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知識引領、資料融合、智能驅動下的規劃實施監測路徑探讨

作者:DIST上海數慧

建立健全國土空間規劃動态監測評估預警和實施監督機制是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重要任務。自然資源部啟動了全國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網絡建設,結合大資料、人工智能等技術,推動多尺度、跨區域、多要素、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規劃實施關聯監測、多元評估、協同預警和智慧決策。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知識引領、資料融合、智能驅動專題會場結合理論探索、案例實踐與技術創新,與專家們共同探讨知識引領、資料融合、智能驅動下的規劃實施監測路徑。

知識引領、資料融合、智能驅動下的規劃實施監測路徑探讨

鈕心毅 同濟大學數字城市研究院副院長

《時空大資料支援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

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是對“規劃實施”的監測,不隻是對城市運作狀态的監測,更需要對規劃目标、行動政策實施效果的監測。規劃實施監測要落實在對規劃願景、規劃行動政策評估上。規劃實施的一緻性監測是規劃實施監測的關鍵一環。在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中,尤其需要關注空間格局的“規劃願景-行動政策”的實施監測。空間格局的規劃實施結果無法用簡單的名額表述,是以對規劃實施結果與規劃願景之間的一緻性的監測是關鍵。時空大資料具有高頻更新、較高時空分辨率兩大特點,使得正常方法難以實作的空間格局的規劃實施監測成為了可能。時空大資料在空間格局的空間格局的“規劃願景-行動政策”的實施監測能起到關鍵作用。

知識引領、資料融合、智能驅動下的規劃實施監測路徑探讨

郭文華 自然資源部資訊中心大資料應用中心主任

《關于開展全國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評價的幾點思考》

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部署,随着各級國土空間規劃逐漸編制完成,建立健全國土空間規劃動态監測評估預警和實施監管機制成為工作重點。總體思路就是在學習借鑒國内外已有做法和經驗基礎上,明确各級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的目标任務,建構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的名額體系,充分利用新的資訊技術手段,建立各類資料擷取更新機制,基于自然資源三維立體“一張圖”和國土空間基礎資訊平台,更新完善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資訊系統,充分利用部内外各類資料、算力、智力資源,深化分析評價與算法模型研究,提升可視化表達,實作對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狀況的實時監測、動态預警、定期評估和綜合研判,為國土空間規劃的實施落地和優化調整提供支撐。

知識引領、資料融合、智能驅動下的規劃實施監測路徑探讨

杜培軍 自然資源部國土衛星遙感應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面向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的遙感資訊智能解譯方法》

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需要綜合利用各種先進的觀測與感覺技術,遙感是其中最關鍵的技術支撐之一。遙感作為從空中對地觀測的前沿技術,具有觀測範圍大、現勢性強、持續動态觀測、資訊綜合等優勢,能夠獲得關于國土空間幾何、實體與變化的資訊,用于國土空間總體結構、要素分布、動态變化等的綜合監測。圖像智能處理是國土空間規劃監測的基礎,尤其是随着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的發展,面向國土空間規劃監測的遙感資訊智能處理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

耕地、建設用地、綠地等要素是國土空間監測的重要内容,利用多光譜、多分辨率遙感資料,可以建構知識引導的要素提取模型、深度學習解譯模型,實作關鍵要素的精準提取。通過遙感圖像智能分類,能夠充分利用先驗知識,挖掘多源遙感資料中的豐富特征,提供土地覆寫、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區資訊,支援國土空間總體格局評價。多時相遙感影像變化檢測是發現地表變化、解釋國土空間演變的重要技術支撐,将傳統變化檢測技術與深度學習模型結合,可以有效地發現和解釋與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相關的變化資訊。未來需要将遙感對地觀測與衆源大資料融合挖掘,實作對國土空間形、流要素的綜合分析與評價。

知識引領、資料融合、智能驅動下的規劃實施監測路徑探讨

彭瑞 浙江省國土空間規劃研究院更新利用所所長

《省級國土空間規劃監測網名額體系初探讨——以浙江為例》

圍繞落實自然資源部關于國土空間規劃監測網建設需求,浙江省依托省域空間治理數字化平台2.0正在開展相關探索,旨在通過優化資訊感覺網、完善資料融通網、梳理業務協同網、設計監測名額體系,落地“可感覺、能學習、善治理、自适應”要求,建構标準統一、連結暢通的國土空間規劃監測網。

彭瑞在報告中交流了對于省級國土空間規劃監測網總體架構和名額體系建構方面的思考,并且認為:省級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網需要從“一級政府一級事權”的協同治理角度出發,突出“層級傳導、主題關聯”的系統架構特色,以國家、省市縣縱向貫通、橫向聯通為目标,立足省級中觀層面的規劃執行情況,向上對接宏觀國家戰略導向,向下傳導微觀要素配置流向,分析提出嚴格落實空間保護責任、規劃動态調整和修編、規劃實施管理政策優化、保障重大項目空間落位等方面的業務需求;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網絡應該在實作部門間規劃實施管理資訊互聯互通的基礎上,通過打造多級多類規劃監測、預警和評價功能,讓重大戰略導向、結構優化方向、要素配置流向在空間上可視化、可量化,才能有效促進國土空間規劃穩定實施、動态調整,提高規劃實施監督效能。

知識引領、資料融合、智能驅動下的規劃實施監測路徑探讨

鄒玉 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總規分院副院長

《上海總體規劃實施年度監測探索與實踐》

自“上海2035”批複以來,按照國務院和部、市要求,全市已連續開展4年總規實施年度監測和綜合評估工作。基于“上海2035”和國土空間近期規劃,逐漸圍繞名額體系、空間格局、戰略任務和重點地區四個方面,建構總規實施監測、評估的内容架構。未來監測評估工作仍應不斷豐富和完善頂層設計,建立監測、評估、預警名額體系動态優化調整機制,及時應對國家戰略新要求和城市發展新趨勢。針對傳統監測方法和手段的局限性,鼓勵采用更多元、更具時效性的新技術、新方法和多方法互相檢驗印證,確定監測、評估、預警結論客觀準确。建立統一高效、規範順暢的資料擷取機制,確定資料權威準确。形成一系列、時效性強、閱聽人不同的監測、評估成果,增強社會監督和支撐政府決策作用。

知識引領、資料融合、智能驅動下的規劃實施監測路徑探讨

于海昕 上海數慧産品線執行副總經理

《資訊化支撐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

建立健全國土空間規劃動态監測評估預警和實施監管機制,是黨中央 國務院作出的重大部署。數慧認為,要開展國土空間規劃的實施監測,首先要建立健全調查監測體系,對自然資源、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等國土空間全域全要素開展立體感覺。在立體感覺的基礎上,對國土空間規劃實施情況進行監督管理,對規劃“一張圖”落實情況開展動态監測評估預警。同時,對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利用情況進行評估評價,提供決策支援。最後,面向政府、市場、公衆等參與國土空間治理的主體提供多元知識服務,解決具體問題。從資訊化支撐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的角度,這項工作具有三大特征:一是監測對象全要素、多尺度;二是監測資料全周期、立體化;三是監測手段動态性、智能化。

繼續閱讀