數給分,而是總的10分,缺一個扣兩分這種操作;諸如此類。再吐槽兩句,造成這種現象,一般是由于資訊化類的标的都不是太大,競争也沒那麼慘烈,沒人會為這個去撕破臉。另外就是招标代理實在是不把關,政府的公共資源交易中心這種還好一點,稍微會把控一下,特别如有人挑戰時還會注意一些;要到處攬活的招标代理哪是毫無底線了。

原因分析

        是以,實際工作中的招标大部分是限死的。本來這次的這個算是比較開放的,至少商務分是沒有偏向性的,而且一批次找好幾個,可以兼投但是不能兼中。實際機會是比較大的。而且項目标的在資訊化技術服務來說算是比較大的,客戶關系也還是比較好的,最後由于技術分較低而飲恨,分析原因還是多方面的。

一、組織不力,關鍵人員不能及時到位。

       這個在前面也分析過,目前的公司體制,就是一種各顧各的模式,由于監理行業的門檻相對較低,意向是各自奮鬥,不需要抱團作戰。這個項目雖然說上司也比較重視,但是項目的受益人是一個部門;主要準備者(本人)是另外一部門,而現在忙着做三萬塊錢的小項目擦屁股,由于原來的負責者離職了,現在客戶催要圖紙,不得不硬着頭皮上陣,周三投标,周末到周一還在加班畫圖紙。周二才有時間來看招标檔案,了解情況,準備述标PPT。這個項目其實是發标前已經在準備了,但本人得到消息是投标前周5,實際介入是周2,可想而知結果如何。和以前公司集中制的不同,上司随時抽調關鍵人員,提前早早做好準備。這次可以找到前面做過相關工作的,但是沒有在前面就把他們拉進來。

二、流程欠缺,關鍵環節沒有得到控制。

一開始投标團隊居然沒有組織一個會議,通報情況,明确分工。制作投标檔案也沒有經過分析,隻是按照以往監理投标經驗,把找到的相關檔案轉換一下叙述語氣,搞成厚厚一摞檔案,就算完事。對這次的關鍵環節,也就是述标,居然沒有組織一個PPT制作和腳本研讨;投标前的預演和完善;預想中的問題和答複彩排。

針對性不足,關鍵環節不做好預備,最後述标環節基本就是崩潰的。從評審專家的角度來說,沒有競争性的項目,一般不會認真去打技術分,基本就是看着厚度打分,畢竟商務分一看,基本結果已經知道了。但是對于開放性項目,尤其是述标的情況,一般專家還是不會去看那麼厚厚一本的,關鍵環節就是PPT和述标者的講述的,有多個中選者情況下,這塊就是核心了。

         這次的服務項目,要求對資訊化的相關政策、相關規劃比較了解;要求對方案編制的細節比較熟悉;要求有相關的審查方面的經驗。本人雖然有這方面經驗,但短闆是和客戶基本沒有交集,而與客戶有交集的人員,又沒有這方面經驗。加上前面說的情況,實際就是結合不起來,導緻最後結果比較差。

小結

        上面的總結比較蒼白,歸根結底還是,務必要在一開始就做好定位,重要的項目一定要重視,然後才能配好團隊,至于具體的過程和純粹的技術準備,還是其次的問題。也是這個項目,讓我對目前的運作機制更加感到失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